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跃跃 张毓雄
合作式消费是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汤跃跃张毓雄
内容提要:合作式消费正以各种形态和方式影响着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时代背景。该文在阐释合作式消费的基础上,提出合作式消费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驱动的三维视角:居民消费层面,分析了合作式消费以十七种形态激发居民的消费潜力;企业层面,揭示了合作、开放、互利的服务模式给企业提供了一种新资源和新能力;产业层面,探究了合作式消费产生的持续、实时的经济效应抑制或淘汰过时产业,刺激新兴产业发展。
合作式消费消费模式模式创新转型升级内生动力
宏观经济走势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成为当前探讨的热点之一。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长期增长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事实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外生力量来调控经济,形成了“投资冲动怪圈”①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2012年作客珠江金融论坛时提出:我国长期存在着“投资冲动怪圈”的现象。,使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经济结构的失衡状态必然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培育内生动力,为转型升级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是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中之重。2015年3月9月,李克强总理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肯定“目前全球分享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路子”。
近年来,“合作式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日渐流行,分享经济发展迅速,并向全球延伸。如:美国的Uber,从2009年创立至今,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改变着居民的出行方式;Airbnb2008年成立至2011年,其服务增长了800%,目前遍布191个国家和地区近34000个城市,拥有12000万个房源,为居民出行住宿提供选择。在美国,52.4%的人没有全职工作,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正在用共享的方式创造与分享价值;在欧洲,50%左右的年轻人接受合作式消费模式;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94%。然而,到底什么是合作式消费?合作式消费在中国发展的驱动力怎样?合作式消费能为中国经济升级版添加新动力吗?本文聚焦合作式消费这一核心概念,并从三维视角透视合作式消费能否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旨在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从梳理的文献资料看,不同背景的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对“合作共享”赋予不同的称谓和解读:共享经济、分享经济、平台经济、微经济、协同消费、合作式消费等。可以归纳为三个视角:企业的视角,认为“合作共享”是一种商业模式(赵斯惠,2015);消费的视角,认为 “合作共享”是一种合作消费模式 (Botsman& Rogers,2010);社会经济发展的视角,认为“合作共享”是一种租赁经济模式(彭文生,2015)。
“合作共享”理念最早出现于197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Joe L.Spaeth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从消费视角看,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是消费者个体通过第三方互联网上平台,将自己的闲置资源,如房子、汽车、家具、技能、资源等,与其他有需求的个体消费者进行使用权的交易,或经验知识的分享,或向企业、某个创新项目筹集资金,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可见,这种模式是供需双方通过合作解决消费问题,共同创造消费价值。因此,本文把这种经济行为界定为“合作式消费”。
1.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消费主导
经过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进入从髙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从需求视角看,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尽管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即不同工业化阶段),其影响作用的大小不同,但是消费一直是最重要的拉动力量。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初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60%以上。如,在1978-1989年,消费平均每年拉动GDP增长6.01个百分点,表明改革开放激发了巨大消费潜力;在工业化阶段,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仍然是每年5个百分点以上。工业化中期阶段,投资贡献率大于消费贡献率。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又显著提升,2012-2014年贡献率达50.23%,超过投资,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力量。
消费之所以能凸显其主导地位,原因在于:一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革,已经从生存型消费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消费阶段,公共需求旺盛,而公共产品短缺。因此,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困境。二是现阶段甚至未来5-10年世界经济还处于动荡期,欧美经济低迷,出口外向型发展战略受阻。三是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率要保持5%以上,消费发挥了最大的价值。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动力的转换成为必然,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应然。
2.合作式消费: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1)合作式消费驱动居民消费模式变革。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涌现出的合作式消费模式,以各种形态和方式渗入到了居民生活的食、住、行、教育、医疗健康、用品及服务、理财等方方面面,当前主要表现为十七种消费模式(见表1),激发消费潜力。
