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伟 王建华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新疆高校嵌入式学生社区研究
杜伟王建华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强调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对当前新疆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疆各高校在党中央的号召下积极采取措施,开展相应活动在推动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展等各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作出的加强民族地区嵌入式社会结构建设的指示精神,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对学生社区展开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相关访谈发现:当前制约新疆高校嵌入式学生社区的因素主要有风俗习惯差异、语言差异、家庭教育环境差异等,其中也不乏出现一些破坏和谐校园建设的极端错误思想。学生社区是莘莘学子得以身心放松的港湾,采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实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轻松活泼的局面也是新疆高校的最终目标。
新疆稳定;民族团结;嵌入式学生社区;制约因素;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指出,“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近几年来随着新疆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使得高校学生社区作为一种相对社会社区较独特的环境,引起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新疆师范大学自2010年以来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在原有的扩招基础上增加预科生以及各地州在职教师培训。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重之大,在新疆高校中具有典型性。笔者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针对新疆高校嵌入式学生社区问题随机对650名学生展开调查活动。
(一)新疆高校嵌入式学生社区的目标
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新疆师范大学自2010年开始扩大招生人数增加免费师范生招录。近几年新疆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校为实现民汉教学一体化,采取统一标准化模式,统一分班,统一考核标准,统一毕业标准,从而对学校推行民汉合宿提供了有力量的条件。目前新疆高校采取的民汉合宿的方式有:(1)同学院同班级民汉学生合住;(2)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交叉式混住;(3)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学生民汉合住;(4)各民族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带头率先合住。新疆高校中关于嵌入式民汉合宿能否为新疆嵌入式社会发展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表1 新疆师范大学嵌入式学生社区调查问卷析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根据新疆师范大学民汉合宿的实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学生的基本信息与他们宿舍生活现状及学生对民汉合宿的看法。问卷共计650份,有效回收624份,有效率达96%。通过表1发现在接受调查的650名学生,其中96%的同学对民汉合宿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高校民汉合宿的开展实施持乐观积极态度,但通过进一步对所有问卷分析数据发现民汉合宿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表2 新疆师范大学嵌入式学生社区调查问卷分析
表3 新疆师范大学嵌入式学生社区调查问卷分析
表2是高校中大学生对待民汉合宿态度的调查分析。从表中发现739%的学生愿意服从学校安排参加民汉合宿活动,167%的同学不愿意实施民汉合宿,在实际调查访问中发现,一些同学私下商量调换宿舍。
从表3可以发现80%以上的同学是愿意相互学习语言,相互交流的,但是在走访中大多数同学都很难坚持下来,出于好奇和新鲜感学几句的学生比例很多,在日常的生活中最终因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学业繁重等原因,宿舍间学生之间交流逐渐减少。
本次调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在650份调查问卷中,90%的学生支持民汉合住并且对民汉合住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另有10%的学生对学校实施民汉合宿的措施保持中立态度,认为学生住宿属于私人生活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在问卷中还是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汉合宿的意见和建议。从数据结果来看,笔者分析原因如下:(1)调查对象都是刚进校不久的大学生,对于民汉合住还处于适应磨合期,因此对于民汉合住的认知还处于初步探索总结阶段。(2)新疆高校中大多数是来自疆内的生源,对于从小生活在多民族聚居的学生们来说,已经开始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高校推行明汉合宿并不感到陌生,并且能够处理好与舍友的关系。(3)近年来新疆爆恐事件的发生以及境内外“三股势力”着力对新疆高校传输极端思想,“分裂势力往往试图基于族际边界意识来推动社区内部不同族群之间各自凝聚并相互对立,企图对城市社会中的群体进行标记或分化,来破坏族际间的人际交流渠道、制造族群间的紧张关系,以达到族群冲突的险恶目的。”[1]p9这使得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感情出现裂痕,加之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民族隔阂加深,民族矛盾愈加激烈。(4)嵌入式学生社区要达到促进新疆高校民族团结,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多元文化共同发展这一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加强民汉合宿的宣传教育工作,是今后新疆高校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关键。
(二)新疆高校嵌入式学生社区的依据
1.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
