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与青年人才成长的实证分析
——以韦棣华奖学金获得者为例

2016-11-08 05:32罗贤春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硕士生获奖者图书馆学

罗贤春 姚 明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与青年人才成长的实证分析
——以韦棣华奖学金获得者为例

罗贤春 姚 明

通过对中国图书馆学会韦棣华奖学金历年(2003—2012)获得者的数量变化、院校分布、深造层次、就业情况、文章发表和获科研资助等学习、就业、科研等情况的调查,分析我国图书馆学青年人才的成长历程,审视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学术与职业等发展情况。韦棣华奖学金获得者的成长历程体现了图书馆学教育的坚守、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化和职业选择的拓展。图2。表8。参考文献26。

韦棣华奖学金 青年人才 图书馆学教育 图书馆学精神

韦棣华奖学金由秉承韦棣华女士图书馆精神的美国韦棣华基金会设立,是图书情报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奖励,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界的专项奖学金和最高级别的奖学金。韦棣华奖学金获得者不仅能在经济上获得资助,而且还可得到一份殊荣[1]。

鉴于奖学金的评选原则(如原则上不授予即将毕业的学生),各学位深造所需年限,以及毕业后深造或工作信息的方便获取,本文意在对2003—2012年中获奖者的学习、就业、科研等情况进行分析,以期追踪奖励的效果,探求韦棣华精神对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与青年人才成长的影响,并以此彰显图书馆学精神。

1 获奖者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中国图书馆学会官方网站等公开信息源和个人社交网络搜集、获取获奖者数据,获取时间从2015年初到2015年底,期间对部分获奖者进行电话、QQ、微信咨询,核实相关数据的真实性。

中国图书馆学会官方网站提供了2003—2012年十年间的获奖人员名单,其中有些详细地显示了获奖者相关数据,如2003至2006年显示了姓名、院校、学历层次、获奖金额等信息;有些对获奖者的学历与院校并未完全显示,如2011、2012年只按照姓氏笔画排列姓名,对此种情况,通过中国知网等科研信息网站、大街网等招聘网站、各学校官方网站的相关报道进行身份确认。

1.1 获奖人数年度分布

通过数据统计发现,2003年至2012年间共有299人次获奖,其中有4位同学分别在不同的学历阶段获奖,即获奖者实为295人。

图1 获奖人数的年度分布

如图1所示,获奖人数年度变化体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3年至2007年,这一时期获奖人数保持在35人左右;第二阶段从2008到2012年,人数均少于30人,且保持在25人左右。

从资助人数的变化情况看,获奖者由2003年的35人逐渐减少到2008年及之后的25人左右,而资助名额往往与本硕博招生和在校人数的比例相关,这就体现出我国图书馆学在这一时期的招生与培养数量有所下降。从2001年开始,我国的大学教育进入并轨扩招阶段,在就业导向的驱使下,高校规模扩大,增设热门专业、扩招热门专业生源、设置独立学院等成为扩招的主要途径。而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作为冷门专业实际并未在扩招中受益,反而被其他专业抢占了名额,一些学校甚至停招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如南京大学分别在2003、2005、2006年停招图书馆学本科生。2003年至2007年间,高校图书馆学专业总体招生人数没有明显的增长[2],在稳定中徘徊,图书馆学专业人数比例(即:图书馆学专业的人数在全校人数中比例)在各个院校都有所下降。

1.2 学历结构与院校分布情况

从受资助者的学历结构变化情况看(见图2),博士生获奖人数稳中有升,硕士生数量起伏较大,尤其近年来呈增长之势,本科生数量呈明显减少趋势;2006之前获奖的本科生数量远高于硕士生和博士生之和,到2011年时硕士生获奖人数超过了本科生。这体现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重心的转移,即在硕士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硕士教育比重增加,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点的设置效果明显。