食方面。居民可通过某应用软件,成为食客主人,设计菜单、布置餐桌,开一个饭局,接受食客们的订单。同时,也可以选择当一个食客,自由选择世界各地的一场饭局。居民还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搜索厨师,请厨师到自己家中烹饪,事后厨师将厨房清理干净。自2013年开始,中国的爱大厨、好厨师、烧饭饭等应用软件纷纷上市,提供类似的消费服务,并且发展迅速。显然,这种合作式服务消费模式不仅可“实现大家回家吃饭、吃好饭”,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验;同时,让有厨艺的人把闲暇和才华分享给他人,既获得额外收入,又获得意想不到的价值。
出行方面。居民出行方式除传统的出行方式,即公共交通出行(地铁、公交)、出租车、私家车以外,短途出行的居民可用打车软件预约私家车,选择专车、快车、顺风车、拼车四种出行方式,费用高于公交车低于出租车;也可选择预约出租车,费用与出租车运营相同;有较长时间需求的居民可通P2P租车模式,驾驶别人的车辆,以低于租赁公司的价格从私家车主处租赁闲着车辆。中国的滴滴出行2012年成立,现已覆盖全国400余个城市,为近3亿居民出行服务,2015年共完成14.3亿个订单。这种出行消费模式,不需要消费者在路边等车,可以清楚地看到车辆的行车路径和驾驶员信息;达到目的地后,用移动快捷支付;对于驾驶员,消费者可以当即评价,评价会影响驾驶员的信誉和接单量。因此,这种合作式消费模式,让消费者消费的不仅是汽车出行,也是一种体验与服务。
住方面。合作式消费“住”的模式有二种。第一种是旅游短租房,用C2C模式,有需求的消费者,通过服务平台网站,预订房间;服务网站,协助房东发布住房信息,指导房客完成在线预订,交易成功后,向房东收取佣金。这种模式打通房东与租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用技术手段省去了酒店业的地产租赁、房屋管理以及员工雇佣成本。如中国的途家网、蚂蚁短租、小猪短租。第二种模式是短租办公室工作空间。分两类服务消费模式:一是服务公司找到2/3日时间处于闲置的办公室或会议室,为急需会议室的消费者提供服务。二是服务公司折扣租下某写字楼的一、二层,将办公场所划分成若干小区域,然后每月向初创企业或小公司收取会员费,而初创企业或小公司根据自己的需求可灵活在某一段时间租用办公室空间。这样,不仅让闲置时间的办公室充分利用,创造新的价值,而且大大降低初创企业或小公司的成本。
教育方面。有两种服务消费模式。一是开放式在线课程服务消费模式,将世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让有需求的消费者学习。这种服务消费模式打破空间局限,帮助居民提高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从而让居民更好地规划职业,提升智能。二是认知分享模式。就是说,人人都可通过网络,对某些知识的认知或在某方面具有价值的独特思想进行创造和分享。如美国的维基百科、中国的翘楚和在行,就属于这一类模式。这种服务消费模式,可以让每个人掌握的知识发挥更大的价值,让更多的人从分享认知中获得知识、力量和信心。
医疗健康方面。有两种服务消费模式。一是私人医疗服务消费模式。对于非急救患者,可通过移动应用、网站或电话预约医生上门服务;同时,患者在平台上生成的电子病历可实现网内与网外共享。如美国Pager公司、Medicast平台提供的服务消费,可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节省医保费用。二是私人教练服务消费模式。通过应用软件,私人教练发布自己的课程,想健身的消费者可寻找适合自己的课程并报名。
理财方面。服务消费模式有两种。一是P2P网贷服务消费模式。通过网贷市场服务平台,搜寻和撮合资金的供需方,如英国Zopa公司、美国Lending Club公司、中国拍拍贷网络平台,都提供这种服务消费模式,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渠道,降低借方的融资成本,提高贷方的回报。二是众筹服务消费模式。通过网络向投资人募集资金,以完成某个项目。如美国Kickstarter网站、中国的股权众筹、奖励型众筹、捐赠型众筹等不同形式的平台数十家。
用品和其他服务方面。有四种消费模式。一是二手用品消费模式。如,旧衣服、用过的书籍等通过二手交易平台出售、交换、租赁。二是手工制品和创意类物品消费模式。消费者可通过网络花费较少即可购买原创手工品,手工爱好者既获得额外收入,又能与其他手工爱好者交流。三是任务式消费模式。居民可在网站发布工作内容,别人领取任务,完成后获得报酬。如家政服务,居民可以随时随地预约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帮助组装家具、打扫房间、做杂活等。四是宠物短期寄养服务消费模式。需要有寄养宠物的消费者通过服务网站注册,提供各种认证信息,注册后,可根据自己的要求筛选寄养人,提供服务的企业或个人也可设定自己的要求。
表1 合作式消费模式形态与种类
(2)合作式消费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综观上述分析,合作式消费正驱动居民在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习惯、消费工具和消费对象等方面转变,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也将拉动居民消费升级。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显示,居民三次消费升级,都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一次消费升级是居民从饥寒型消费升级为温饱型消费。改革开放初期,居民几乎对所有种类的生活必需品都有着强烈需求。从1978年到1985年,城乡居民人均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鲜蛋等食品消费量平均每年的升级率分别是3.8%、18%、8.9%、14%;城乡居民人均各种布料的消费量平均每年的升级率是5.5%;称“老三件”的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的消费量平均每年的升级率分别为22.5%、19.7%和12.7%;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平均每年升级率为6.9%,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平均每年升级率为8.9%。居民消费升级对我国三大产业产生了强烈的拉动,并带动了第一轮经济增长。1979年到1985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7%。
第二次消费升级是居民从温饱型消费升级到享受型消费,主要表现为家电消费升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热点。到90年代末,城镇居民消费热点转向高档耐用消费品。如,大屏幕高清晰度彩电、大容量冰箱、空调、微波炉、影碟机、摄像机等。这一转变对电子、钢铁、机械制造业等行业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带动了国民经济的二轮快速增长。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率达9.62%。
