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舟 何自力
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及对中国的启示※
冯新舟何自力
内容提要: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直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需要处理的根本问题。通过对英美模式、莱茵模式、俄罗斯等转型国家发展模式、拉美模式等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发展模式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实质上都是“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国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总结和吸取“大市场、小政府”市场经济模式的经验教训,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中国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让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方向,参与资源配置过程,调节收入分配,为资源配置提供制度支撑。
发展模式市场与政府关系大市场、小政府启示
作为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与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二者又都存在缺陷。市场与政府相互补充、共同调节经济运行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不同,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也不尽相同。市场多一点,还是政府多一点,不同的国家对于二者有不同的组合方式。每一种组合方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有优点,也有缺点。目前,中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探索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世界上不同的区域和国家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影响较大的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俄罗斯等转型国家发展模式、拉美模式等。这些发展模式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各具特点,代表性很强(具体见表1)。
英美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和美国。英国是古典经济学派的发源地,崇尚自由竞争;美国是践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典型,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反对政府干预。英美模式拥有完善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来配置资源;主张私有化;强调企业的自由经营,自主决策;要求放松管制,削减赋税;等等。在政府干预方面,英美模式侧重于运用以税收、利率等为工具的间接调控政策,反对直接的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英美模式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对经济的指挥和推动作用,成本较低,灵活性较好,可以充分调动个人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创业和企业的灵活经营;弊端在于市场自动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容易引起经济的波动,政府控制经济风险的能力弱化,对于自由竞争和个人利益的过分强调不利于社会长远利益的实现,加剧贫富分化,损害社会公平。
莱茵模式的代表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具备私有制、契约自由、竞争自由等自由市场经济的特征,同时还吸纳了公平、公正、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的先进因素。莱茵模式强调市场自行调节为主与政府必要干预相结合。经济体制上,维护私有制的基础地位,但在某些重要经济部门则允许少量国有企业存在;企业由股东和雇员代表共同管理,注重企业目标与雇员目标的一致。政府干预方面,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和规章条例的方式对经济进行调控,实现经济发展中效率、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协调统一。社会保障方面,政府承担大量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惠及全民、标准统一的涵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家庭保险等内容的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保证社会公平。莱茵模式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优势在于兼顾了自由竞争与政府调控,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政府的必要干预以及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保证经济稳定,缓解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弊端在于,政府对经济存在过度干预的现象,特别是对劳务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较多限制,导致企业缺乏创新精神、劳动力成本过高、失业率上升,经济效率降低等;完善的福利体系滋生了“福利病”,一部分劳动者宁愿领国家救济生活也不去工作,高昂的社会福利支出也使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
表1 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中市场与政府关系
俄罗斯等转型国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但不赞成市场决定一切;重视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重视惠及社会绝大多数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努力缩小两极分化。俄罗斯等转型国家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市场与政府关系取得了很大成效:产权私有化打破了国有制垄断,为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促进经济好转;政府放弃以前大包大揽的做法,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兼顾公平,减轻了政府负担。但是,俄罗斯等转型国家过分效仿欧美国家经济模式,受欧美国家影响较多,缺乏自身特色,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由于处于体制转型过程中,经济运行中对一些投机行为缺乏必要监管,腐败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率。
拉美模式追求经济自由化发展,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张贸易自由化,放松外资管制,推动国有企业全面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吴季松,2012)①吴季松著:《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摸着科学与知识的石头过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拉美模式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有助于拉美国家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通过建立相对自由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增加出口,大量吸收外资和引进国外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但是,拉美模式在经济体制上更多地模仿英美模式,自身特色较少,经济受欧美国家影响较大,对欧美发达国家技术依赖也过大,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经济不稳定因素较多。另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被严重弱化,导致拉美国家国际收支极不平衡,社会矛盾尖锐,两极分化严重,整个政治、经济、社会体系非常脆弱,危机频发。
分析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它们实质上都实行了“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市场经济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相对弱化政府的作用。这种模式要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均衡发展,内在制度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动力是个人、企业等市场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前提是消费者和企业的自主决策以及市场主体间平等、自由交换。
