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大学毕业生非充分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蛛网理论视角

2016-11-16 08:49石丹淅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蛛网工程师毕业生

林 倩,石丹淅

(1.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研究院,湖北 恩施 445000;2.三峡大学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大学生教育

新常态下大学毕业生非充分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蛛网理论视角

林 倩1,石丹淅2

(1.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研究院,湖北 恩施 445000;2.三峡大学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时滞现象,导致大学毕业生供、需与工资率之间偏离均衡状态,通畅的就业信息传递机制缺失是大学毕业生非充分就业的关键变量,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的缺失加速了这一态势的发展。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下,重视通畅的信息传递机制的建立,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生产能力与配置能力,强化政府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有助于在新常态下推动更多大学毕业生尽早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大学毕业生;蛛网理论;充分就业;信息传递机制;创业

作为青年群体的主要代表,大学毕业生具有人力资本水平高、思想活跃、朝气蓬勃、敢于拼搏等特点,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大学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既关系到大学毕业生个人(或家庭)的就业与生活质量,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劳动力市场中,适度规模的失业者存在,有利于激发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但过多的无法充分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存在,则不利于激励社会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并会催生新的读书无用论,也会因人力资本闲置或低效配置,影响区域创新创业水平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起的高校持续扩招,加速提升了我国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包容性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如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由2001年的114万猛增至2015年的749万,劳动力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稳步攀升,由2003年的6.0%提升至2011年的12.9%①由于数据缺失,无法准确收集2001—2014年劳动力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校扩招的纵深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研究显示,2001-200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始终稳定在75%左右,2007-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率显著下降,2010年后受国家积极就业政策刺激就业率逐步回升[1],但依旧低于2000年前的平均就业率(85.8%)[2]。来自北京大学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状况。该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1年,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59.8%、69.9%、71.7%、67.1%和72.2%[3]。另外,历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知识失业”现象正逐渐普遍化,如在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比呈不断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6.6%增至2011年的21%②年鉴数据显示,在2001—2011年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员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依次为6.1%、5.9%、6.6%、8.5%、10%、12.6%、15%、16.8%、18.8%、20.3%和21%。。对此,学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究,涌现了一批颇有代表性的成果。譬如,从研究的方法来看,既有实证分析,也有理论演绎;从研究对象的取样范围来看,既有针对全国范围的总体研究,也有针对局部地区的区域性研究,还有中、东、西部的比较研究;从研究对象的分类来看,既有不同学历(高职高专、本科)的比较研究,也有不同性别的比较研究,还有不同专业的比较研究;从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既有针对就业率的研究,也有针对就业质量的研究;从研究的逻辑结构来看,既有现状描述和成因分析,也有对策探讨。其中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户口制度与就业协议制度、劳动力市场、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服务与指导、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等。

以上研究成果有力地解释了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失业)问题的原因,为开展本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与启示。现有研究多从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劳动力供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视角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但很少从蛛网理论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众所周知,培养一名大学毕业生需要一个固定周期,常体现为专业学习的学制要求。教育过程中的周期要求,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变量,且人才培养过程中时滞现象的存在,会导致大学毕业生供、需与工资率之间偏离均衡状态,继而产生大学毕业生非充分就业的问题。当前文献较少探究这一因素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之间的关系。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就业问题更为显著,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创新,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提出更具有操作性和落地性的政策建议,从而推动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蛛网理论的基本内涵

蛛网理论(Cobweb Theorem)是20世纪30年代逐渐兴起的新型经济学理论和动态均衡分析方法,由美国的舒尔茨、荷兰的J.丁伯根和意大利的里奇分别提出,并于1934年被英国的卡尔多命名为蛛网理论。它涉及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供给与价格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计量分析。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产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均衡被打破,经过竞争,均衡状态会自动恢复。蛛网理论则认为,按照古典经济学静态下完全竞争的假设,均衡一旦被打破,经济系统并不一定能自动恢复均衡。将时间因素纳入该分析框架后,该理论在解释生产周期长、非连续生产的产品价格与产量周期性波动现象中颇具说服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中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由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决定,而每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又与其自身的生产周期有关。蛛网理论有3个基本假设:

第一,本期产品供给量是前期产品价格的函数,产品本期产量(Qts)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Pt-1),即供给函数为 Qts=f(Pt-1);

第二,产品需求量变动不存在时滞,产品本期的需求量(Qtd)决定于本期的价格(Pt),即需求函数为Qtd=f(Pt);

