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热点的统计分析及未来展望

2016-11-16 08:49张金凤祁占勇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政策院校高职

张金凤,祁占勇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热点的统计分析及未来展望

张金凤,祁占勇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以中国知网作为文献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词分析、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热点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文献量呈波动上升趋势,高产期刊主要来自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期刊和核心期刊,围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过程、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招生政策、就业政策、中高职衔接政策、人才培养模式政策等形成了研究热点。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还需要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文本、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专业化、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政策;统计分析;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蓬勃发展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引领与规范,同时也需要强化对政策的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词分析、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厘清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现状,揭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同时,探讨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归因、评价与反思,不仅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完善,也有助于为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事实性依据。

一、资料来源与研究工具

(一)资料来源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和SPSS17.0统计软件。研究分为5个步骤:第一,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中建立一个新项目,自行编制项目编号,新项目格式类型选择“CNKI.中文.<TXT>”;第二,选择727篇有效文献从本地文件夹输入到“选择目录”中,进行提取操作;第三,进行文献期刊、关键词、年代、单位的统计;第四,抽取词频≥6的63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建立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和共现矩阵;第五,进行聚类分析,将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SPSS17.0中,采用系统聚类,得到关键词的聚类树图。

二、研究成果现状与分析

(一)研究梗概与高频关键词确认

1.文献年代分布概况简述

文献的年代分布或时间分布可以反映出某一研究领域论文的时间与数量的变化关系,进而揭示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速度,从而预测其发展的趋势。2000-2014年的文献数量虽有波动,但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文献量有较大突破。其中数量最多的是2013年,高达126篇,占文献总量的17.33%,也是15年来文献发表数量的最高值。2000-2004年文献数量变化趋势比较平缓,2005-2010年文献数量增幅比较大,2004-2005年、2010-2011年、2011-2012年、2012-2013年,这几个年段的文献数量波动比较大。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发展波动大,说明该领域发展的空间很大,而且研究越来越具体化、精细化。

2.期刊载文量简述

对论文的期刊载文量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或核心期刊群,进一步了解论文在不同期刊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表明,727篇论文来自98个期刊。较高产的期刊有:《教育与职业》126篇,占17.33%;《职业技术与教育》109篇,占14.99%;《职教论坛》104篇,占14.3%。合计达到339篇,载文量约占载文期刊总体的46%。《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成人教育》的载文量也占相当大的比重,载文量占载文期刊总体的14%左右。由此可见,这5种期刊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中是最具影响力的,在这一领域研究过程中起到统领作用。

3.高频关键词的确认

关键词是最能够体现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是从文献中研究总结提炼得到的。利用关键词的词频统计方法,将不可量化的文献信息转化成可量化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决定该学科对其关注度的大小,因而高频关键词通常被用来确定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2000-2014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共得到1 369个关键词。依据Donohue由齐普夫界定公式,结合我国学者孙清兰提出的高频词与低频词的临界值计算公式以及各数量同频词的词频估算法,最终确定高频低频词阈值为6,统一同义词后,得到45个高频关键词(见表1)。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初步反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热点。

(二)相似矩阵和聚类树图分析

如果仅仅按照该领域的关键词频次进行降序排列和简单的分析,是不能够表达各关键词之间的密切程度的。要深入揭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就要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似矩阵,探寻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以得到符合分析要求的数据结构。把截取的45个高频关键词利用Bicomb软件中“矩阵”→“词篇矩阵”功能,生成关键词的词篇矩阵,将词篇矩阵导入到SPSS17.0中,通过软件中的“分析”→“分类”→“系统聚类”进行分析,然后选取“Ochiai系数”“相似矩阵”“树状图”。

