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纯
摘要: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易经》就被列为“群经之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必修的经典。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日本明治维新时的组阁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的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凭借《易经》的启示,最终成就了对二进制算术、也就是现代计算机机器内码的发明。他甚至给康熙皇帝写信表达了对《易经》的崇敬,并要求加入中国国籍。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在自传中坦言他的辩证逻辑定律得自于《易经》的启发。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易经》是宇宙代数学。”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当代美国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说:“过去数十年间现代物理学引起的变化,好像在走向类似东方的世界观:宇宙的全部现象是一个不可分离的和谐的整体。”可见,《易经》是对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影响深远而又应用广泛的书。
关键词:经;传;易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09-01
一、《易经》是一本什么书?
迄今为止,在世界上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历史之悠久、发行量之大、版本之多、争议解释之繁杂者,大概只有中国的《易经》了。
《易经》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历来对它的定位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它是一本中国古代的占卜用书,有的说它是一本哲学著作,有的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还有人认为它是史前文明留给人类的无字天书……
那么,《易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卜筮,是人们依据已有的对自然和社会变化规律的认识和经验,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套路,对事态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力图使人在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的活动。《易经》就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那么它究竟是如何总结的呢?还是先了解它为什么称之为“易”。
1.“易”字之解。(1)易为日月之象,表示日出月落的阴阳自然变化。(2)易为鸟形象,表示运动的状态。(3)“易”即蜥蜴,因环境而变色,也是取其变化之意。
2.“易”义之解。(1)变易。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无时无刻,变动不居。(2)不易。变化之道永恒不变,规律守恒。(3)简易。虽变化之象纷繁复杂,但变化模式的道理却表达至简,只用阴、阳两个画符尽可包罗涵盖。
3.“周易”之解。(1)“易道周普,无所不备”。(2)完整流传下来的《易经》是由周文王演绎排序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为周朝之易。
二、《易经》的内容框架
《易经》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个叫作“经”,一个叫作“传”。
1.“经”。“经”是正文,就是由卦象、卦名、卦辞和爻辞构成的本文,共分为上下两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总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若加上乾坤二卦的“用九”和“用六”是三百八十六爻,囊括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2.“传”。“传”是对“经”的注疏,就是注释和解释。由于时间的久远,环境的变迁,加上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前人的许多文献需要后人加以注解才能让更多的人明白,我们今天也是如此。中国古代对于文献经典的注解方法大致有三种:注、诂、疏。注,就是对原文字义的解释:诂,就是对文字的字形、读音的考证;疏,就是对原文句子、篇章意思的理解和阐述,从微言中通晓大义,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读书心得笔记。“经”和“传”共同构成了经典中最重要的内容,“名不见经传”的典故即出于此。
三、《易经》的起源——“易历三圣,世历三古”
《易经》的起源有三段动人的故事。
1.伏羲画卦。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类始祖,是“三皇五帝”的第一皇,他又叫包牺、太昊、人皇等。伏羲生活在距今大约八千至一万年前,据史书记载,他有许多建树,如制定了对偶婚、大力推广种植养殖业、发明了琴瑟等。伏羲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了八卦,并创立了六十四卦历法。这种历法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天象变化,确定了元日和春夏秋冬四时八节、东西南北四位八方,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更符合天时地利。伏羲的这一伟大发明,被后人誉为“一回开天,文明肇启”,为古代中华文明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2.周文王演卦。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148年出生于岐山(陕西岐山),是黄帝的后裔,当时是商朝的诸侯国周国的国君。他为人贤达、治国有方,在商朝享有很高的威望。因反感当时商朝执政的天子帝辛也就是商纣王的荒淫暴虐,被投进监狱,时年八十二岁的周文王在狱中开始研究祖上传下来的八卦。经过研究文王发现,无论是天象、地理还是社会情况,都跟原先的八卦有了很大的不同。伏羲时代人们生存的最大障碍是自然界,所以伏羲八卦主要以天地间的阴阳消长的规律预测吉凶;而文王时代人们生存的最大障碍却是社会和人本身的问题。文王便以人伦道德作为基础,演算出了一套新的八卦方位图,并写出了六十四卦的卦辞,由此留下“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千古佳话。后人将伏羲八卦称为先天八卦,而将文王八卦称为后天八卦。这是一个伟大的贡献,因为伏羲时代还没有文字,所以伏羲八卦只有卦画,而没有卦辞,周文王填补了这个空白。文王被囚禁七年后出狱,继续励精图治。他的儿子周武王继承父志,在弟弟周公旦的辅佐下,最终率兵推翻了商王朝。周朝建立后,周公旦一方面继续辅佐哥哥治理国家,另一方面组织大臣和卜师对后天八卦进一步整理发展,为文王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每一条都做了注解,其中映射出许多灭商兴周的历史。
3.孔子编“十翼”。孔子生活的年代,是周王朝开始衰败的时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作为殷商贵族后代的孔子,对这种状况痛心疾首。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四处求教和传播周礼,据史书记载,孔子五十多岁时受到老子的点拨后,对周易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开始更加刻苦攻读易学,以致韦编三绝。或许正是因为孔子深知周易比较难学,于是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收集当时有关解读周易的文献,组织他的学生们加以系统整理,使得这些文献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周易,于是有了《易传》共七种十篇,亦称“十翼”,意思是它们好像为周易插上了十只翅膀,让这部旷世经典得以高高腾飞。这十篇释文(注疏)分别是:《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杂卦》、《序卦》。
客观地说,“十翼”或许并不是孔子亲自撰写的,而是对前人解读周易相关资料的编纂,孔子只是个“责任编辑”。然而,这个“责任编辑”的功劳可是非常之大的,他给周易插上了翅膀,为后人读懂周易提供了巨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