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课堂氛围不能忽视语文学科本位

2016-11-10 08:34周伟烨
学周刊·上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课堂氛围

周伟烨

摘 要:语文课堂氛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保障,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营造语文课堂氛围时总是容易忽视语文课程的学科本位,偏离语文学科本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语文学科本位与语文课堂氛围中寻求平衡,以语文学科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明确教学主体,创设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提问,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真切、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关键词:课堂氛围;学科本位;以文载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2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069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性质丰富的人文学科,长久以来一直被赋予很多人文教育目的,但常常被人忽视其学科本质。近年来,对回归语文学科本位的呼吁又使得很多教师畏首畏尾,不敢在课堂上有所拓展,使得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然而,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的保障,因此在语文学科本位与营造课堂氛围中获得平衡就成为了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不可或缺的语文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氛围是指语文课堂上的气氛和情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出的教学环境。语文课堂氛围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共同营造的,其中,教师是课堂氛围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氛围的参与者。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课改实施以来,尽管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主流,但在现实中,应试教育又不可避免,因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依然围绕着考试内容。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始终以知识为主,课堂沉闷而没有生机,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摘 要:语文课堂氛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保障,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营造语文课堂氛围时总是容易忽视语文课程的学科本位,偏离语文学科本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语文学科本位与语文课堂氛围中寻求平衡,以语文学科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明确教学主体,创设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提问,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真切、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关键词:课堂氛围;学科本位;以文载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2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069学生从沉闷的课堂和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对知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习知识。当学生处于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时,学生的思绪才能最大程度的展开,学生才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真正融于课堂,真正深入文本,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自然就有所提高。

(二)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塑造学生的和谐个性

课堂氛围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性格、品质等多方面的影响。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往往能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受这种积极氛围的影响逐步敢于表达自我、积极向上。

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依据文本进行情境创设来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感受文本的丰富内容。例如,《荷塘月色》让学生善于发现感受自然之美,《说书人》让学生感受技艺精妙的小人物的可叹人生。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对学生的正确的引导,是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引领学生融入课堂、融入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

二、强扭的瓜不甜

回归语文学科本位势在必行,营造语文课堂气氛也是必要之举,但是在实际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往往不能兼顾,语文课堂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忽视语文本质,氛围过于“人文”

叶圣陶先生曾将“语文”二字解释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见语文的本质是教会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很多问题。有人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理当背负起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任,所以语文课堂便成了以“人文”为主的思想品德课堂;也有人认为,语文学科教材有丰富内容,教师应以其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所以语文课堂便因教材题材而成为了社会课、历史课、自然课等等。语文学科承担了过多的人文目标,教师在课堂上也极力渲染文本的人文性,运用讲演法,采用多种形式渲染,这样一来,课堂气氛被带动起来,但是“文”的教学目标也被“道”掩盖,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鲜有帮助。例如《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渲染朦胧月色下荷塘的美景,深情为学生描绘一幅幅荷塘月色图,使得学生沉浸在自然之美。这样的课堂氛围始终弥漫在文本的人文性之中,学生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品出文本描绘的美景,但却并不能学到什么对提升听说读写能力有用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在日常教学中也很常见,教师过于对文本人文性进行渲染,课堂氛围也容易营造,或是激昂的爱国之情,或是感人的母子亲情,又或是美丽的自然美景,课堂氛围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但却掩盖了工具性的教学。

(二)表面回归本位,氛围过于沉闷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回归学科本位的含义,在教学中,他们摒弃了一切多样化的形式,避免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认为语言文字运用为首就是知识传授,这样一来,课堂变成了学生根据教师安排一步步完成教师的教学计划,成为了教师单方面知识的灌输。这样的课堂往往死气沉沉,不能激起学生兴趣,学生连教学目标上的知识尚不能真正掌握,更别提自主的思考与运用。教师的教学并不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知识自然不能达到真正的掌握,得不偿失。同样是《荷塘月色》的教学,有些教师认为回归学科本位就是要将文本中的知识点逐一讲透,认为回归本位就要以工具性为首,因而在教学中注重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将描绘荷塘月色的段落中通感、博喻等手法一条条拎出。学生在课堂中大多数时间是在记录各种手法的作用。课堂结束后,学生也许能明确各处的手法及其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却缺少了参与,也缺少了对整体美感的把握,课堂处于沉闷的氛围之中。这样的氛围之下如何要求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运用知识呢?

