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莹莹,王建宁,翟启智,朱祖明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江苏 南京 211100)
美沙拉嗪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苗莹莹,王建宁,翟启智,朱祖明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江苏 南京 211100)
目的观察单用美沙拉嗪及联用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以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将确诊的40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2组Mayo积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6及IL-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ayo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联合组变化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TNF-α、IL-6水平均降低,IL-10水平升高,联合组改变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优于单独口服美沙拉嗪,且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的炎性反应。
溃疡性结肠炎;美沙拉嗪;复方嗜酸乳杆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6周以上,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目前UC主要认为是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UC在不同国家及种族人群中发病率存在差异,以往该病在我国少见,现已成为常见疾病,且发病率逐年升高[1]。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为5-氨基水杨酸类如美沙拉嗪,有研究显示UC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现象,同时补充肠道益生菌可以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本研究通过观察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活动期UC的疗效以及相关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在UC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UC的规范治疗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消化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确诊的初发型轻度或中度活动期UC患者4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2012年广州会议诊断标准[3],并依据临床表现、肠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等排除重度UC、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病、肠道血吸虫病、缺血性肠炎、肠结核等患者,同时剔除对水杨酸制剂及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过敏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0岁;病情轻度23例,病情中度1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均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37.25±9.54)岁;病情轻度13例,病情中度7例。联合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9.4±8.96)岁;病情轻度10例,病情中度1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提请南京市江宁医院伦理委员会,获得批准。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商品名惠迪,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1.0 g,每日4次;联合组同时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商品名益菌康,通化金马药业集团有限公司)1 g,每天3次。2组疗程均为8周。
1.3观察指标2组患者均在8周治疗完成后复查肠镜。治疗前后进行血、尿、粪常规及生化检查。
1.3.1改良的Mayo评分参考文献[3]对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UC活动性的Mayo评分。具体评分标准详见表1。评分≤2分且无单项评分>1分为临床缓解,3~5分为轻度活动,6~10分为中度活动,11~12分为重度活动。
表1 评估UC活动性的改良Mayo评分系统
1.3.2血清TNF-α、IL-6及IL-10测定所有患者于用药前及用药8周后,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5 mL,离心取得上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1治疗前后2组患者Mayo积分情况2组患者治疗后Mayo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联合组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组患者Mayo积分比较±s,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10含量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TNF-α、IL-6含量均显著降低(P均<0.05),IL-10含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联合组下降或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05)。见表3。
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的研究显示其发生、发展与肠黏膜屏障损伤有关[4]。正常肠黏膜屏障包括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及化学屏障,这几重屏障可抵抗炎症、损伤及免疫等因素对肠道黏膜的攻击。肠道益生菌不仅是肠道生物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5]。正常情况下,肠道内正常菌群与潜在致病菌和谐相处,当发生比例失调时,致病菌所分泌的有害物质可使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肠道黏膜生物屏障受损,肠腔内的内毒素等促炎因子进入肠道黏膜,导致肠道炎症的发生。
表3 治疗前后2组患者TNF-α、IL-6及IL-10含量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促炎因子有TNF-α、IL-6,抑炎因子有IL-10。TNF-α是由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的,它可以促使上皮内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和移行,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炎性分子,起到免疫破坏的作用。IL-6由纤维母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等产生,具有诱导B细胞、单核细胞分化,增强NK细胞活性等作用,同时刺激炎症细胞在炎症部位的聚集,从而启动炎性反应。IL-10是由多种免疫细胞合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参与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是目前公认的炎症和免疫抑制因子。有研究表明,活动期UC患者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重型UC患者血清促炎因子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而抑炎因子(IL-10)则低于轻中度患者[6]。
美沙拉嗪是一种新型S-氨基水杨酸(S-ASA)制剂,可避免在小肠近段被吸收,而在结肠内发挥药效,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炎症介质白三烯形成,对肠壁炎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适用于轻中度患者或重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释者。益生菌是在肠道黏膜屏障的维持和修复上发挥重大作用,同时还能够通过免疫机制达到治疗肠道炎症的目的。近年随着对U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这一现象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应用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技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通过调节患者肠道菌群,使其恢复正常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取得的较好的疗效[7]。有学者研究发现益生菌能够刺激Th1免疫反应,诱导组织Treg细胞,并保持Treg细胞的稳定,从而能够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和上调抗炎细胞因子[8]。胡芳娥等[9]给UC大鼠灌服双歧杆菌,发现治疗组肠腺体排列较对照组规则,出现再生修复性改变,炎症细胞减少,同时发现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则高于对照组。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是由中国株嗜酸乳杆菌、日本株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4种菌粉组成的复方片剂,为肠道菌群调整药,可分解糖类产生乳酸,提高肠道酸度,从而抑制肠道致病菌繁殖。本研究在美沙拉嗪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复方嗜酸乳杆菌,无论是在临床症状还是内镜下表现上都取得了较对照组高的缓解率。同时可显著降低促炎因子,提高抑炎因子,进一步促进UC患者肠道炎症的恢复。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的治疗方法可协同改善患者免疫炎症反应,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提高疗效。但目前仍缺少大样本的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上述结论仍需进一步的论证。
[1]Chow DK,Leong RW,Tsoi KK,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J].Am J Gastroenterol,2009,104(3):647-654
[2]洪娜,于成功.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生中的作用[J].胃肠病学,2011,16(11):692-695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J].胃肠病学,2012,17(12):763-781
[4]庄肇朦,吕宾.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膜屏障损伤及其相关研究机制的进展[J].胃肠病学,2012,17(8):506-508
[5]Bellavia M,Tomasello G,Remeo M,et al.Gut microbiota imbalance and chaper-oning system malfunction are central to ulcerative colitis pathogenesis and can be counteracted with specially designed probiotics:a working hypothesis[J].Med Microbiol Immunol,2013,202(6):393-406
[6]刘华龙,周嘉嘉.等细胞因子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评价[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5,9(6):929-931
[7]Hamilton MJ,Weingarden AR,Sadowsky MJ,et al.Standardized frozenn preparation for transplantation of fecal microbiota for recurrent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J].Am J Gastroenterol 2012,107:761-767
[8]Hua MC,Lin TY,Lai MW,et al.Probiotic Bio-three induces Th1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in PBMC and dendritic cells[J].Word J Gastroenterol,2010,16(28):3529-3540
[9]胡芳娥,武爱斌.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和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5):582-583
10.3969/j.issn.1008-8849.2016.28.018
R574.62
B
1008-8849(2016)28-3133-03
201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