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上的中美经济“三重门”
这届G20杭州峰会突出体现发展中国家将在新型国际权力结构中参与全球治理,世界经济将通过创新性的努力获得新动力,且国际金融秩序显得更加具有普惠性。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的美国和中国,其采取的财政政策无疑影响着全世界经济。
2008年的金融危机,促使各国在G20峰会上联手来处理金融问题。而从前十届峰会所取得的成果来看,重点已经逐渐从最初的金融稳定转向经济增长。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金融危机过去8年后,其自身经济和政策调整仍在继续,尤其是投融资体系的变化。中国和美国的财政政策能否将全球的反危机式的政策宽松拉回到真正的宏观政策本身,也正是这次G20最受关注之处。
为了度过金融危机,美国自2008年以来连续实施了4轮量化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去年底至今年初,新兴市场的美元资本大幅度回流美国,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的市场动荡。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G20杭州峰会即将召开之际,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未来几个月内加息的可能性有所加大。但相比于口头上的频繁表态,美联储仅仅是在2015年12月实施了一次力度不大的加息,整个加息过程更多时候是“光打雷,不下雨”。
对此,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简·哈祖斯指出,美联储之所以发出“鹰派”言论,一方面为了安抚国内日益高涨的加息声音,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美元资产在全球资金眼中的吸引力。简·哈祖斯说,择机发表即将加息的言论,推动美元加息预期升温并带动美元升值,维持美元资产的吸引力。这对美联储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最终美联储无需真正加息,就可以实现加息的目的,让全球资金涌入美元资产支持美国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的宏观数据近期的波动超出预期,比如7月新增信贷不足5000亿,而市场预期的是8000亿。不少市场人士认为,造成信贷低于预期的三个原因是,去年基数较高、证金公司还款、银行有意控制信贷。前两个原因可以归入为周期性因素,但最后一个原因则反映出中国的流动性传导仍然面临老问题——渠道不通、方向不确定。这一点,反应在近期的市场上就是资产荒,房价猛涨但是真实的投资雷声大雨点小。
在G20峰会上,美联储加息和中国的“稳健”货币政策无疑会受到比较,围绕于此的问题也会不少。
相比于美联储对加息的半遮半掩,近期央行屡次对市场预期降准、降息的心态,给出明确答复:货币政策的调整要视整体经济的情况而定。
8月29日,受美联储加息因素扰动,汇市警报再次响起。当日人民币中间价大幅下调逾30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收于逾一个月低点,离岸价格一度失守6.7。
在全球主要货币都趋近零利率之时,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化,触及的不仅是汇率波动,也会迅速体现在投资上。从这个角度看,货币体系、金融体系的调整正在呈现更多的相互影响。已经看到的是,金融体系的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正在逐步增强,这从近来金融改革日渐紧迫也可以看出。
美联储加息将让人民币形成贬值压力,挤压中国货币政策空间,不利于中国经济。但也要看到,美联储数个月来的“口头加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透支了预期。因此,如果中国经济能在未来继续保持当前的增长态势,那么无论美联储加息与否,对中国经济及政策的边际影响都会日益衰微。
美联储官员耶伦目前预计2016年加息两次,但喜忧参半的数据令他们很难找到支持进一步加息的依据。
金融危机从何而来?一句话,金融杠杆过度。
美国的次贷危机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触发点。在危机爆发前,居民以杠杆撬动购房贷款,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而信贷收紧,最终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
我们不能光盯着美联储货币宽松的同时,美联储抓紧做的是挤泡沫。
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居民负债/GDP比率已从2008年100%的峰值,回调到2014年的80%。这说明,金融危机后美国有效降低了杠杆,虽然就业、消费受到影响,但是长痛不如短痛。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去产能先从钢铁和煤炭行业开始,去库存最主要的领域是房地产,去杠杆则主要是从金融领域来扭转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这一过程肯定痛苦,去产能的过程中巨大的包袱是企业债务,去库存却遭遇到了一线房价暴涨,而去杠杆也仍未能有效改变脱实向虚。
虽然中美经济结构和金融市场成熟度不尽相同,但是如果美国的去杠杆可以作为一个参照,金融和类金融机构的整顿是去杠杆的必要一环,这才是挤泡沫的关键所在。
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在逐步摆脱大放大收的操作,逐步转向预期微调的手法。但这显然还不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财政政策开始真正发力,大批以财政投资撬动的基建项目上马。
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发力仍然无法绕过的问题就是实体投资意愿不足。美国在金融危机后启动了重返制造业,但是中国的制造业复苏并不理想,PMI(采购经理指数)等数据增速仍然为负,与此同时民间投资大量萎缩。
今年5月权威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L型(经济下来之后在低位持续运行)要持续几年。最近几个月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也显示,“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
不仅中国经济处在调整的关键时期,全球的经济格局也在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都在重构。值得注意的是,历届峰会的主题几乎都会提及金融和经济,而这次出现一个新词汇是创新。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一些风险有长期化、常态化趋势。受全球人口结构变化、生产率增速放缓等影响,低增长已成“新常态”。
实际上,虽然全球金融的扰动因素仍在,但是随着美国历来重视的就业数据以及房价、股市的逐步回升,美国在金融危机后复苏较快。对于这一点,应该有充分的认识。不仅如此,在这一时点上,中美对于全球金融稳定格局要形成共识,中美经济有可以互相借鉴之处。
楼继伟8月29日表示,在G20作用面临转型之际,中国提出G20创新增长蓝图,推动G20从关注短期政策向更多关注中长期结构性改革转变。
宏观政策造氛围,扎实改革谋长远。应该看到,美国属于发达经济体,其创新能力较强,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很多企业处于产业链分工的顶端,因此美国面对经济下行危机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才相对有效。而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体制机制等内在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如今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因此保持宏观政策定力,扎实推动各项深化改革措施落地无疑是“上策”。
无论是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还是经济体量对全球的影响,中国在G20上的表态将向全球表明,相较于金融危机期间的应对政策,未来政策将转向立足长期经济增长。
在不少海外学者看来,当前中国经济较之前已经明显企稳,未来的转型更将决定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美国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指出,尽管与1980年到2011年之间平均10%的增长速度相比中国经济增速的确在减缓,但中国经济依然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这种贡献在全球经济增长陷入停滞、举步维艰时显得弥足珍贵,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仍然要依赖中国。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加快内部经济结构转型这是当务之急——金融改革加快,稳增长和去杠杆将会出现新的调整落点。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再次显现出的不平衡,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要解决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和深层次问题,未来改革和调控两手都要硬。
(《经济观察报》2016.8.30、《人民日报》2016.8.3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