(三)追求参与融入,氛围过于活跃

很多教师看到了课堂气氛的重要性,为避免纯知识性的沉闷课堂,在营造课堂氛围上狠下工夫,课堂运用多样化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图片、音乐、视频,用直观形式让学生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演讲、讨论、争辩,用直接的参与让学生融入课堂,这样一节轰轰烈烈的语文课,学生参与度提高了,兴趣也被充分激发,但是学生融入的是教师有意营造出的热闹氛围,而不是课堂教学本身。无论是“文”还是“道”的教学目标被丰富的形式掩盖,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平复的心情也很难使他们有所得,这样的课堂往往舍本逐末,形式高于内容,难见成效。例如,初中课本中《皇帝的新装》一文,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起来,选用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来教学。学生乐于这样的课堂表演,课堂上热闹非凡,气氛十分活跃。但如果表演过度,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表面看来课堂教学达到高潮,但实际上过于活跃的气氛会让学生心潮澎湃,使得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很难实施。可见,一味追求学生的参与融入会使得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因此,在营造课堂气氛与回归学科本位间获得平衡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理想的语文课堂气氛追求

回归学科本位与追求课堂气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很重要,回归学科本位是对语文课堂内容上的要求,营造课堂氛围是对语文课堂形式上的要求,内容和形式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做到平衡统一。

(一)明确教学主体,营造民主氛围

教学是教与学双边的过程,是上所施下所效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确,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是起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探析,对文本进行思考。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当然的决定教什么,而应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目标。当然,教学目标的设置也应以工具性为主,以文载道,教学目标的设置一定是能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内容。当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时,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保持愉悦和不紧张,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个民主氛围。课堂的民主氛围是学生良好学习的保障,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障。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真切氛围

回归语文学科本位,提倡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具有语文性,因而,要避免过多的图片、视频、音乐形式,避免过于多样的形式扰乱学生的注意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堂就要杜绝多样化的方式,而是应根据教学情境,合理运用。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的资源,教材中的文本往往是根据学生需求多方整合而成的,因而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教材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深切感知文本内容。例如,《说书人》一文的教学,若能以影音形式让现代从未接触过说书的学生真切感受说书技艺的精妙,对学生理解说书人可叹的一生也很有帮助。当然,情境的创设要把握度,影音形式只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学应通过“工具”渗透“人文”,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

(三)改变教学提问,营造活跃氛围

课堂的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教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针对教学内容的对话交流,因此,良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交流,而课堂交流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便是课堂提问。课堂的提问应是教师对学生理解程度的检验,是教师对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的课堂检测,因而课堂提问必要且必须。当然,课堂提问应以“文”的教学目标为主。若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单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显然过于沉闷,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不提“死问题”,而应多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回答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提问的形式上,教师也应改变思想,不把自己作为学生答案的评判者,而把提问当成与学生的交流,多用学生间的合作与竞赛完成课题提问,给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一个活跃氛围。例如,在《祝福》一文中,学生对封建的社会背景并没有感触,倘若直接提问文章的社会背景学生未必答得出,但如果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组讨论总结鲁四老爷、柳妈等下人、祥林嫂婆婆等人对祥林嫂的态度。之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进行概括,学生便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时妇女的地位以及社会的炎凉。并且,这种提问方式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全班学生都能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参与进来,就能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并且,由于是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结果,他们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对以后分析其他文本都有帮助。

总之,回归语文课程的学科本位并不是要求摒弃一切内容与形式的拓展,回归语文学科本位与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并无冲突。回归语文学科本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牢记语文学科以文载道的特点,牢记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使命,教学内容不偏颇,教学形式也应以教学内容为根本,明确教学主体,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提问,营造一个民主、真切、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知识,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 欧阳芬,王家伦.语文教学:借助“工具”渗透“人文”[J].中学语文旬刊,2009(Z1).

[2] 程文霞.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

猜你喜欢
课堂氛围
巧用多媒体,让书法课堂更精彩
如何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浅谈数学课堂魅力的提升
如何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英语兴趣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促进学生课堂有效思考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