第三次升级是居民从享受型消费升级为发展型消费,突出表现在住行消费升级。200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于住房消费占消费总支出比重分别为10.1%和17.98%;到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消费总支出比重达21.8%。2000-2014年,城乡居民平均每年每人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分别以14.5%和18.6%的速度增长。这一转变,拉动了房地产业、交通通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稳定增速。2000年到2015年,房地产业投资总额平均每年以24.1%的速度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10.8%的年均速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9.8%。
可见,居民每次消费升级产生的效应是抑制或淘汰过时产业,刺激新兴产业发展,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可推,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合作式消费驱动居民消费转型升级,也将驱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教育、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娱乐文化、住宅、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尤其是与IT产业、医疗保健以及房地产业相联系的服务消费增长最为迅速。
(3)合作式消费驱动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活动不仅能为企业创造非凡的价值,更重要地是能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李文莲、夏健明,2013)。目前,大数据、互联网变革了过去以供给为导向的商业模式,逐渐形成以平台为中心,让消费者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共创价值、分享价值的商业模式,使企业和消费者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享受规模效应(罗珉、李亮宇,2015)。
从商业行为视角看,合作式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实现了利益者双方创造价值。当前,合作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B2C,即企业对个体;二是P2P,即个体对个体;三是B2B,即企业对企业。这种商业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有自己显著的特征(见表2)。
从表1和表2可看出,合作式消费是一种新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它冲击着居民消费需求内容、消费需求结构和消费需求方式。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式消费是一种服务消费模式,进入人们生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并且,这种服务消费模式提供消费者个体一种新体验,为消费者节约时间、空间和资源;这种服务消费模式给企业提供了一种新资源和新能力,为企业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解决消费问题提供了新路径。总之,合作式消费从供给侧解决了资源闲置,实现了个性化供给;从需求侧实现了低成本消费、个性化消费、资源节约型消费。因此,这种合作式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通过市场力量正推动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需求环境的变革,将引发传统企业和现代企业商业模式的重构。
合作式消费是一种新兴模式。从消费者层面看,它促进了消费的收入效应,产生渠道结构性转移的替代效应,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从企业层面看,运用互联网平台,让企业与消费者合作,共同创价值,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来的规模效应。从产业的层面看,居民消费升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产业产生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即抑制或淘汰过时产业,刺激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引起生产最终消费品产业的产出变动,间接影响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变动。
总之,合作式消费是新生事物,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驱动着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但是,它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深化、信用机制的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文化伦理的进一步演化。当然,合作式消费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必将推动市场进一步深化和广化,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表2 合作式服务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特征比较
1.赵斯惠:《基于O2O视角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研究》,首都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2.Botsman,Rachel,Roo Rogers.What's Mine Is Yours: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Harper Collins US,2010.
3.彭文生、张文朗、孙稳存:《共享经济是新的増长点》,《银行家》2015年第10期。
4.Felson,Marcus,Joe L Spaeth.“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78,21(4).
5.倪云华、虞仲轶著:《共享经济大趋势》,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6.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5期。
7.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期。
[责任编辑:侯祥鹏]
F126
A
1009-2382(2016)10-0005-0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文化消费提升路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ZDA052)研究成果之一。
汤跃跃,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博士;张毓雄,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惠州51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