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心月饼点到心意

2016-11-11 08:22
新传奇 2016年36期
关键词:小饼胡饼团圆

点心月饼点到心意

每到中秋节,各式各样的“月饼”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一块月饼圆圆满满,不仅寄托着中国人的无限亲情乡情,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专家表示,月饼首先是一种文化符号,其次才是一种美食。中秋吃月饼,应该尝出它的“文化味”和“亲情味”。

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

“月饼”从属于糕点,归类为食品,但它却是最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糕点。

月饼始于古代面食,又叫“宫饼”、“月团”、“胡饼”、“小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其制作增添了辅料,于是这时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到唐代时,民间已有专门从事饼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只是那是还不叫“月饼”,据说,“月饼”之所以叫“月饼”是源于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民间传说仅是传说而已,“月饼”这一名称有正式记载的是明代的《宛署杂记·民风》一书,书中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宋时,月饼已被正式列为节日佳品。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週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而且,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随着人们制作月饼经验的日益丰富,市场上月饼的种类也层出不穷,工艺越来越讲究。此时,月饼制作工艺也不断提高,产销月饼的店铺到处开花。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那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对于中秋节要吃月饼的说法,民间故事的说法多彩多样,有神话传说,也有历史故事。

一说是嫦娥奔月。另外,一个传说就是吴刚折桂了。关于吃月饼的来历比较有史书味道的还有几则。一种说法是认为,月饼原本是宫廷美食,唐僖宗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觉得非常美味,听说新科进士正在曲江开宴,于是让御膳房用丝织品包裹月饼赏赐给进士们。后来,民间纷纷仿制,并且在中秋节这天食用。

另外一种说法是,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品尝,喜悦月饼从此就有了中秋吃饼食的习俗。

还有一说就是前面提到的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的故事。起义的指令就藏在了月饼陷里。从此,就有了一个来自朝廷的纪念胜利的日子,和一个被赋予了特别纪念意义的吃食——月饼。

以月饼为礼互赠,重在情意

在中秋佳节,传统上人们是要互送节礼的,例如月饼、水果、酒茶、香烟之类的。那么中秋节为什么要送礼呢?中秋送礼有什么讲究呢?

在明代有关中秋吃月饼的记述中,已有关于送月饼的记载。其中,《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做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

还有一种说法是,中秋送礼之所以成俗,与古代科举考试有关。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每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农历八月里举行。此时月圆桂香,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因此,每到中秋,必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风俗,而送礼物给当年高中者也成为庆贺的形式之一,不管是送面饼还是其他东西,大家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美好祝愿,可以说中秋送礼正好顺应了当时的潮流,并自此经朝历代,盛行不衰。

那么,中秋送礼最讲究什么?月饼固然是中秋节的主要载体,但在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选择也多了。最早体现在月饼身上的变化,就是豪华的商业包装,细心的人可以发现,月饼的外壳由纸盒、铁盒一路升级到红木盒甚至水晶盒,而且还被人为地配上了一帮侍从———搭售的礼品。只是很多人都以为这种天价月饼,并不代表纯粹的传统中秋文化。

所以,现在很多人将中秋送礼的概念,定位在以情义为重,例如是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家人,这样即便只是简单地吃饭、喝茶、赏月,也是可以的,一家人围坐着聊聊天,说说贴心话,礼物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要家人感受到一份贴心的关怀和情意,那才是中秋节的最重要意义。

中秋节前夕,著名民俗专家、北京市民俗协会主席赵书就曾说过,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饼”不同,小小月饼其实有很多讲究。作为一种社交礼物,月饼能够传递情感,古时候就有“知恩必报”,“点心,点心”,心意点到而已,不求奢华,重在情意。

中国团圆文化的象征

经过历史的演变,月饼的内涵不断地丰富,身份也提高了,它已不单单是一种食品,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吃月饼,实际吃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气氛、一种情感。月饼实际上已变成一种节日象征符号、感情寄托物、文化消费品。

月饼在古代表达的是人对月神的敬意,后来月饼的象征意义变为团圆。而“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月饼正是这一文化价值的文化载体。每逢中秋佳节,小小的月饼便寄托着游子的乡思。远离家乡的人,无论身居何处,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中秋盼团圆。思亲的一种表现,就是想吃家乡的月饼。

其实,月饼最早被赋予团圆之意是在明代。明代刘侗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也是在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每当中秋月亮升起,家家在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帝京景物略》说:“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臞仙神隐书》也提到:“(中秋夜)乃造太饼一枚,众共食之,谓之八月求团圆。”从这些早期的记载还可见到,月饼一开始就是相互馈赠的社交礼物,而且分量颇大,必须众人分而食之,蕴含了中国伦常与共食制度的精神,和现代月饼愈做愈小的趋势大相径庭。

猜你喜欢
小饼胡饼团圆
宋代胡饼受众人群及销售方式探析
论胡饼在唐代社会中的流行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饼干”竟是个地名
祥符调
团圆中秋
胡饼、麻饼与烧饼
一保险就闪了腰
《小团圆》是否有出版的必要
中秋佳节话“胡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