表1 前45个高频关键词排序

Ochiai系数表示的是关键词之间共现的相对强度,即其数值的大小反映出相应的两个关键词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或者距离远近,其数值越接近1,表示相应的两个关键词之间的相似度越大,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越紧密;反之,数值越接近0,则表示关键词之间的相似度越小,它们之间的距离越远。本研究中高频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关键词的相似程度或远近程度,由近及远依次为:教育发展(0.35)、校企合作(0.22)、对策(0.22)、人才培养模式(0.2)、区域高等职业教育(0.19)、思考(0.19)、办学模式(0.18)、改革(0.18)、课程(0.17)、政策建议(0.17),而与农村职业教育没有很大的联系,其相似度为0.02。这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者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这一领域时,会较多地探讨教育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等方面,并采用比较研究、实验研究、效度、常模等方式加以研究。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可以计算关键词的联系,并能够把联系紧密的高频关键词聚成一类,由此形成某一研究热点领域。将2000-2014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文献,通过运用SPSS17.0进行聚类分析,可把该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分成5类即5个研究热点领域:第一类,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研究;第二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政策研究;第三类,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政策研究;第四类,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研究;第五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政策研究。

三、问题与讨论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国家吹响了创造良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环境的集结号,但要使高等职业教育不断蓬勃发展,还需要该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开拓创新,不断地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进行探讨。

(一)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水平不高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的政策研究。有研究者指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培训的政策导向有了很大的发展,即由仅要求建立培训途径而不强制培训,发展到国家从法律层面上强制规定高职教师培训以及专业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更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培训且为高职教师开通硕士乃至博士培养的渠道[1]。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研究。有研究者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角度出发,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分析发现:学校和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不利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高职高专教师学历学位结构不合理,职称偏低;高职高专教师来源渠道单一[2]。高等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除了通过优化外部环境来促进专业化外,还需强化学习的内驱力,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化。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推动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无限动力。谢婷、李弘和徐景峰等研究者着重研究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与制度机制,在回顾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现行教师制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结合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提出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的构想和改革的建议[3]。三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不断完善,政策从笼统要求向具体化、可操作化过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也扩展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目标从“双师型”向“双师素质”演变和发展[4]。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具体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方面,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与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相符合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资格认证体系,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一政策的执行上仍然只停留在形式层面。对“双师型”教师缺乏统一认证标准,导致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只是持有双证书或某些曾从事过其他职业的教师[1]。四是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资格认证的政策研究。有研究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资格认证要和普通教育系统的教师队伍资格认证相区别,应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资格认证体系。从我国现行的政策体系来看,还未形成一套健全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资格认证制度[1]。

(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政策研究

生存权是人们最基本的权利,而劳动就业权是作为一个人生存权利的最基本保障。目前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对就业政策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我国从消极就业政策向积极就业政策转变,说明我国政府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面临的就业问题[5]。但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紧张。有研究者认为,将就业率作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并将其与高校招生宣传相结合,更表明了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严重性[6],这样只会导致各高等职业院校提供的就业率数值无法去伪存真,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一毕业就“被就业”的现象严重。所以有研究者认为,解决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问题要寻求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应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就业市场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就业政策环境,扫除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7]。学者庞海松借鉴国外的就业政策体系指出,我国还未形成保障毕业生就业权益的政策法规体系。如毕业生的户籍管理制度、到非公有制单位能享受的各种保险福利制度、就业市场管理办法等就业政策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8]。二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政策。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条件下,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不失为解决就业难的另一条捷径。学者纪淑军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政策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创业教育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如我国高职创业教育观念落后,高等职业院校还未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但由于政策的宣传力度小和执行效率低等原因,使得大多数学生并未知晓这些创业政策[9]。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有研究者认为,必须要求各级政府和学校切实执行创业教育政策,对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10]。

(三)中高职衔接政策研究

中高职衔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是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当前,学者对中高职衔接的政策研究主要是按照“政策演变-存在问题-政策思考”的研究模式来操作的。刘哲通过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政策文本进行解析,发现中高职衔接政策的内容主要是在教育政策中进行规范,且政策文本的语言表述具有继承性。刘哲对我国中高职衔接政策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划分:政策导向从形式到实质转变阶段、政策内容从宏观到微观转变阶段、政策价值取向从独立发展到兼顾平衡转变阶段,发现中高职衔接政策缺乏专门、权威的直接政策,政策本身表述模糊且缺乏延续性,政策缺乏信息反馈制度等问题,进而提出政策思考和相应的政策建议[11]。黎志键、韦弘通过对中高职衔接政策演变轨迹的梳理,指出国家政策从不同的时期和层面上强调了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意义和操作方向,提出促进中高职衔接的发展关键是要厘清管理体制一体化的问题,包括师资建设一体化和专业建设一体化,扭转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偏差,加强中高职专业和课程契合度等[12]。还有一种研究是按照“政策现状-政策评析”的方式进行的,即通过对中高职衔接政策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中高职衔接政策进行评析。如有研究者通过对中高职衔接政策现状的分析,探索出制约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即教育层次价值取向根深蒂固,国家职业标准及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中高职教育科学体系缺位等,从而对中高职衔接政策进行评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3]。

