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苓A5松蔸高产栽培与管理技术*

2016-11-18 09:09蔡丹凤陈丹红郑朋武杨菁黄熙林衍铨
中国食用菌 2016年3期
关键词:菌核茯苓菌种

蔡丹凤,陈丹红,郑朋武,杨菁,黄熙,林衍铨

(1.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4;2.特色食用菌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14;3.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4.福建省邵武市绿农食用菌有限公司,福建邵武354000)

〈菇农之友〉

闽苓A5松蔸高产栽培与管理技术*

蔡丹凤1,2,陈丹红3,郑朋武4,杨菁1,2,黄熙3,林衍铨1,2

(1.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4;2.特色食用菌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14;3.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4.福建省邵武市绿农食用菌有限公司,福建邵武354000)

采用无需断根的松蔸种苓模式,在福建省邵武、尤溪、松溪、长汀、连城、大田等地对闽苓A5松蔸栽培管理技术进行多年摸索。松蔸直径20 cm~30 cm,平均单蔸产量可达15.89 kg。与国内其它主栽茯苓品种相比,增产效果显著。简要阐述茯苓新品种闽苓A5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农艺学特性及松蔸栽培管理技术,拟为其推广应用及茯苓松蔸高产栽培指供技术指导。

茯苓;闽苓A5;栽培特性

茯苓[Wolfiporia extensa(Peck)Ginns]隶属于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芩属(Wolfiporia),又名茯菟、玉灵、茯灵、松薯、松腴、茯龟、金翁、松苓、松柏芋等[1-5]。根据产地不同,又称为云苓、川苓、安苓、闽苓等。

闽苓A5是由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所选育的茯苓新品种,原名为川杰1号-A5。2013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认定,定名为闽苓A5。它不仅具备高产稳产的特性,还具有独特的在松蔸直径1 m范围内集中结苓的特性,所以是一株适宜松蔸自然栽培茯苓的优良品种。

1 区试产量

闽苓A5菌株经福建省邵武、尤溪、松溪、长汀、连城、大田等地多年多点区试。采用无需断根的松蔸种苓模式及常规方法管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抗逆性强、发菌快,松蔸接种的成活率高,同时结苓集中,菌核均生长在松蔸直径1 m范围内。在产量方面表现出优良菌株的高产、稳产特性:松蔸直径20 cm~30 cm,平均单蔸产量可达15.89 kg。与国内其它主栽茯苓品种相比,增产效果显著。

2 闽苓A5 主要特征和特性

2.1生物学特性

2.1.1菌丝形态特征

28℃条件下,在PDA平皿培养基上接种0.5 cm2的闽苓A5茯苓菌丝体,菌落初期呈放射状生长,并紧贴基质表面,后随菌丝向前生长时呈一环稀疏一环浓密相间排列的“同心环”纹(图1)。菌丝致密度中等;气生菌丝发达程度中等;菌落表面白色,后期有分泌色素。在电子显微镜下闽苓A5菌丝粗壮,分枝少,无锁状联合(图2)。

2.1.2菌丝生长与发育

温度:菌丝体在10℃~35℃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4℃~28℃。高于35℃,菌丝体易老化,持续时间较长或温度过高,则引起死亡;20℃以下,生长缓慢。

湿度:菌丝在含水量为50%~75%的范围内均能生长,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的最适含水量为60%~62%。栽培过程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20%~25%。

图1 闽苓A5 PDA平板菌落形态

图2 闽苓A5电境下的菌丝特征

pH:菌丝在pH 3~7的酸性土壤环境下均能正常生长,以pH 4~6的土壤为佳。

光照:菌丝生长无需光照,栽培苓场应选择日照充裕的阳坡为佳。

空气:苓场应空气流通。栽培中所用土壤以排水良好,不宜板结的沙壤土为宜。

2.2主要农艺性状

出菇方式:松蔸自然栽培。闽苓A5菌核寄生于松根下,结苓于松蔸的1 m直径范围内(图3)。菌核形态为不规则形(图4);直径10 cm~30 cm;单核重2 kg~5 kg,有时可达10 kg~30 kg,可收获较多的穿根苓,即茯神。菌核外表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瘤状皱缩,菌核幼时皮壳呈红褐色,质软,易开裂;菌核内部为白色粉末状颗粒状菌肉,质密度中等,容易剖开,有浓郁的茯苓特异香味。

