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婷
[摘 要]追求文本教学的言意共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展开深入鉴赏品析,实施口头、书面的表达训练,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言意共生体现新课改基本理念,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阅读课堂 言意共生 朗读 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43
追求文本教学的言意共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所谓“言”,是指说话,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所谓“意”,是指意义、寓意等,反映情感、思维、意志等内涵,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言语共生,主张言意共存、共建、共融,彼此形成支撑,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一、精心设读,追寻知言会意内化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通过朗读获得言意共生,这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导读是阅读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导读是教师给出阅读提示和要求,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师恩难忘》时,教师让学生先展开自主阅读,扫清阅读障碍;然后大声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事情;接着自由读,理清课文脉络;最后齐读,具体感知人物塑造的方法和所列举的典型事例,进行复述活动。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对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总结,并积极参与复述训练。在复述时,学生习惯用课文中的语言展开。这时,教师多方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意义。
教师设计多种阅读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本的核心意义。自主阅读、自由读、朗读、齐读等形式的综合运用,为学生创造更多读的机会。在阅读中,学生逐渐加深对文本核心意义的理解。
二、深入品味,促生言意生长动力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品味赏析,帮助他们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品味语言文字,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如句式、词语、修辞、情感等,甚至是标点,都可以成为语言赏析的切入点。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文本特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细致的赏析活动,为从意到言的表述转换做好准备。学生的语言功底较浅,从语言表层意义到语言内涵意义需要有一个探索过程。
在学习《中国结》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语言赏析活动:读一读,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原因。很多学生找到:“一根根红色的丝绳,经他们的巧妙编结,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它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幸福,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有学生这样鉴赏:一根红丝线,串联成一件艺术品,不仅表现中国人的智慧,也代表中国人的情感,让更多中国人有了中国情结,这样的语言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从学生的赏析中可以看出,文本赏析呈现个性特征,学生根据自身的感知展开,切入的角度各异,赏析内容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自由展开赏析,给学生予充分的自主权,使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这样赏析的效果会更佳。
三、多元表达,拓宽言意衍生渠道
语文教学要实现言意共生,就要通过多种教学设计来实现。除了阅读、赏析,还需要表达。所谓表达,就是说与写。在具体学习时,学生对言意有了更多的感知和理解,自然有表达的意愿。这时,让学生一吐为快,就能形成有效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将内化的“意”转化为外化的“言”,需要一定的表达载体。首先是口述,这是阅读教学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是学生互动讨论,都属于口头表达训练。其次是笔记,用书面表达展开阅读感知,通过仿写、心得等形式,表达内化言意,展开言意转化的训练。
引导学生表达,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还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提示。如,教学《瑞雪图》,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然后根据第四段雪后景色描写手法展开仿写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描写景物,用上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大风整整刮了一夜。街道的路面上比清洁工扫得都干净。”
案例中,学生跟着语感走,模仿文本展开仿写,这是促进言意共生的重要手段。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动笔练写越来越少,原因是教师怕耽误时间,致使学生表达能力越来越弱。展开多种形式的练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语言鉴赏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训练,追求言意内化共生,促进学生的言意生长。这是阅读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