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系易经研修班讲师 丁培元
『供给侧改革』为教学带来的启示
□文史系易经研修班讲师丁培元
老年大学始终坚持 “以老年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员展开,是老年人更新知识的校园、健身强体的乐园、欢度晚年的家园。老年大学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适应老年人特点,满足其需求,调整他们的心态,也就成了老年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在石门老年大学的教学实践,发表一点浅见。
互换学教主体就是让教师从授业解惑的单向活动向与学员互教互学的双向活动转换。即既当学生,又当先生,把沟通合作、共同研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的人融为一体,真正形成老年大学“一切教学围绕学员转”,师生平等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实,这种互换学教主体的方法,就是一种让老年人之间心灵相通,相互尊重,平等参与的有效措施,赢得了广大学员的认可与点赞,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原来文化程度低、学习不主动、上课不提问,只当“录音机”,不开“扩音器”的学员,逐步改变了只听不说,只“录入”不“输出”的单边活动局面。班里的老学员还自发利用课余时间为新学员辅导,通过学员之间的互教互学活动,缩小了彼此差距。过去因跟不上班准备退学的学员,也信心倍增,很快形成了平等互学、和谐共进、其乐融融的局面。
坚持寓教于乐为满足“老有所乐”的需要,笔者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同时收集一部分经典有趣的教学内容,既激发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又改善了学习的紧张气氛。如,在讲到古代创立的阴阳五行理论时,我结合《黄帝内经》等中医医理,介绍中医运用四诊八纲,望、闻、问、切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方法来诊断五脏六腑之病的医术。我还告诉学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看病只用四诊中的望诊就能指出病之部位、病之深浅。实践证明,把喜闻乐见的趣闻轶事融入教学,既能便于学员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对留住老学员、吸引新学员具有很好的作用。
注重启迪引导在教学中,遇到难点、疑点问题,笔者会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员主动思考,解难答疑。具体来讲:一是设疑引导,即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员沿着教师的提示,积极思考。先由班上文化程度高,理解能力强的学员进行解答,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和知识,交流思想,拓宽思路,深层探究,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知、共享、共进的目的。二是互动引导,实行师生互动,融学与教、讲与听、问与答于一体,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沟通思想,把静态听讲转变为动态思维。让学员踊跃参与,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形成一种学教共鸣的氛围。三是演练引导,通过师生的实际演练,使讲授的知识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条理化,让学员一看就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此外,为提升教学效果,班上还建起了微信学习交流群,做到了校内教,校外补,补教结合,共同进步。
刻意潜移默化学校要求教师发挥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即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员、启迪学员、诱导学员,使学员在学校全方位正能量的熏陶下,不知不觉形成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习惯。正如古人讲的“天下之事物唯有那默默地不表露言语,暗暗的不显露于外形,他们的光华常能著于久远”。
强调老年大学教学的“供给侧改革”,并非意味着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满足学员的自然需求。而是指从老年大学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供需结构。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提高老年大学教学质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