3 栽培技术

3.1栽培方式

松蔸自然栽培。

3.2栽培基质

马尾松、黄山松、云南松、赤山松和黑松等的树蔸均可栽培。

3.3菌种生产配方

图3 闽苓A5的结苓特性

图4 闽苓A5菌核形态

3.3.1母种推荐配方

PDA培养基:马铃薯(去皮)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8 g~20 g,水1 000 mL,pH自然。

3.3.2原种推荐配方

配方1:小麦粒88%、松木屑10%、石膏2%,含水量60%~62%。

配方2:松木屑78%、麸皮20%、石膏2%,含水量60%~62%。

3.3.3栽培种推荐配方

配方1:松木片培养基:松木片(1 cm×2 cm× 12 cm)65%、松木屑15%、麸皮18%、石膏2%,含水量60%~62%。

配方2:松木屑78%、麸皮20%、石膏2%,含水量60%~62%。

3.4栽培与管理

3.4.1苓场生态环境

应选择海拔300 m~1 500 m,远离交通要道、工矿企业,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日照充裕,松蔸密度较大的通风排水性良好的山场。苓场坡度≥10°,以20°~25°的南向缓坡为宜。土壤以疏松的黄沙壤、红沙壤为主,pH值5.5~6.5,呈微酸性为宜。苓场不宜连作。

3.4.2松蔸的选择

选择砍伐1年~2年,直径12 cm以上,无病虫害、无腐烂的松蔸。以直径20 cm以上的松蔸为佳。松蔸直径越大,产量越高,越省工。

3.4.3松蔸的预处理

接种前1个~2个月,将松蔸周边1 m范围内的杂草、灌木等杂物予以清除,并深挖30 cm~50 cm,裸露树桩与根部,对松蔸的主干和粗侧根进行“削皮留筋”,使松蔸得到充分暴晒并干透。干后用草将松蔸遮盖,以防降雨淋湿。

3.4.4接种

优良的菌种,适宜的接种期、接种量、接种方法是松蔸种植茯苓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

(1)菌种

菌种质量应符合NY/T528-2010规定的要求。优良的栽培菌种应菌丝洁白致密,生长均匀,布满菌袋;菌丝体尖端可见晶莹露滴状分泌物,具浓郁的茯苓特异香气;菌龄30 d~45 d;手握菌包感觉坚实,无松散软化,菌袋完整无破损,无杂菌污染,菌丝无发黄、发黑现象。

(2)接种时间

每年5月~8月为松蔸接种茯苓的适宜期。应选择天晴、场干、蔸干时进行。接种适宜的气温为22℃~28℃,若气温>30℃时,应于清晨或傍晚时段进行接种。

(3)接种量

依据松蔸直径的大小接入适宜的接种量。接种量过多,松蔸的营养会被生长阶段的菌丝耗尽,结苓时营养后劲不足,导致产量下降;若接种量过少,菌丝难以在松蔸内迅速蔓延,影响菌核形成。推荐接种量:菌种0.5 kg·袋-1,当松蔸直径15 cm~20 cm时接种1袋,当松蔸直径25 cm~35 cm时接种2袋,当松蔸直径35 cm~50 cm以上时接种3袋~4袋。

(4)接种方法

接种位置为1个~4个松蔸的粗侧根与蔸干结合部的新劈口。接种时将栽培种的菌袋划开一条宽2 cm、长10 cm的长条,无需完全剥去其塑料外膜,放置菌袋时,菌种暴露的部位应紧贴在松蔸的新劈口上,且袋口朝下,在发菌初期可起到防雨作用。3.4.5管理及采收