图2 获奖者学历情况

2006到2010年间,我国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从原来21个增长到4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从6个增长到9个[3];到2010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相继获得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4];2010年,18家单位获得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MLIS)授予权[5]。由此可见,硕士点增长迅速,2006年到2012年间增长近一倍,招生规模相应扩大,再加上专业硕士点的设置,图书馆学硕士生招生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成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重点领域。韦棣华奖学金获得者学历结构与这一时期我国图书馆学院校教育重心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

2003—2012年间,299人次的获奖者分别来自36所高校与科研院所,几乎包括所有开设图书馆学专业的学校,其中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三所高校以其在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中的代表性与引领性优势共113人次获奖,其他186个名额由其他33所高校与科研院所获得(详见表1)。

表1 2003—2012获奖者院校分布(以获奖人次多少排序)

从院校总体分布来看,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三所老牌院校获奖人次所占比例较高,均超过 10%(其中武汉大学比例最高,达到16.38%),体现出对整个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引领与支撑;从院校层次与类别可以看出,985、211高校占据很大比例,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是主体,这反映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院校的基本分布情况;此外,广西民族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包头师范学院等一些普通院校首次出现,但获奖人数极少。究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学校无人申报,如广西民族大学2006年取得图书馆学硕士点,到2011年一直没有人申报此奖;二是差额评奖竞争激烈,很难得奖,如长春师范学院和河北经贸大学都只有本科教育,竞争不占优势,获奖次数很低。

2 个人成长情况

个人成长主要包括继续深造、就业、科研等情况。鉴于国外期刊的著录特点,重名现象难以准确判别;国外就业情况判别较为复杂,如是否为正式教职还是博士后岗位;国外的基金项目,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基金支持,其信息往往不是可以公开获取的。因而涉及国外的信息往往存在难以准确判断或者难以从公开信息源获取等问题,无法客观地统计,所以本研究中的详细统计和分析只针对国内情况。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对2003—2012年的295位获奖者的学术成果进行检索,发现大部分获奖者都在国内期刊发表过文章,通过分析期刊论文中的作者简介等信息,可大致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

2.1 继续深造情况

有关获奖者继续深造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数据库,在数据库中选定“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类别并进行“姓名”检索,鉴于当时论文作者缺少统一的作者身份标识[6]而会出现的作者重名现象,通过分析期刊文章中的作者简介、发表时间、发表内容、研究方向等综合因素确定获奖者信息;姓名所对应的单位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由此判断其继续深造的情况。

十年中共有145名本科生获得过韦棣华奖学金,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有44位获奖者的数据库检索结果为零或者经过重名核对确认其非文章作者本人,依据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职称评选制度的相关要求,44位同学很可能没有继续攻读图书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高一级学位,也可能没有从事与图书馆事业直接相关的职业,共占总人数(145)的30.35%;75位同学继续攻读至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数的51.72%;9位同学继续攻读至博士研究生,占总人数的6.21%;17位同学毕业后继续发表文章,但在文章的作者简介中一直以本科或者未标示学历的形式出现,可见其未选择继续深造,占总人数的11.72%(见表2)。

表2 获奖本科生继续深造情况

十年中共有112名硕士生获得韦棣华奖学金,经过进一步统计发现,其中有32人次的获奖者知网检索结果为零或者经过重名核对确认其非获奖者本人,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职称评选制度的相关要求,这32位同学可能没有继续攻读图书馆学相关学科的高一级学位,也可能没有从事与图书馆事业直接相关的职业,占总人数(112)的28.57%。22人继续攻读了博士研究生,占总人数的19.64%;9人工作后又攻读了博士学位,占总人数的8.04%;49人未继续深造,占总人数的43.75%,见表3。目前,我国虽有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置有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但博士已经是我国最高学位,博士后已经不是学历教育[7],因此不再列出博士生继续深造情况。

表3 获奖硕士生继续深造情况

从获奖者的深造情况来看,本科生中超过50%((75+9)/145)选择继续在本专业深造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硕士生中也有近30%((22+9)/112)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而在全国范围内,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约为20%左右,硕士生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约为15%左右[8]。由此可见,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获奖者的深造比例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获奖者不但有能力而且更有意愿留在本专业继续深造,学习更为系统的图书馆学知识,投身图书馆事业。