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个体是社会存在物”。[2]p84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自然的交往也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在分工、交往、协作的基础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个体,只有相互交流相互协作才能不断地促进自身的进步和不断地发展。交往是物质生产资料、精神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基础,同时交往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3]p340为了共建美丽新疆,和谐校园,我们每一位生活在新疆的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交往的价值在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个人全面发展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4]p541高校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缺乏了相互思想的交流,就成了闭门造车,也就谈不上发展。充分注重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交往价值的目标所在。
2.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结构论,马克思曾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p2从这段话中,马克思阐述了社会结构论的内容及其特征。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4]p220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结构是由多个层次多个领域组成,例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我们我们现在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多层次多领域的社会各要素组成使得社会结构具有多元特性。如,马克思在1867年《资本论》(第1版)序言中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3]p84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和社会结构理论是高校民族交往和构建嵌入式民汉合宿的理论基础。
3.嵌入式学生社区的现实依据
有论者提出:“嵌入式社会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及社会发展环境内,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生态生活等活动的行为嵌入在社会网络中,并以共同体文化价值取向、公共道德认知、互助互信、互学互补、包容共济的信任声誉为坚实基础纽带。”[5]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其中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是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居住环境;二是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学习环境;三是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工作环境。[6]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保障我国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该社会结构对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新疆城乡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双向搬离、相对分离居住的现象,而这一现象还呈上升趋势。据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提供的数据,近年来6282%的维吾尔族人口生活在城南的天山区和沙依巴克区,单一民族居住相对较为集中,新疆其他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新疆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一直呈现为“大杂居,小聚居”,这种民族“小聚居”的分片聚居是影响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单一式的民族聚居,毋庸置疑,是不利于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发展。受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影响,国内外“三股势力”加大了对学校的渗透与破坏,分裂势力把新疆高校作为其实施其罪恶图谋的重点领域。可见加强各高校内各民族之间的学习交流,对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繁荣及新疆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民汉合宿对策在新疆高校的推行是保证新疆高校民族团结,安全稳定,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的重要载体。
表4 新疆师范大学嵌入式民汉合宿调查问卷分析
在对650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笔者将制约民汉合宿的常态化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类:
(一)制约民汉合宿的风俗习惯因素
笔者在调查问卷中发现:(1)在调查问卷中394%的少数民族同学不喜欢汉族同学洗完手将手上的水到处乱甩,认为那样是不干净的同时也是不礼貌的。(2)376%的少数民族同学认为汉族同学浪费粮食,随意糟践粮食,这也是他们不能忍受的事情;在公共场合清理鼻子发出的声音也会引起少数民族同学烦感。(3)在调查问卷中342%的少数民族同学反映由于一些内地的汉族同学不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将少数民族忌讳的食物带至宿舍;少数民族同学不喜欢汉族同学在宿舍剪指甲,还有在宿舍洗脚将洗脚水溅撒到周围等。(4)少数民族同学,尤其是男生喜欢大半夜在宿舍楼道弹奏吉他,三五成群高声歌唱,虽歌声好听,但是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5)作息时间的不同会导致同学之间的矛盾。在宿舍日常生活中,部分少数民族同学仍然沿用新疆地方时间导致与宿舍其他汉族同学在生活作息上存在差异,长此以往,相互干扰,由此产生矛盾。(6)汉族男生喜欢宅在宿舍上网冲浪,而少数民族同学喜欢成群聚集欢歌跳舞,参加集体性的文体娱乐活动,一动一静截然相反的两种生活方式,也难免会成为日常生活矛盾的导火索。
96%的学生认为民汉合宿中,民族间的风俗习惯差异是导致摩擦和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来自内地的学生反映由于第一次来新疆,第一次接触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不了解少数民族同学的风俗习惯,难免在日常生活中会冒犯少数民族同学;而部分从新疆特别是南疆来的少数民族同学,第一次接触内地汉族同学,由于对于内地的生活习俗也缺乏相应的了解,便难免产生口角争执。