(四)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执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形势并不乐观,高等职业院校生源下滑已成为困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相应的研究及提出政策建议是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中之重。目前,对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政策变迁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政策变迁是在社会实际情况变动、原有政策不能继续适用的情况下,国家机关、地方行政部门对原有政策的修改或重新出台政策的过程。有研究者利用倡议联盟框架范式来分析数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政策的变迁,按照信念体系与行动目标的不同,将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变迁中的子系统分为三大政策联盟,即传统高考式政策联盟、高职单招式政策联盟、注册入学式政策联盟[14]。二是政策文本的缺陷研究。有研究者通过对全国39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政策特别是单独招生政策进行调研,发现存在许多政策缺陷,如考试成本高、考试方式和培养方式的“职业性和应用性”不强、行政部门监管力度不大[15]等。还有学者认为,在高职填报志愿和新生的录取中,一些歧视性的招生政策加深了考生和家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误解[16]。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属于大学专科层次,但在填报志愿、录取上都不是和普通专科同时进行,这就给考生和家长造成高职比普通专科低一个层次、甚至认为高职新生是“落榜生”的误解。这些招生政策的缺陷导致一些考生不愿意报考高职院校,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

(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政策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责任。有研究者通过对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政府颁布实施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特别是从价值取向和政策目标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扩招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的特点,即促进就业和突出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政策价值取向、任务分工和分类管理的人才培养政策发展空间、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并据此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政策建议,即进一步明确高职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宏观管理和高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深化校企合作,兼顾效率与公平以提高高职人才的整体水平[17]。还有学者通过分析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关于我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制定的建议,认为当前我国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政策法规存在政策性文件较多、缺乏可操作性的法规、缺少对企业的激励机制、缺乏监督政策落实的机构等问题。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提出要构建激励企业参与培养的政策环境,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用的人才培养政策法规,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等政策建议[18]。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应该由国家、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等共同承担培养责任。但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国家政策的严重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改革诉求极为迫切。有学者通过选取经济发展较快、政策环境较宽松、经费投入较大、企业参与意识较强的地区进行调研,仍然发现许多问题,如1996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法》到现在还没有与之配套的下位法,而只是地方性法规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政策法规的法律效力不够。同时在国家层面上政府对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认识不足,主导不到位,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校企合作管理体制不健全,政策宣传力度不够[19]。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和政府统筹解决。

四、结论与展望

共词分析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政策、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政策等方面。这些研究既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也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完善提供了参考。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既要深化,还要在政策文本研究、研究的专业化、经费政策研究、国际比较研究、课程与教学政策研究等方面不断拓展。

(一)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文本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是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其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与动力,因为政策的制定事关高等职业教育各个方面的职责、权利和权力,而且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作为国家的政治措施,是平衡各种利益的体现和促使人们能动地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政治方法。因此,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文本的研究,特别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文本的制定、执行、价值评价和政策终止等环节进行细化解读和研究,可为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国家政策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同时,应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开展政策与社会的匹配度研究,为国家重新修订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着力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配套政策研究,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和补充,将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

(二)增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专业化研究

教育政策研究有多种研究范式:一是现象学范式,二是诠释学范式,三是批判理论范式,四是符号互动范式[20]。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分析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范式,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专业化。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专业化研究应该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历史与现实研究、政策的比较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研究等各个方面,不仅要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文本,也要对政策的形成、执行、评价以及政策环境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还要运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思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提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再将这些资料综合归纳,形成系统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体系。因此,我们要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新生力量,使研究人员兼具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建立专业的研究团队,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化研究。