2.2 就业情况

2006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约为166.5万人,比上年实际就业量减少22%,缺口数量近250万人,供求总量的矛盾加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凸显[9]。从2006年开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与毕业生规模迅速增长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导致毕业生就业难问题[10]。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在整个“十一五”时期持续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学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开始扩展到各类公司、博物馆、医院、出版社、编辑部、银行信息服务部门等非传统就业领域,图书馆学就业方向日益多样化与复杂化[11]。

通过追踪分析所发表的中文期刊文章,可以看出,获奖者工作情况较为复杂:从就业时间节点上可分为直接就业、深造后就业、信息不详三种;从就业单位和领域来看,可分为业内就业(与图书资料工作直接相关)和业外就业(与图书资料工作不直接相关);从就业工作的性质来看,可分为任教与任职。

由于受职称评审制度的约束,这些人一般都有后续论文的发表,由此可以依据其发表文章的作者简介、研究方向、工作单位等信息确定其就业情况,同时又可避免重名现象的干扰。当然,不排除有部分学生进入管理岗位而没有进入专业技术岗位,如考取公务员或在事业单位担任管理人员和领导职务,不受职称评审制度制约,但从本次调研来看,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在此不多做讨论。

如表4所示,在101名本科生中(145名本科生获奖者中除信息不详的44人外),直接就业并从事图书资料工作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13.86%;直接从事与图书馆非直接相关工作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2.97%;在深造至硕士的75人中,就业信息不详的有46人,占总人数的45.55%;29人硕士毕业后就业,占总人数的28.71%,其中2人从事非图书资料工作,27人从事图书资料工作;在深造至博士的9人中,其中4人就业信息不详,占总人数3.96%,5人从事图书资料专业工作,占总人数4.95%,其中2人担任专业教师。

表4 获奖本科生就业情况

在145名本科生中最终成为专业教师的只有3人,1人在本科毕业后直接留校担任专业教师,之后在职继续深造取得博士学位,2人继续深造取得博士学位后成为专业教师;30%左右[(14+ 27+5)/145]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可见图书馆学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并不集中在本专业领域。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时间越往后推移,就业信息不详的人数越多,这些就业信息不详的学生绝非是永久的失业,而是大都脱离了图书资料专业技术岗位的评聘体系,进入各类公司或企业,在社会范围内力行着图书馆学人的职业能力。

硕士研究生处在高等学历教育的夹层中,就业受到来自学士和博士方面的双重挤压,同时又具有勃勃生机、毕业选择多样化等特点[12]。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硕士生毕业后有的选择继续深造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到图书馆等机构任职或者院校任教;有的直接进入各类图书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者专业院校任教;有的则脱离本专业进入其他领域就业。详见表5。

表5 获奖硕士生就业情况

在112名硕士生中,除去信息不详的32人之外共80人,58人直接就业,占总人数的72.5%,其中4人从事与图书馆不直接相关的工作,44人进入各类图书馆从事图书资料相关工作,10人成为相关专业教师。其余22人直接深造博士学位,其中7人毕业后就业信息不明,占总人数的8.75%,15人毕业后全部从事图书资料相关工作,占总人数的18.75%,其中有12人成为专业教师。

在获奖的42位博士生中,其中有6人就业信息不明,占总人数的14.29%。36人博士毕业后直接就业,全部从事与图书馆相关的工作,占总人数的85.71%。其中22人成为专业教师,占总人数的52.38%;14人从事图书情报相关工作,占总人数的33.33%。详见表6。

表6 获奖博士生就业情况

博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较硕士生来说比较明确,几乎全部留在本领域,包括业内任职,在高校图书馆或科研院所图书馆从事图书资料工作;业内任教,主要进入相关院校成为专业教师;信息不详的有6人,通过对其个人信息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有5人为2010年后获奖,可能还未进入就业阶段,或者就业后尚未发表文章而未能统计。可见,博士生群体的就业具有稳定性,专业教师或者专职高级科研人员是主要的就业方向。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在就业情况上差异十分明显,其中能够到相关专业院校任教的往往是博士研究生,年轻的博士群体正在以图书馆学青年新锐的身份登上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舞台,他们大多受到了从本科到研究生完整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师从于本领域的杰出学者,并已经开始以教师身份进入高校与科研院所成为教学与科研骨干,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硕士生导师乃至博士生导师。这说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格局与研究力量的配置已基本稳定,形成了稳固的学术代际传承体系。