(二)制约民汉合宿的语言差异
把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纽带既有宗教因素,也有语言因素。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生活经验、交流思想感情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思想的直接反映。语言的差异也是影响新疆高校嵌入式民汉合宿中各族同学隔阂的又一大阻碍。日常生活中,少数民族同学除了上课和一些迫不得已的情况很少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大部分时间还是用自己的母语和自己的同伴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对提高语言学习没有帮助,反而使得宿舍之间民汉之间的隔阂愈益深刻,在宿舍使用自己的母语交流,容易让其他母语非本民族语言的同学产生误会。久而久之,彼此之间的距离就愈拉愈大。
(三)制约民汉合宿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差异
在调查问卷中96%的学生认为家庭环境是民汉合宿中影响同学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家庭,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汉校,接受不同文化的学习,这些接受汉语学习的少数民族同学参加民考汉后进入大学,更容易与汉族同学接触,也能够理解汉族同学的日常生活行为。由于家庭环境的差异,在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生活方式都存在着千差万别。通过个别访谈发现,一些从小就受过双语教育的学生与从来没有受过双语教育的学生在大学与同学相处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语言交流和接人待物方面。同时还发现生活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中的孩子要比没有生活过高等教育的家庭的孩子在接受其他文化方面有更包容的心态。
(四)其他制约因素
地区环境的差异,教育环境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形成不同的观察问题的观念和方法。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其他因素与风俗习惯差异因素、语言差异因素以及家庭环境因素相比在整个调查问卷只占到672%,但是从搜集整理的结果来看,其中发现的问题还是值得关注:(1)错误价值观导致的民族矛盾,在调查问卷中还发现有2%的同学的思维当中充斥着民族狭隘意识,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民族之间的差异。(2)没有将宗教和风俗习惯相剥离,在调查问卷中376%的少数民族同学认为,与汉族同学有隔阂是源于宗教信仰不同,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至今还没有厘清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之间的区别,更没有意识到自己思维的狭隘性和思想的错误性。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241%的汉族同学反映所在宿舍少数民族同学早上起来做礼拜,更有甚者在斋月封斋。这些行为让汉族让同学产生恐惧心理,更有同学在问卷中反映害怕出现类似“马加爵事件”。学生信教或者举行宗教仪式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管理条例》中关于“不得在非宗教场所宣传有神论,不得在非宗教场所开展宗教活动”。同时也严重违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中关于“禁止利用宗教妨碍国家行政、司法、教育、文化、婚姻、计划生育、继承等制度”。
(一)丰富宣传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积极性,寓教于乐从活动中增进各民族学生相互交往
查尔斯·泰勒指出“无论是个体认同抑或是集体认同,都是由承认(recognition)和否认(misrecognition)的主体间性过程所塑造的,因为即使是为承认而斗争(struggle for recognition),其实也是一个对话过程。”[7]因风俗习惯差异导致民汉合宿同学之间产生误解的问题。学校在开学初,利用集中教育的时间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向学生们讲解有关新疆世居民族的历史以及民族风俗习惯,让同学们首先在民族风俗习惯方面有初步的认识。学院可以组织相关民族风俗习惯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相关系列的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发展一批优秀的精通双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将他们的事迹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在学生中传播。通过交流增进认识,通过交流让各名族同学之间彼此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学校各个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各民族同学交往,交流从而增进相互了解在宿舍生活中增进交融。通过宣传以及组织相关对话交流活动使得民族风俗习惯由开始的个体认同逐渐转向普遍学生的集体认同,从而达到互相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和谐民汉合宿生活。
(二)完善学生社区管理机制
都永浩认为,“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通过法律手段建构国家认同,应当重视两条途径:一是实施真正的民族平等政策,二是构建法治化的国家。”[8]针对影响学生作息的问题,以及私自调换宿舍的现象。学校社区应该加强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大学虽然是提倡充分鼓励学生塑造个性的“象牙塔”,但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良好的制度是个体自由至关重要的保障。根据高校学生社区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和成果,逐步完善民汉合宿制度,促进学生自愿进行民汉合宿。定时对相关学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质量,加强宿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在日常管理中站在学生角度解决问题。在学生社区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定时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将日常合宿中的反映的问题及时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化解,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民汉合宿,适应多元文化的校园生活。高校的嵌入式民汉合宿不仅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科技等大力支持,还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同理高校的日常运作及稳定发展也离不开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开展新疆高校嵌入式民汉合宿活动的同时,各高校应着手开展相关配套规章制度方案的研究,避免在开展工作中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三)积极组织开展在全校范围内的双语教学活动