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普遍奉行“大市场、小政府”市场经济模式是由相关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因素决定的。首先,这些国家普遍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制度要求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市场秩序,因为私人资本只有在这种市场秩序下才能实现对经济资源的支配,才能肆意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它天然地反对任何对其追逐利益进行限制的制度安排。其次,这些国家普遍实行以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无论是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实行的民主共和制,还是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实行的君主立宪制,基础实质上都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独立和相互制衡。这种政治制度安排避免了行政权力的滥用和独裁政府的出现,但也导致政府权力弱化,无法及时、高效地应对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三权分立的制度安排中,立法机关实质上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政府是执行机构。理想状态下,立法机关通过投票的方式把可以代表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诉求集中起来形成法案,并由政府来执行。现实的情况却是,立法机关被少数私人利益集团操纵,多党制下不同党派为了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相互掣肘、拆台,立法机关很难形成可以代表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法案,也很难在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上形成一致意见,更无法在经济发展中出现重大问题时及时形成解决问题的法案。作为执行机关,政府的地位和作用被严重弱化。这样,市场的作用得以加强,并在经济运行中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最后,这些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自由主义。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这些国家大力加强市场调节,削弱政府干预,逐渐形成“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经济模式。
“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经济模式过度迷信市场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却对政府调控对于经济的重大影响重视不足,具有天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无法有效化解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乏力。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协调资源,但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以及资本的逐利性却导致可以带来更高利润的产品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生产资料的浪费和经济的无效率。“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经济模式无法解决这一矛盾,甚至可以说是造成这一矛盾的因素之一。因为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必然导致资本、资源向高利润行业流动,使得全社会范围内资源配置比例失衡,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社会生产资料无法物尽其用,经济增长乏力。(2)去工业化和经济金融化现象突出。在市场的调节下,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拉美等国的工业化都从采掘业、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加工制造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发展到现在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个过程是私人资本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而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率,用资本、技术代替劳动力的过程,也是各种生产要素由利润率较低的行业或部门不断向利润率较高的行业或部门流动的过程。现在,这些国家已基本形成了以金融、贸易、餐饮等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制造业、炼钢、汽车等产业逐渐萎缩或向亚非新兴国家转移,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现象非常严重。以制造业为例,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12年的数据,美国、英国、德国制造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分别占到13%、10%、23%,而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分别高达78.1%、78.6%、68.4%。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本来是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只有与第一、第二产业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现在却因为自身可以带来高利润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的金融化因这些国家的去工业化致使其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进而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非常脆弱,无法抵御经济危机的侵袭。(3)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在“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择手段地利用机器、技术替代劳动力。一方面,占人口比例较小的资本家企业主把资本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获取暴利;另一方面,占人口比例较大的工人因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衰落而陷入失业或实际工资降低的窘迫境地。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我国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在深刻理解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中市场与政府关系实质的基础上,吸取“大市场、小政府”市场经济模式的经验教训,探索并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国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制度保障。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是化解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制约经济发展根本矛盾的必然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承担着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并引导市场实现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职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政府实现上述职能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政府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调配资源,才能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煤炭、钢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才能克服私有制导致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产业的畸形发展并建立起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让市场调节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大部分竞争性行业和部门以及经济运行中微观层面的主要调节机制。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为企业、劳动者等市场主体传递商品和要素稀缺性程度的信息,通过竞争机制刺激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并采取最低成本的生产方法,通过供求变化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发挥着信号传递、技术创新、物质驱动、微观均衡等功能,在市场主体根据市场情况作出决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客观上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收入分配中,要让市场调节初次分配,效率优先,充分利用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做大收入分配的蛋糕。在对外经济中,支持本国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和分工协作,倡导本国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努力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需要不断健全市场体系,消除市场壁垒,提高企业自主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当然,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天然缺陷。因此,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完全依靠、放任市场配置资源,而是要让市场在科学制度框架内配置资源,最大限度消除市场缺陷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3.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并不是要用政府替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不是要弱化市场作用,而是要让政府做市场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为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保障。
