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本刊通讯员
凝心励志织晚霞
——记湖南省石门老年大学的银发办学团队
□本刊记者本刊通讯员
回首十年,岁月峥嵘。石门老年大学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实现了从“像一所老年大学”到“是一所老年大学”的蜕变,获得了“湖南省老年大学示范校”“湖南省先进老年大学”“全国老年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
短短十年的时间,石门老年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和重视,更离不开以老同志为主要办学力量的“银发团队”的不畏艰辛和默默奉献。石门人永远铭记这些名字——县委原副书记、县政协原主席、石门老年大学校长黄家军,常务副校长梁辉霞,副校长杨万龙,黄太阶、赵崇武 、郭玉才、袁军、朱朝姣、陈福珍、杨锡清等几位退休老干部和陈前、陈军两位年轻人。该团队以其特有的桑榆情怀,让数千老年人走进了“终身教育”殿堂,描绘出一幅凝心励志织晚霞的动人画卷。
办学伊始,银发团队就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老年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用“全心全意、为老服务”的真情凝聚师生,用“颐养天年、快乐有为”的积极休闲观动员师生,用“完善人生、再造幸福”的生活愿景观启迪师生,用“个性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主体责任观要求师生,用“开发潜能、挑战极限”的奉献余热观勉励师生,使生命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情感教育、特色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统一,让师生追求完美,体验成功,分享快乐,感受幸福。
银发团队始终把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如,结合国家重大会议、事件、节日,举行诗词书画大奖赛和文艺汇演;举办“我的追梦故事”演讲,开展 “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创先争优”“两学一做”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让师生受到政治熏陶,坚定党性立场,强化“四个自信”,树立美好形象。与此同时,定期举办时政讲座,让师生了解世情、党情、国情,县情,建起师生感受党和政府关爱的“暖心桥”;开辟“聊天室”,搭建师生体验人间晚晴的“回春桥”;组织观光考察,架设师生深入了解社会,欣赏大好河山的“立交桥”,将石门老年大学打造成凝聚精气神的温馨港湾。
经过十年陶冶,石门老年大学师生活力倍增、神采飞扬,“风范长者”不断涌现,“追梦先锋”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红霞尚满天”的金秋美景!
习总书记曾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党的十八大以来,银发团队不断强化“中国梦”的宣传,开展解梦、追梦、筑梦、圆梦系列讲座,引导师生专注学乐为。
一是开发耆智,使“学”有深度首先是培养兴趣,让学员恋学。建校之初,银发团队就大胆决策,敢攀高枝,特聘中科院院士、上海大学名誉校长黄宏嘉,湖南省委原副书记、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文选德为高级顾问;从省、市科研单位、宣传部门,党校系统聘请知名人士,并在县内选聘了50多位专业造诣深、教学能力强的专家学者,建起了教研人才库,使老年大学有了一支与办学规模相适应,既结构合理又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他们切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教学工作机制:每期开学前,召开一次“说课会”,形成“学习超市”,让学员任选学习科目;期初第一堂课,征询学员意见,修订教学计划,体现“我的学习我做主”;每年放寒假前,召开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和“班级管理工作创新研讨会”,促进教学管理创新;每周五召开校长办公会,调度校务工作。组建“国学院”“诗社”“影视拍摄研究中心”“戏曲研究社”“拳术俱乐部”等学研社团,提升办学水平;创办《金秋荟萃》《老年学苑》等校刊、班刊,举办才艺表演、诗书画展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检阅教学成果。与此同时,鼓励和引导学员带着所学知识、技艺,走出校门,到红色旅游景点、重点建设工地、民族特色山寨、精准扶贫村落、基层教学站点等“第三课堂”进行教学实践。
其次是感受差距,让学员博学。银发团队刻意引导学员感受现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与自己知识老化的程度,开设电脑、摄影、科学保健、远程教育培训班,唤起学员对知识更新的渴求。
再次是竞争激励,让学员精学。银发团队还经常组织学习竞赛,使学员从博采到专精,向学习的深度进军,争做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老人。先后有80多名学员被企事业单位返聘参与修谱、编志等社会事务;160多人再创业兴办实体;王秀兰、魏华云、汤光春等一批退休干部职工,在石门老年大学实现了从学员到教师的华丽转身;一批老年学员刻苦学习电脑、摄影、制片,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实用人才……
二是陶冶情操,让“乐”有高度银发团队鼓励学员追求学中之乐,把“第一课堂”的习艺求知与“第二课堂”相互切磋的快乐分享紧密结合起来,并面向“第三课堂”,服务大众,让更多人分享成功,使“乐”的品位不断提升,进而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使者,成为感动周边的“最美人物”。