2.3 科研情况

科研情况的内容主要包括所发表的期刊文章与获得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文章是学术评价中较为直观的指标[13],各院校培养计划中都有对发表文章的条文规定,此外,学术论文具有出版快、专业性强且能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等特点,同时会对作者信息、学历信息、单位信息等做出简要的介绍,因此本部分研究数据主要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获取。科研项目主要查询其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分别通过国家社科规划办、国家自科基金委、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等官方网站进行查询[14]。

2.3.1 发表文章情况

发表学术文章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研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位研究者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关于韦棣华奖学金获得者的发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同时将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作为补充来源以减少遗漏,统计发文总量和核心期刊数量,旨在了解发文总体情况及获奖前后的数量对比,对于合著情况不做区分,同时忽略外文期刊发文量(作者简介方式等无法客观确认),统计结果见表7。

表7 获奖者发文量(篇)

由表7可见,博士生是科研的主力,同时也是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者,其人数仅是本科生与硕士生总和的十分之一,但发文总量超过了硕士生与本科生之和,且人均30篇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十分可观,硕士生人均核心论文10篇左右,远远好于本科生人均不到1篇的情况。

2.3.2 获得科研项目情况

考虑到学术研究的连续性和成果完成的阶段性,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方网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进行“姓名”检索,结合作者相关信息排除重名情况,确认取得项目资助的情况。统计标准是获奖者获奖时的学历,如本科时期获奖,又继续读到博士,无论何时拿到项目,统计为本科生获奖者;其中较为特殊的是本科期间获奖,博士生期间又再次获奖,则分别进行统计,即其获得的项目资助在本科生和博士生中均统计在内。详见表8。

表8 获奖者获得基金资助情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国家级的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立项内容和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水平[15]。截至2015年12月31日,博士生获奖者中已有18人获得青年基金项目,4人获得一般基金项目,其中有2人是在完成青年项目之后又获得一般项目资助的,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水准;硕士生获奖者中有12人获得青年项目,3人获得一般项目;本科生获奖者中有2人获得青年项目,2人都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后获得资助的,其中有1人在博士生阶段再次获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纵向科研项目中属国家级别,年度参与申报人数最多,学术与社会影响力最大,对图书馆学学科领域而言,在管理科学学部下设“信息资源管理”类别,用于资助图书馆学情报学相关课题[16]。截至2015年12月31日,博士生获奖者中共2人获得自科基金资助,其中青年项目和地区项目各1项;硕士生获奖者中有5人获得4项青年项目和1项面上项目;本科生获奖者中仅1人获得青年项目,其在博士生阶段再度获奖,博士毕业后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补充,具有面向全国高校立项、不设指南、对申请人职称要求不高、倾向青年研究者等特点[17]。截至2015年12月31日,博士生获奖者中共有12人获得13次资助,其中青年项目6项,一般项目6项,其他项目1项,有1人在完成青年项目后又获得一般项目;硕士生获奖者中有11人获得12项资助,其中青年项目5项,一般项目2项,其他项目5项,有1人两次获得其他项目;本科生获奖者中有2人获得资助,青年项目获得者在博士期间再度获得韦棣华奖学金,博士毕业后获得项目资助,1人获得一般项目。

在青年人才的成长过程中,获得科研项目资助是对其科研能力的重要肯定与鼓励。通过统计获奖者的项目资助情况,可以发现,博士生获奖的比重最大,各类资助项目的种类与数量最多,多数在完成青年项目后再次获得一般项目,多位已相继获得过三大国家级基金的资助,且有部分人获得自然科学基金中较大额度的资助。硕士生群体的科研项目种类与数量比博士生获奖者总量上略少,硕士生群体人数远多于博士生群体,故其人均量远低于博士生群体。本科生群体中获项目资助者全部具有后续的深造经历,获奖种类与数量都很少。科研力量的对比较为清晰,呈现明显的倒金字塔形状,同时,一些优秀人才开始成为该领域的科研骨干。