(三)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研究

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国家关于教育经费投入的纲领性规定和教育投资指南,是国家在教育领域中表现出来的行动倾向。对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方向,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研究主要包括经费投入政策的制定、实施、实施的效益、组成部分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相对于普通教育,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严重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政策内容的研究,发现存在的政策问题,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对高职经费投入政策研究的视角狭窄、方法单一,极少从政策的形成过程、内容、价值等多维空间进行规范化研究。

(四)强化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在自身的发展基础上批判性地借鉴、吸收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和经验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从美国的社区学院到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从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到各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都对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转型、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研究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应不断深化比较研究,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精华,特别是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规范化、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可操作化以及实效化的研究。因此,应加强对发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地位、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以及依法治教等方面的政策研究,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提供国际经验,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科学发展。

(五)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具有独特性,如职业定向性规定了课程培养目标要与具体的行业、专业或工种要求相对应;区域适应性规定了课程的开发、设置、组织和实施应基于特定地区的特定职业需求;行业企业参与性规定了行业企业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标准的制定、课程的实施;费用昂贵性即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涉及特殊设备等费用[21]。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研究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与教学政策研究。从政策制定方面来看,要确保当地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共同参与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制定,以实现政策制定主体的多样化,确保课程与教学政策的有效实施。从政策内容方面来看,应加强对不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育政策的区域性、行业企业参与性的研究。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对应的具有特色的课程与教学政策,有利于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高级技能人才,促进高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翁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J].职教论坛,2009(13):8-11.

[2]徐小勇,黎桂芳.高职高专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9(2):84-85.

[3]谢婷,李弘,徐景峰,等.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行政策分析与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4):152,154.

[4]穆晓霞.浅议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J].职教论坛,2009(35):74-75,78.

[5]赖德胜,孟大虎,李长安,等.中国就业政策评价:1998—2008[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0-124.

[6]孙玲.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黑河学刊,2005(4):77-79.

[7]张云晶,郝红卫.高职毕业生就业途径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2):50-52.

[8]庞海松.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7(7):131-132.

[9]纪淑军.创业富民战略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74-75.

[10]成丙炎,姜燕.创业教育:高职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J].成人教育,2010(2):60-61.

[11]刘哲.关于我国中高职衔接政策的分析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4(19):25-29.

[12]黎志键,韦弘.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演变轨迹及其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5):47-49.

[13]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14]黄燕飞.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8-39.

[15]佛朝晖.高职单独招生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1):81-85.

[16]黄文伟.政策学习与变迁:一种倡议联盟框架范式——对我国高职院校招生政策变迁的解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5):55-60.

[17]李训贵.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02-104.

[18]刘选.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分析[J].交通职业教育,2010(1):16-18.

[19]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90-93.

[20]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21]南海.职业教育的逻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80-81.

(责任编辑 杨慷慨)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Research Focuses and Future Trend of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ZHANG Jinfeng,QI Zhanyong
(College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62,China)

Applying co-word analysis,clustering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is thesis has don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the polic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www.cnki.com.The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rises with fluctuations,and the prolific periodic also contain professional and core journals with the focus of hig her vocation education.The hotspots in these journals include policy process,policies of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enrollment policies,employment policies,policies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policies of talent training mode.For the purpose of perfecting the researche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ies,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olicy text,the specialization,fund-input policies,foreign policies as well as the courses and teaching policies.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 policy;statistical analysis;development tendency

G644.4;G719.20

A

1673-8012(2016)04-0066-07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6.04.011

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

总库”,采用标准检索,将期刊年限设定为“2000-2014年”,指定期刊类别为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以主题为检索条件,设定“高职”并含“政策”为检索内容,共获得相关文献841篇。为了确保研究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去除会议纪要、人物专访、报纸评论等非研究性文献,得到727篇有效论文。除此之外,将有效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如将“高职”“高职教育”统一规范为“高等职业教育”,从而形成本研究的资料来源。

2015-06-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职业教育政策研究”(15FJK001)

张金凤(1989-),女,广西贵港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祁占勇(1978-),男,宁夏彭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

张金凤,祁占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热点的统计分析及未来展望[J].重庆高教研究,2016,4(4):66-72.

format:ZHANG Jinfeng,QI Zhanyong.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research focuses and future trend of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y[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6,4(4):66-72.

猜你喜欢
政策院校高职
政策
政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助企政策
政策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