三是创新发展,叫“为”有力度银发团队坚持把理论研究贯穿办学全过程。先后形成了《略论老年大学之大》《创新,教学改革第一推动力》《按“三严三实”书写人生真善美》等论文用以指导办学,使石门老年大学的工作既有创新,又出成果。他们还组织广大师生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先后提出了“整治澧水河”“切实做好砷污染企业关闭后的文章”“发展石门茶产业”等一系列建议,被县委、县政府采纳,有的还得到县委主要领导的亲笔回复。
银发团队既注重办学过程,又注重办学效果。制定并实施了“成果展示”“典型推介”“总结表彰”等一系列为“出彩”助力的举措,激发师生弘扬正能量,书写真善美。
一是在建校兴业上垂范石门老年大学创办之初,可谓摸着石头过河。银发团队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去兄弟学校学习取经,编制发展规划,起草学校章程,筹措办学经费,组织师资力量,制定教学方案,开展生源发动,争取县直单位和社会各界支持,仅用几个月时间就举行了首期开学典礼。后又与各涉老组织联合办班,整合办学资源。
他们特别善于抢抓机遇,争取领导重视。当看到《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5年第1期刊登的《县域办学看永安》一文后,马上利用假期千里迢迢赶赴福建永安老年大学实地考察,回来后写出《永安归来话办学》的考察报告,引起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主管老年教育的时任县委副书记徐荩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元琴为该文加上按语后,送给全体县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阅览,最后经书记办公会议拍板,由县财政给老年大学一次性拨款近百万元,对老年大学的校舍进行提质改造,并添置了一批高端乐器和多媒体电化教学设施,让老年大学的硬件建设提升了一大步。经过10年奋斗,一所起步较晚的县级老年大学变成了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校风优良、质量过硬的老年教育学府,赢得了社会的点赞和组织的肯定。校长黄家军获评全县“老有所为之星”,并以《洒向校园都是情》的感人事迹成为《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的封面人物;常务副校长梁辉霞获评“全国老年教育先进个人”;副校长杨万龙被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和“老年教育先进个人”;办公室主任黄太阶获评“常德市五好老干部”。其他几位同志也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
二是从科研强校上着力银发团队一开始就响亮提出:“办研究型老年大学,育创新型实用人才”。学校设立了“研究所”,由黄家军任所长,定期召开科研工作会议,拟定调研选题,开展课题攻关。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校研究所与县人文科学研究会联手,承担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立项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企业作为”重大管理理论研究课题,荣获优秀课题一等奖,课题总报告和10篇专题论文收入了《建国60周年中国管理科学成果荟萃》。黄家军校长《聚众老之智,拓发展之路》的经验文章,除在省、市老年教育工作会上交流外,还被《老年教育·老年大学》刊登。副校长杨万龙,教师贾国辉、雷建生、贺文龙、徐远双等也先后有散文、日记、诗集、专著等出版发行,他们中还有不少人获得了“常德市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老年教育优秀教师”、石门县“老有所为之星”等荣誉。在银发团队的引领下,全校师生精神焕发,勤奋写作,先后在班刊、校刊上发表论文、诗词、书画等作品900多件,其中有100多件被国家和省级报刊登载。
三是为勇于挑战者鼓劲银发团队还鼓励、支持师生参加各类赛事、考证晋级与文艺展演活动,取得名次和职称。体育系太极拳教练宋棣华考取太极拳“六段”,当选省太极协会委员,并几次获得全省太极拳比赛一等奖;考上太极拳“4段”的体育系讲师汤光春、熊晓君,除了在校认真执教外,还参与了多项拳术比赛活动的组织工作;科学保健系学员侯华自学成才,考上了国家“高级营养保健师”;80多岁的拳术班学员陈彩兰被评为全省“健康老人”;学员王彩玲硬是从有名的“药罐子”变成了全市拳术大赛的冠军得主!
四是于服务社会中建功银发团队始终恪守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在石门县委、县政府举办“快乐金秋·和谐石门‘敬老月’活动”中,他们主动承办了其中的重头戏——“石门老龄事业发展论坛”,组织师生深入调研、执笔撰文,汇编成书,为促进石门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银发团队身体力行,指导全县各乡镇、社区创办老年学校,并在壶瓶山、皂市镇和中渡、土山等社区、村组办起了石门老年大学分校。此外,他们还组织师生为县委、县政府主办的“茶文化节”“老年节”高调献演;到养老院等地奉献爱心;赴蒙泉、新铺、夹山等乡镇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石门老年大学师生真正成了传播正能量的生力军。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在建校10周年之际,银发团队制定了《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水平老年大学建设行动计划》,响亮提出创建“全国(县级)示范老年大学”的口号。我们深信,情倾桑榆、凝心励志的石门老年大学银发办学团队,一定会带领全校师生,织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