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课堂教学策略谈

2016-11-17 12:06吴艳玲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5期
关键词:激励教学情境教学策略

吴艳玲

【摘 要】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本文就小学语文朗读中的兴趣培养、情境激发、范读、言语激励、多方式训练和方法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合的训练和实践探索,并收到一定的积极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朗读课;教学策略;教学情境;激励;引读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现实中学生的朗读往往仅仅是嘴在动,而很少动脑或者根本就是在“小和尚念经”似地读。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把朗读当作任务来完成。二是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不当。学生停留在课文中的字词层面,根本不能走进课文,体会不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对朗读的重要性认识

古语有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有人说,好的朗读能走进人的心田,触动人的心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奠基石,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离不开循序渐进的朗读。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如同是一坛坛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那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抹抹或清新淡雅或绚丽浓重的风景,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朗读是多么充满魅力。

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我们尽管听到不少琅琅书声,但是不少课堂上的朗读隔靴搔痒,只重数量,忽视质量。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文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熏陶,从而深入了解文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朗读不应只是形式,朗读应该成为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所以,首先应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其次,注重朗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二、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一)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

创设优美情境。如在教学《瀑布》一课朗读训练时,借助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从未见过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瑰丽景象。当学生听到瀑布发出哗哗巨响,冲击岩石发出松涛一样的吼声,就联想起“叠叠浪涌上岸滩,阵阵风吹过松林”;而看到瀑布从高处飞泻下来,一串串乳白的珍珠闪着光亮镶嵌在高山之中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时,学生就由衷地发出赞叹,从而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学生就容易激发起朗读的欲望。

(二)生动形象的范读引路

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朗读训练中,教师用低沉、悲痛的语气,配以适当的表情和哀乐背景,把人们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的场景读得情真意切,把人们对周总理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听了教师的范读后,受到很大启发,情感产生共鸣,就会自觉尽力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表情去读。

(三)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

每个学生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句“你的朗读越来出色了”、“老师快要被你陶醉了”……却可使学生倍受鼓舞。如在教学《五彩池》中,描写五彩池形状的一段“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时,有同学提出“我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快点读。”大家都认为很有道理,对这位同学的答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他试着读一遍。没想到老师的赞扬又引来了别的学生不同的看法:“这四个‘有像……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五彩池真神奇,作者边看边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可见,教师的鼓励、赞许不仅可以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更可点燃起他们对朗读方式处理的创造火花。

(四)灵活多变的方式训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由此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他们用讨好、凶狠的语调来读出狼的狡猾、凶恶;用和顺、轻声轻语来表现山羊的善良、机智。由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学生个个都十分乐意朗读,就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教师范读时应在语音、姿态、情感、竟境等方面给学生做出示范,让学生模仿跟读,从而达到声情并茂地读文章。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讲解有关朗读技巧,使学生学会运用朗读技巧。

(一)重音技巧。重音包括词重音和语句重音。词重音指多音节词里那些重读的音节。语句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短语甚至某个音节的重音。如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

(二)停顿技巧。停顿是划分语音段落,语言层次的重要手段。如《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思考,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

(三)速度快慢技巧。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或内心急躁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或心情闲适、思考问题的语速慢。

(四)语气技巧。语气虽然不是一单纯的表达技巧,而它通过有声语言的“语”和带有不同色彩,不同分量的气息声音的“气”来表达文章的内在所具有的情和意。在朗读时要根据不同文章的情感,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及感情作出不同的朗读。

总之,朗读是培养学生有效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在于深入文本,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无穷魅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希望朗读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尽情挥洒,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

猜你喜欢
激励教学情境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