(1)发菌

接种后7 d~10 d,观察茯苓的发菌情况。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挖开覆土层,观察松蔸接种处的木面上是否有白色的菌丝生长。发现菌种不萌发等异常现象,应及时补种。若接种后遇上异常气候条件,如暴雨天或高温天,则应勤查、细查。菌种发菌良好的菌丝则呈强壮的白色绒毛状。若发菌异常,菌丝稀疏、菌袋出现出水、退菌等,则应及时松土透气;若菌种未萌发或感染杂菌,均应及时采取措施,清除不良菌种,于新的接种点重新补接种,以确保茯苓菌丝的正常萌发。

(2)水分管理

应在松蔸四周挖排水沟,以利排水,避免土壤湿度过高,含水量以20%~25%为宜。栽培中若逢大雨天,要及时巡查苓场,清沟排水,防止松蔸周边积水。若遇干旱季节,土壤含水量低于15%,茯苓菌丝生长会受到抑制,应喷水保湿,并适当加厚覆土层,保持土壤湿度。

(3)土壤管理

接种后统一覆土,厚度8 cm~10 cm,呈龟背形。若遇大雨,土层流失,天晴后应及时补土;若遇干旱或干冷季节,则应加厚覆土层以增湿保温,但要保持覆土层疏松、通气。闽苓A5菌丝抗逆性强、长势强劲,走菌吃料速度较快,结苓较其他品种早20 d~30 d。通常在接种后80 d~120 d松蔸周边土层将不断出现裂纹。一旦发现土层龟裂,应及时覆土掩裂,以确保茯苓菌核的正常生长。覆土以少量多次为原则。

(4)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并以物理防治和加强管理等途径达到防控的目的。

虫害:白蚁系茯苓松蔸栽培中的主要害虫。防治措施以防为主,严格选场。应选择阳光充裕,无白蚁侵染的苓场。若在松蔸预处理时发现蚁巢,应立即挖掉销毁,防止扩散,并在苓场周围挖沟内撒石灰、埋白蚁诱杀剂防治,也可喷施1次低毒的防白蚁药物(氟虫胺或氰戊菊酯等)。特别是在白蚁多发期更要注重防治。栽培过程使用农药严格按照NY/T393-2000规定执行,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施药距采收期间隔须在30 d以上。采收期不得喷洒任何化学药剂。

病害:松蔸栽培茯苓的主要病害为木霉、根霉、青霉等真菌。危害主要发生于接种初期及菌核生长期。防治原则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止接种污染,加强菌核生长期的管理,防止淤水与不透气,加强土壤的控水与透气,茯苓成熟时应及时采收。

(5)采收

采收时期:常在接种后10个~12个月进行,多在6月~8月,选择晴天或阴天进行,忌雨天采收。

茯苓成熟标志:松蔸呈黄褐色或棕褐色,其周边土层不再出现新的裂缝。菌核外表裂纹渐趋弥合,外皮颜色变深,由淡棕色变为褐色。

采收方法:采收时以板锄为工具进行采挖,注意防止挖破菌核。因菌核形成有先后,通常的采收原则是成熟一批采收一批。采收时小松蔸先采,大松蔸后采。大松蔸营养丰富,结苓数多,菌核的成熟度有先后,可多次采收。大松蔸的第一次采收应避免伤及未成熟的幼苓,采收后及时覆土,2个~4个月后可再次采收,大松蔸通常可采收2次~4次。

[1]熊杰,林芳灿,王克勤,等.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J].菌物学报,2006,25(3):446-453.

[2]赵继鼎.中国真菌志(第三卷):多孔菌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176-4185.

[3]富永保人.茯苓生活史研究[J].国外食用菌,1991,29(1):40-42.

[4]杨新美.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239-2435.

[5]黄年来,林志彬,陈国良.中国食药用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512-15413.

S646.9

A

1003-8310(2016)03-0074-04

10.13629/j.cnki.53-1054.2016.03.017

福建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点项目(2013Y0010、2013Y0011);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项目(2014R1020-1);福建省科技厅星火项目(2015S0033)。

蔡丹凤(1965-),女,本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及栽培方面研究。E-mail:976360943@qq.com

2016-03-10

猜你喜欢
菌核茯苓菌种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云茯苓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的管理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
茯苓 的传说
加味桂枝茯苓汤I中丹皮酚的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