第三,不考虑产品储存。基于这些假设条件,蛛网模型可进一步用以下联立方程式表示:

其中,α,β,γ,λ为常数,且均大于零。t为时间变量,t和t-1分别表示本期和前期。

根据产品(或服务)需求曲线斜率与供给曲线斜率之间的关系,蛛网模型又可分为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和封闭型蛛网3种类型。具体而言,当需求曲线斜率绝对值小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时,称为“收敛型蛛网”(见图1)。在这种蛛网条件下,除第一期受到外在原因干扰外,其他各期都不会再受新的外在原因干扰,从而前一期的价格能够唯一决定下一期的产量。此时,产品生产者将错误地根据上一期的价格决定供给量,消费者被动地消费生产者提供的全部生产量,价格则由盲目生产出来的数量决定。当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时,称为“发散型蛛网”(见图2)。在此条件下,市场因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实际的产品价格和产量上下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偏离均衡点越来越远。这种情况意味着产量可以无限供给,价格可以无限提高。当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时,称为“封闭型蛛网”(见图3)。在此情况下,由于市场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始终按同一幅度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呈现出既不能进一步偏离均衡点,也不能逐步趋向均衡点的状态。

图1 收敛性蛛网

图2 发散型蛛网

图3 封闭型蛛网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蛛网效应”

“非充分就业”是与“充分就业”相对的概念。“充分就业”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沿此逻辑,本研究将“非充分就业”理解为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并非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就业机会。

在教育和就业领域中,常观察到这样的情景,即中等教育毕业生在报考志愿时看到的只是所选专业就业后的工资水平,但就业机会反映的则是当年的情况。因此,当成千上万的填报者在完成学业时可能会面临这样的就业窘境,即当年就业时的“香饽饽”成为当期就业时的“鸡肋”,大学毕业生面临昔日辉煌今朝冷落的就业处境,再加上工作搜寻的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减,不得不降低保留工资(reservation wage)来增加被雇佣的概率。但即便如此,一些用人单位仍不愿意雇佣或低薪雇佣(从求职者视角看是委屈就业或非自愿性失业),从而出现过度教育、学历误配或智力闲置的情况。

这一现象可以借助封闭型蛛网模型得到更好的解释,只不过现实情境会比理论演绎更复杂。为便于分析,这里以劳动力市场中工程师的非充分就业现象为例展开阐释。考虑时间因素(培养周期)后,在就业市场中,假设工程师的工资(率)在某一年份中显著增加,但新工程师们的供给并不会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必须要等到三五年之后才会有充足的工程师供给,因为培养一名工程师需要一定周期,体现为学制要求。反之,如果工程师的工资(率)在某一年份降低,那些已经进入该专业学习的在校学生不大可能立即放弃该专业的学习,因为他们已经在这个领域投入了相当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某一专业需要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所以这些大学生中的多数会选择继续学习该专业,等待机会,而非调换新专业(转换专业需要付出较大成本或根本就不能转换)。正因如此,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偏离了原有的均衡状态,实际供给量与实际价格呈现出既不能进一步偏离均衡点,又不能逐步趋向均衡点的波动。这一动态过程也可使用图4进一步模拟说明。

如图4所示,假设当前劳动力市场中工程师市场供需处于均衡状态,工资率为 P0,工程师的数量为Q0,如果工程师的需求曲线从 D0移动到 D1,但培养一名工程师需要一定周期,因此起初对工程师需求的增加并未导致工程师的供给增加到Q0以上。虽然工程师的需求上升会导致更多的人决定进入该领域,但劳动力市场上此时可雇佣的工程师数量仍为Q0。这样,Q0位工程师当前可获得工资水平为P1(在 Q0这一点上,在一定时间内都存在一种垂直形状的供给曲线,直到新工程师进入劳动力市场,这种情况才会消失)。现在,工程师的现行工资率为 P1,高于由 D1曲线相交所决定的长期均衡工资率Pe。但市场并未意识到Pe的存在,求职者只是观察到了P1,将P1看成是新均衡工资率,那么,将会有Q1规模的求职者进入工程专业领域,但当Q1位工程师毕业时,劳动力市场上便会出现工程师过剩,因为P1是高于长期均衡工资率的。又由于工程师的供给现在暂时固定在Q1水平上,因此工资率将下降到P2,而这种工资率的下降又将引起学习者从该专业领域的移出。不过,这种效应在几年之内还不能被人们充分感觉到。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的工资率P2低于长期均衡工资率,因此当劳动力供给依据P2进行调整时,它会将工程师的供给调整到Q2。在此条件下,工程师短缺现象将再一次出现,导致工资率上升到P3。如此往复,劳动力市场中工程师的实际工资(率)始终偏离市场出清水平,劳动力市场对工程师的需求总是处于“过剩-不足”的状态,从而出现非充分就业的状况。

