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
移动终端支持下的教学策略选择
——以聋校地理教学《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为例
●朱峰
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三段八维度”是聋校在移动学习终端支持下,针对聋生思维发展滞后、信息获取低效、言语表达不畅、个体差异较大等问题提出的教学策略。合理运用“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有助于发挥聋生学习主体性,使之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最终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最终使聋生的学习更高效、更主动、更个性。
“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聋校;地理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南京市聋人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师资状况等,在重点研究聋生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适合聋校课堂教学的“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落实国家特殊教育发展的新标准,促进聋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一)“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的定义
“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是在移动学习终端支持下的一种复合型教学策略。它主要依据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新要求,针对聋生思维发展滞后、信息获取低效、言语表达不畅、个体差异较大等提出的教学策略。其中,“三段”是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划分,主要包括课前预学、课中精学、课后拓学三个学习阶段;“八维度”是指八种相对独立的教学策略,包括学案导学、点拨精学、合作共学、测评固学、在线辅学、分层个学、探究创学、微课助学。该教学策略要求聋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依据聋生学习特点及存在问题,在某一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某一教学策略或将教学策略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切实有效地解决聋生的学习问题,创造最少受限的教学环境。
(二)“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的特征
1.以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宗旨
在传统的聋校课堂教学中,聋生由于听力受损,导致信息获取受阻,思维发展滞后,理解能力欠缺。因此,教师为确保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偏向于以知识的单向传授为主,聋生的学习主体性难以得到保证。与之相对,“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的运用则是以充分调动聋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为宗旨。它要求教师依据聋生的学习特点、所教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所处环节的内在需求等,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在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挖掘聋生的学习潜能,使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各环节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因此,“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尊重主体性,更偏向于产生式教学策略。
2.以有效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为基础
“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并不是固定化一的教学策略,而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复合型教学策略。它要求教师因生制宜、因课制宜、因学制宜,在八种教学策略中选择、搭配、重组、创新,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形态,以满足聋生的学习需求。
3.以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组合为目标
图1 “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
传统的教学策略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对于聋生而言,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并不能满足学习发展的需要,不能弥补其与同龄健听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为了尽可能地给予聋生发展补偿,更有效地指导聋生学习,聋校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由课中向课前和课后延伸,从而形成一个由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有机组合的教学整体。因此,“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课前和课后激励聋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最终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4.以移动教学终端的有效运用为手段
“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需要移动教学终端的辅助与支持。移动教学终端兼具了媒体的多样性、移动的灵活性、交互的方便性等特点,但它绝不是课堂教学中其他媒体的简单替代。移动教学终端一方面为聋生个性化的学习、探究性的学习与创新性的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另一方面,终端的可移动性恰恰有效地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为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整合,将学习活动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进行了多次探究、尝试,并围绕这一教学策略开设过《世界的气候》《人口与人种》《欧洲西部》《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河流》《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等多节公开课。通过实践,笔者发现“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有利于聋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对聋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合作探究力的培养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激发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图2 “三段八维度”的具体运用
(一)运用教学策略开发“最近发展区”,让聋生学习更高效
课前学习的基础实际上就是聋生的“原有知识区”,课内学习的基础则是聋生的“最近发展区”。[1]以公开课《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为例,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根本依据。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由此可见,“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聋生应该学会的地理技能。
高一阶段的聋生具备了一定的数理逻辑思维,对于数字与图形之间的转换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因此,对于“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这一课标要求,可以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达到。鉴于此,笔者选择了“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中的“微课助学”策略、“学案导学”策略、“合作共学”策略,在课前制作了微课《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并上传至学校“多媒体资源”应用程序。聋生课前利用该程序反复观看微课,并小组合作,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应城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并将其传送到学校“校园互动空间”,教师和同一年级其他聋生可以相互点评,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技能。
在课前恰当运用微课助学、学案导学等教学策略,有助于充分利用聋生的“原有知识区”,在课前巩固好绘图技能,在课堂上充分开发“最近发展区”,从而确保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
(二)运用教学策略创设生活化情境,让聋生学习更主动
图3 APP“校园互动空间”
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求知、探索,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力。[2]
在精学环节,笔者首先采用“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中的“探究创学”策略,结合自身旅游经历,在播放完导入视频后,创设了一个情境探究性问题:为什么新加坡市区建筑物大都通过廊道相连,引发聋生思考建筑物特点的成因,进而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笔者采用“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中的“点拨精学”策略,首先以熟悉城市的年内降水特点,即以南京的年内降水特点为例,引领聋生分析归纳降水类型特点的方法。之后再采用“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中的“合作共学”“学案导学”策略,通过小组合作,让聋生仿照南京年内降水特点的分析方法,在互相探讨、启发和合作中分析新加坡、雅典、利雅得、伦敦等四个城市的年内降水类型特点,按照要求写在学案上,再借助“互动课堂”程序将探究结果上传,并以师生共同评议的方式,评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经过“示例—仿效—探究—评议”的学习流程,让聋生顺利掌握“分析降水类型特点方法”的技能。最后,再回到先前的情景导入问题,启发聋生根据新加坡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当地的年内降水特点,说明降水对当地建筑物的影响,从而顺利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运用教学策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让聋生的学习更具个性
在本节课课堂教学完成后,笔者采用了“三段八维度”策略中的“测评固学”和“在线辅学”策略,利用软件“作业盒子”向聋生推送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作业盒子”是一款基于日常作业的师生互动应用程序,通过作业场景和互联网,连接老师与学生,记录作业数据。在生成学生知识图谱的基础上,为师生匹配个性化题目,帮助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薄弱知识环节。[3]通过“作业盒子”,可以很快发现每道题的正确率及每个聋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题目,通过“作业盒子”的聊天平台进行在线辅导;对于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的聋生,适当降低题目难度,选择一些适合他们能力的题目进行巩固练习、讲解,从而达到分层教学、个性学习的目的。
另外,通过学校研发的“南京聋校图书馆”“校园互动空间”等应用程序,笔者还可以为聋生推送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外阅读《世界的雨极和旱季》,指导聋生有效阅读,并将读后感发表在“校园互动空间”上。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具有以下效用:增强了探究与合作的体验,有助于聋生学科知识的内化;创设了互动与思考的情境,有助于聋生学科思维的形成;拓展了开放与生成的空间,有助于聋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促进了及时与准确的反馈,有助于聋生模糊认知的纠偏。“三段八维度”教学策略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及时代发展要求,有助于聋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聋生主动高效地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以移动学习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a/2013/02/053。
[1]王公月,程稳.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29.
[2]姜菲.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8):38.
[3]司则.作业盒子:让作业更轻松[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0):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210007)
G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