◆盛兵
基于西藏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盛兵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并把概念的运用转化为学习能力。高考侧重于考查化学概念的应用而不是概念的识记,因此,要重视高中化学概念理解及其应用教学,并探索适合于西藏高中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
1.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康德在《逻辑学讲义》中指出“概念是一切伴随意识的关于客体的普遍的表象或反思的表象”,也就是说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概念反映了化学现象本质的内在联系,是人脑对化学现象、化学反应等本质的反映。加强化学概念教学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把握化学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需要。因此,化学概念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化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绝对不可淡化或忽视。
2.概念的获取方式
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并应用化学概念,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学物质及反应的本质属性。康德认为概念的获取方式有两种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化学概念的形成”即学生从大量同类的物质及其反应现象中去独立发现化学反应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而“化学概念的同化”是用定义的方式向学生直接揭示各种化学现象,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概念。“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取概念的最基本方式,如果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比较贫乏,那么学生往往采用“概念的形成”方式来学习化学新知识和新概念。因此,在西藏高中课堂讲解化学概念时,应根据概念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既有的化学知识来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采取“概念同化”或“概念形成”的方式来获取概念并理解概念。
1.化学概念是对化学反应、化学物质等高度的概括,抽象晦涩,使得学生,尤其是藏文班的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很困难,造成了藏文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2.在化学课堂上,部分教师想当然的认为化学学科是理科科目理解性较弱的科目,对化学概念的教学采取了淡化处理,采用灌输的方式讲授,或简单地阐述一下,缺乏深入分析;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采取被动的接受、死记硬背的方式,学生始终不能够清晰地理解化学概念,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3.化学概念的教学没有立足于西藏高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学生原有的化学知识来自于自身的生活实践和不断的习得,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独有的思维方式,这些看法和思维方式有时与化学科学的思维和概念相冲突,不能应用甚至错误应用化学概念来解释一些化学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容易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概念和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其次是学生片面的理解化学概念,缺乏概括性,对于某些化学概念与现象只能做出部分解释,不能完全理解;最后,学生原有知识不恰当的迁移到化学新概念和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对化学后续知识的学习造成干扰,形成负迁移。因此,学生原有的化学知识水平决定了其学习化学概念的难易程度。
西藏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困难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学没有建立在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上,造成学生对于化学概念学习和理解的困难。因此,概念教学的前提是要认真分析高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只有深入了解西藏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任何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其教学效果将十分有限。
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讲清楚化学概念?怎样让学生能够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呢?按照课标要求,通过“合作、参与、探究、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从根本上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教师不断地丰富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不仅素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策略也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因此,不同的化学概念教学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所有的策略最终都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去寻找使学生对化学概念感兴趣的策略和方法,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
1.高中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走向独立的阶段,兴趣爱好进一步扩大,且随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逐渐提升,但各年级还是存在差异。高一学生大多数处在由具体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仍属于经验性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直观形象的经验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对直观的东西感兴趣但理解力比较弱,大多是感性的、具体的和零散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看问题不够全面,很难理解较抽象的概念知识;高二学生的独立性、自觉性较高一有了很大提升,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也有了明显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也达到了新的水平,概括能力增强,创造性思维已经形成,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有时容易产生偏激、片面、主观肯定或否定的倾向。所以,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西藏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分析了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结合西藏高中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实际情况,根据各化学概念的特点,可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策略:指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较强的好奇心,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他们感兴趣、容易引起一定的情感态度体验的情境,从而通过体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和简单化,达到体会概念、理解概念,进而能够归纳与运用概念的目的,最终发展其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如在讲解有机反应类型时,很多学生不能有效理解“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等概念,那么教师在把握反应本质的基础上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如五个男同学扮成一个甲烷分子,在一定条件下,用一个女生把其中一个扮氢原子的男生替换出来,并进一步说明:“取代反应”——相当于“替换”。同样地“加成反应”——相当于“化合”,并用模拟动画来呈现断键与新键形成的方式,重点分析该有机反应的条件和特点,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总之,概念情境教学策略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感染,使之更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概念。
对比教学策略: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采取对比讲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比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这四个概念,首先讲清楚概念所指的对象,然后把其差异用图表作对比,清晰明了,不易混淆。
“抽丝剥茧”教学策略:指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对概念的分析进行层层递进,追根溯源,从概念的外围逐步接近概念的核心,解构概念的实质。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其相关概念历来都是教学的难点,藏文班的学生理解尤其困难,因此在讲解过程中知识脉络一定要清晰。先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得失氧角度”分析氢气还原氧化:得到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失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但需指出,得失氧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能分析其他没有氧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因此还需从其他角度进一步分析。如对氢气还原氧化铜进行化合价分析发现: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继续分析Cl2和H2反应或Cl2和Na的反应,说明从“化合价升降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扩大概念的适用范围。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改变呢?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经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发现,引起化合价改变的原因是电子转移,于是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失去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时,采取“抽丝剥茧”,从表象逐步深入,层层递进,追根溯源,直达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核心。我们可以用“跷跷板游戏”来解释“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等系列概念,这样讲解更形象也更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教学”策略:有些化学概念高度抽象,晦涩难懂,讲授时应着重讲清化学概念中的
,在学生认知水平上引导学生采取“概念同化”或“概念形成”的方式进行理解,及时排除在理解概念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或干扰。如概念“物质的量”指“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其中
“粒子”指“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等微观粒子,由于微观粒子的统计数目非常大,可以用“集合体”来衡量“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类似于宏观物体,我们说“一双”包含了2个,“一打”包含了12个,但“物质的量”主要是描述微观粒子数目集合体的物理量,因此它不能用于描述宏观物体。
教学策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西藏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处理,最根本是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上,讲解概念时语言要浅显易懂,对于高度抽象的概念还可以用模拟动画加以直观化和形象化,有时还要厘清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如“脂肪烃”、“脂环烃”和“芳香烃”是平行关系,都属于“烃”,与之存在包含关系,“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和“苯的同系物”属于层层包含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在讲解化学概念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分解概念,用动画模拟抽象晦涩的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参与建构概念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西藏拉萨中学
责任编辑: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