图4 基于蛛网模型的工程师劳动力市场

四、“蛛网效应”的教育经济学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教育过程中的时滞现象是导致大学毕业生供需与工资率之间偏离实际均衡的主要因素,继而导致大学毕业生非充分就业问题的产生。社会中过多大学毕业生非充分就业会抑制人们投资人力资本的热情,甚至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抬头①这里讲的新“读书无用论”,是相对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存在的“脑体倒挂”现象而言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均需要一个过程(即生产周期)。此外,人们受到当时的条件限制,理性地采取相应的行为决策,是当时行为边界内的最优选择,故不能简单地用本期的行为结果绩效评判前期的行为决策错误与否。如果本期行为结果不经济,原因可能与前期做决策时的参考信息不对称、不完全有关。鉴于此,我们进一步得到以下两种判断:第一,对前期就业走俏的专业进行专业性人力资本投资,是当时条件下的最优决定,即便会出现毕业时难现“昔日辉煌”的情况;第二,本期教育和就业领域出现“蛛网效应”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从而使专业选报者在前期采取行为决策时偏离预期。这种决策环境中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又与以下3种情况紧密相关:

一是专业选报者不能全面地了解全国各专业的就业前景,缺少全国众多专业就业变动趋势的参考信息。劳动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是派生性需求,其需求旺盛与否受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未来时期各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则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城市化质量及国际贸易环境密切相关。全国性专业就业前景的预测就是根据上述诸因素,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各个专业的社会需求量给予测评与判断,使专业选报者在进行专业性人力资本投资之前,能尽可能多地获知与该专业有关的全部信息,以便更好地调整专业选择与学习,因为专业学习需要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且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不可撤销性。现实中则存在以下两种现象:一方面是缺乏全国性各专业就业前景预测的信息库;另一方面是即便有这样理想的信息库,也仅为少数群体所熟知,大众并不能全面地掌握这些信息,专业选报者处于信息源中的弱势地位,降低了其行为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是专业选报者不能及时准确地获知不同院校间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不同学校,比如“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其余部委所属院校、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及民办院校,发展定位因其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很多院校盲目追求办学目标,在学校发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工作等方面存在不科学现象。另外,高校对就业工作重视不够,不去统计、较少统计、虚假统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导致发布的各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质量不高。即便各高校较客观地统计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出于对学校生源和名誉等因素的考虑,也仅为少数群体所知,多数专业选报者只能依靠社会上对该专业的评价进行专业决择。因此,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提高了专业选报者专业选择的风险。

三是由于时代不同,父母并不能全面了解子女兴趣、爱好、志向、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信息,当父母为子女教育或专业选择做出决策时,出于对家长的敬畏、信赖或依靠,子女会遵从父母的决策,这提升了子女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中人职不匹配的风险,容易出现非充分就业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专业选择与教育方面,子女对家长决策的遵从也折射出子女(高中毕业生)配置能力的缺失。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就业,提高工资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教育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生产效率,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雇主愿意雇佣且支付高额的工资给生产能力强的劳动者,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通常情况下其工资率会比低学历者或无学历者高,即教育的“生产效应”;另一方面,教育提高了受教育者的配置能力,较之低学历者或无学历者,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能够在信息非均衡条件下,有效地识别、处理、运用甚至是创造信息,更优质地配置自己,从而获得更高工资或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即教育的“配置效应”[4]。回到前面的工程师培养案例中,培养一名工程师的生产周期(学制)短期通常不易改变,且工程师教育旨在培育学习者的生产能力,即通过对工程专业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生产效率,继而使选报者在毕业后获得高工资。但选报者是否选择工程专业,则与选报者的配置能力密切相关。配置能力高的选报者会在正式进入工程专业学习之前,根据非均衡的外部环境和有限信息进行理性决策,更好地配置自己。已有研究发现,配置能力缺失、综合能力不足是当前大学毕业生非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5]。笔者进行的一项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也再次证实了此观点。数据显示,将择业成败的关键归因于“综合能力”的占47.3%,归因于“社会资源”的占27.1%;在“求职中您最担心的问题”调查中,51%的受访者担心“无社会实践经历”,21.2%的人担心“自身理论知识不扎实”,17.9%的人则担心“相关证书不够多”;在“进入大学前的专业选择”调查中,仅有29.3%的受访者选择“依靠自己理性决策选择所学专业”,70.7%的人选择“由家人或朋友介入下选择当前专业和学校学习”[6]。基于前述分析,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由家人或朋友帮助选择专业的实效性较低。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人才培养过程中时滞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学毕业生供、需与工资率之间偏离均衡,而专业选报者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获知全国各专业就业前景和不同类型院校间各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而指导其决策行为,体现了当前教育和就业领域通畅的就业信息传递机制的缺失,也导致大学毕业生非充分就业,而大学毕业生配置能力的缺失则加速了这一态势的发展。解决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是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新时期,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下,为推动更多大学毕业生尽早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建议相关部门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机制。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机制,能有效改善教育和就业领域中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状况,能有效指导专业选报者的专业选择,引导求职者的就业决策。因此,应加强各高校各专业就业状况动态监测平台和就业创业趋势评估体系建设,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使专业选报者能够依据更加充分的、更高质量的信息确定所选专业,减少决策偏差。这也有利于在校大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中心与重心,及时、有针对性地塑造自身可雇佣性,以便顺利就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也可根据就业监测结果科学地决策相关专业的调整,甚至是因地制宜地推广弹性学制、灵活学分制度,以增强专业与社会需求间的契合度,提高“办学、育才与促发展”之间的一致性。自2013年起,教育部定期组织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这一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值得稳步推进。