语言是思想表达的基础,思想交流以语言为媒介。针对调查问卷中出现的语言差异导致民汉合宿同学之间产生隔阂的问题。学校在现有开展的基础双语教学课程上,加大对师资力量和相关专项资金的投入,因师范类的学生需要去南疆实习支教一学期,故学校可以针对这类师范生开展维吾尔语基础课程,使得学生们能够对基本的语言词汇和语句有一定的掌握。保障让每位同学都能将平日学习的语言运用到实际的宿舍生活当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和支持各民族之间建立“一帮一”学习生活伙伴,在全校树立优秀的“一帮一”典型团体,列为全校民族团结模范,在全校学生中树立榜样。
(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实践教育活动
针对调查问卷中出现的错误的思想观念,狭隘民族意识,对大学生中对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之间的界定模糊不清以及部分同学存在大民族主义等问题,要大力加强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疆高校首要重视的任务。在新疆高校内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取消以往的合堂撒网式教学,采取小班制研读式学习,对于“重点班级”可采取思政老师班主任制,这些措施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老师细心观察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思想及心理疏导。加强对学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通过鲜明的案例和事迹,让同学们认识到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性。学校领导层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引进相关人才,为新疆高校的民族团结夯实牢固的理论基础和人才基础。
新疆高校嵌入式学生社区实施为新疆民族团结,构建嵌入式社会环境,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发展长治久安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新疆高校嵌入式学生社区的根本问题在于大学生思想意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在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活动中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民族团结意识,树立民族团结榜样是新疆高校开展嵌入式学生社区活动的前期必要准备。如何将高校嵌入式学生社区落到实处,让各族学生都愿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真正的做到各民族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学在一起,乐在一起的民族团结氛围中,这不仅需要社会以及学校搭建相关的平台和完善相关的职能,还需要每一位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当代大学生共同不懈的努力。
构建高校嵌入式学生社区,建立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为指导。从现实生活实践当中巩固各民族学生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学生的“四个认同”,增强高校各族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为新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高校开展嵌入式学生社区是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中的万里长城的第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努力。2014年8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给新疆维吾尔族女孩古丽米热·米提吾拉的回信中说到:“每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你和同学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很有意义。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就会更加和睦。”新疆地各民族的交流,交往,杂居不能受到任何人为地破坏和干预,在民族团结,民族繁荣的大好时机下,人为地制造差异,画地为牢,制造隔阂,就是与广大各族人民群众为敌。
[1](美)阿舒托什·瓦什尼.族群冲突与公民社会:印度及印度以外的地方[A].秦长运译.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C].北京: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2011,(90).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董立人.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人人有责[J].中国民族,2014.
[6]何星亮.让各民族“相互嵌入”共创美好家园[EB/OL].http://cppcc.people.com.cn/n/2014/1224/c34948-26263339.html.中国政协新闻网,2014-11-24.
[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氰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HartIey,J.(1978)Invisible fictions.Textual Practice,l(2):121-138.:Bausinger,H.(1984)“Media,technology and everyday life”.Medio,Culture and Society,6(4):343-352.
[8]都永浩.专家在京研讨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民族问题[EB/OL].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41132948-1.htm.中国民族宗教网,2014-11-21.
C912
A
1671-6469(2016)-05-0109-07
2016-06-25
杜伟(1990-),男,新疆精河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王建华(1967-),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