(1)政府要主导资源配置方向。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增大、产业结构亟待升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也已经被美国、欧洲、俄罗斯、拉美国家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所证明。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就要主导资源配置方向。政府利用其在收集经济发展信息、把控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等方面的优势地位,从整体上规划经济发展的方向并确定重点投资领域和项目,引导市场主体的决策活动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引导资源向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流动,向短期内经济效益无法显现却在长远可以有效提高产业发展技术含量、增强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研究项目流动,向有助于重大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投资领域流动;等等。
(2)政府要参与资源配置。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赋予政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目标。市场调节无法在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时就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奉行“大市场、小政府”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要实现这些价值追求,政府就要直接参与资源配置。政府要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政府要加强和壮大国有经济,让国有经济在诸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钢铁等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引导国有经济投资有助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促进技术进步的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通过让国有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国有经济切实承担起吸纳就业、让社会大众共享经济改革发展红利、促进绿色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职能。
(3)政府要调节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实现效率和公平的主要手段。“大市场、小政府”市场经济模式中的收入分配名义上强调机会平等,结果却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制度要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功能,也要尽可能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减小居民的贫富差距。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调节初次分配、通过合理收入差距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也要纠正初次分配中因现行体制、制度中的不合理规则而造成的诸如东西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职工收入明显高于非垄断行业职工收入等,明显有失公平的收入差距,避免因损害社会公平而影响经济效率(冯新舟、何自力,2015)①冯新舟、何自力:《中国模式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11期,50-58页。。再分配中,政府要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完善财产税等税收调节手段,通过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侧重于扶助低中收入阶层并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保体系等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贫困边远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加强对残疾人、鳏寡孤独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和帮扶等转移支付手段,对收入进行“抽肥补瘦”式地调节,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冯新舟、何自力,2015)。②冯新舟、何自力:《中国模式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11期,50-58页。
(4)政府要为资源配置提供制度支撑。市场要有效配置资源,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政府在提供制度支撑方面有着天然的、无法取代的责任。政府要宣扬诚实、公平、正义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体系以及有利于市场交易顺利进行的风俗和习惯。政府要倡导和确立自由竞争、维护产权、履行契约的市场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倡导自由竞争要尽量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和过度竞争;维护产权不仅要维护私有产权,还要明晰和维护公有产权。政府要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整体规划,要提供必要的、科学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弥补市场失灵的政策制度,要加强旨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的制度建设。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法律制度体系,坚持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加强立法,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腐败及其它破坏社会主义正常市场秩序的行为。
作为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直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需要处理的根本问题。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世界上主要形成了英美模式、莱茵模式、俄罗斯等转型国家发展模式、拉美模式等主要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尽管各具特点,但实质上都是“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经济模式。“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经济模式过度迷信市场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却对政府调控对于经济的重大影响重视不足,具有天然的局限性,表现在:无法有效化解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乏力;去工业化和经济金融化现象突出;社会分配不公,两级分化严重;等等。中国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在深刻理解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中市场与政府关系实质的基础上,吸取“大市场、小政府”市场经济模式的经验教训,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中国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作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制度保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调节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大部分竞争性行业和部门以及经济运行中微观层面的主要调节机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让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方向,参与资源配置过程,调节收入分配,为资源配置提供制度支撑。
[责任编辑:吴群]
F120
A
1009-2382(2016)10-0083-05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 “中国模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项目编号:12jjd790014)的阶段性成果。
冯新舟,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纪检监察学院教研部助研(北京100877);何自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天津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