第二,提升大学毕业生的配置能力。研究显示,配置能力的发挥依赖于外部环境的非均衡性和市场半径(指劳动力自由迁移的范围和频率)[7]。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发展的“三期叠加”期,体制非均衡、产业非均衡、区域非均衡等多种非均衡交织状态。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劳动力自由迁移的阻力会随之降低,这有利于大学毕业生配置能力的发挥。鉴于此,大学毕业生除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各项技能,如英语读写和听说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之外,还应积极塑造和提升自身的配置能力,减少观念、偏好、父母等因素对专业选择、工作搜寻、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的干扰,增强自主配置能力,着力提升自身就业创业能力,避免非自愿性失业和非充分就业。

第三,强化政府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如积极搭建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多元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充分调动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工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贴心服务,使更多大学毕业生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争做“创客”,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规模,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

[1]赖德胜,李飚.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就业[J].高等教育评论,2015,3(1):1-23.

[2]赖德胜,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

[3]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2003~2011[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1):32-47.

[4]SCHULTZ T W.The value of ability to deal with disequilibri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5,13(3):827-846.

[5]吴克明,孟大虎.高等教育收益率上升新解:劳动力流动制度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1):37-42.

[6]石丹淅,吴克明.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14-116.

[7]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J].教育研究,2011(9):8-13.

(责任编辑 吴朝平 韦春霞)

Study on the Graduates’Non-full Employment of China in the New Normal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the Cobweb Theorem

LIN Qian1,SHI Danxi2
(1.Institute of Nationalities,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Enshi Hubei 445000,China;2.Law and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Hubei 443002,China)

The time-delay phenomenon in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affected the deviation from equilibrium among the graduates supply,demand and wage,and the essential reason of non-full employment was lacking of unobstructed employment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was affected by graduates’ability situation as well.Under the condition of“Popular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constructing the unobstructe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improving the graduates’production capacity and allocation capability and enhancing the public employment business services could help more graduates achieve full-employment and higher quality of employment efficiently in China.

graduates;cobweb theorem;full employment;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entrepreneurship

G647.38

A

1673-8012(2016)04-0096-06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6.04.015

2015-10-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阶层固化下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13CGL097);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资助重点课题“大学生创业型自雇理论和实践研究”(2015ZA009);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重点项目“试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S大学一级学院为例”(1519);三峡大学科学基金项目“教育与自我雇佣的实证研究”(KJ2014B075)

林 倩(1988-),女,湖北秭归人,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史研究;石丹淅(1985-),男,湖北丹江口人,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

林倩,石丹淅.新常态下大学毕业生非充分就业问题研究---基于蛛网理论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6,4(4):96-101.

format:LIN Qian,SHI Danxi.Study on the graduates’non-full employment of China in the new normal---based on perspective of the cobweb theorem[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6,4(4):96-101.

猜你喜欢
蛛网工程师毕业生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伤心的毕业生
蛛网商店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青年工程师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类非均衡蛛网模型的动态分析与经济预测
为什么蜘蛛不会被蛛网粘住
蛛网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