3 结论

对学科典型群体的研究往往可以反映学科发展的隐性知识[18],韦棣华奖学金获得者作为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优秀学生代表,大部分已经成为图书情报领域的青年骨干,其成长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一些特点。

彭斐章[19]先生曾写文章纪念文华图专成立90周年,回忆并阐释了文华图专这所韦棣华先生首创的图书馆学专业院校的发展历程,认为“自强不息,团结奋斗”“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服务社会”是文华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对韦棣华精神最好的诠释与注脚。

3.1 “自强不息,团结奋斗”——图书馆学教育坚守与扩展

图书馆学教育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与韦棣华是分不开的,不论是其自身的募款还是争取的庚子退款,乃至其逝世后由其生前好友募集的“韦棣华基金”,都推动了中国图书馆学正规教育的艰难起步与向前迈进的步伐[20]。

“创办人的精神,维持人的精神,学生的精神”构成了图书馆精神[21]。创办人是韦棣华先生,维持人是先生的继承者,从广义上讲图书馆人都是先生的学生。正是在韦棣华精神的鼓舞与指引下,图书馆学教育才能在艰难中不断前行,应对办学之初的时局维艰、抗日战争的颠沛流离、院系合并与重组、“十年文革”的打击、市场经济的磨练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22]。进入21世纪,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经历了短暂的“改名”风潮后,重新走上正轨,本硕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在“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图书馆学人不断开拓教育新局面,在继续完善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和招生名额都有大幅增加,已有18所高等院校获得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点规模稳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3.2 “兼容并蓄,开拓创新”——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与升级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图书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已经相对成型并稳定,学科内部整合与研究力量配置格局基本形成[23]。研究领域在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基础上不断扩展,研究成果不断得到社会科学界的承认,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流派[24]。

在“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的精神指引下,图书馆学由“图情档”机构与职业向“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变革,在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研究领域的扩展与升级。韦棣华获奖者作为青年研究队伍的代表,其研究领域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集中于特定部门的工作经验、方法、技术,如图书分类编目、读者与参考服务、文献信息检索、藏书建设等,而是着眼于以信息资源为基础,利用信息组织方法与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研究视角从文献与信息层次向知识与情报(智慧)层次跨越,并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信息理念与技术,使我国的图书情报科学研究成为世界图书情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爱岗敬业,服务社会”——走向更广阔的信息职业领域

“图书馆精神”的核心是对图书馆事业的坚定信仰,坚定的图书馆事业信仰是图书馆人信心百倍地战胜前进路途中各种艰难险阻的基础,是“图书馆精神”的支柱[25]。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教育向跨学科的信息领域转变,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从图书馆职业狭窄的专业领域,拓展到更为广阔的信息职业领域[26]。

韦棣华奖学金获得者是图书馆专业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其中本科获奖者的半数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硕士获奖者中有四分之一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其就业情况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潮流中屡次成为黑马,且就业单位多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事业单位,博士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教学与专职科研工作,硕士生毕业后大都进入各级图书馆成为业务骨干,形成了“博士专职教学,硕士专职业务,本科就业灵活”的局面。

与此同时,我们对图书馆学学生的“流失”情况喜忧参半,所谓“流失”是指经过专业培养的学生最终没有从事本行业的工作,在数据统计中表现为“信息不详”的人,这一类人的数量几乎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即使在奖学金获得者群体中,仍有数量可观的本科毕业生与硕士毕业生未能从事“对口”的专业技术工作。可喜的是,这种“流失”绝非 “失业”,大量的图书馆学专业的本科生与硕士生进入社会各个单位、机构、部门,虽然没有从事与图书馆直接相关的工作,但他们会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具体工作之中,接受社会对图书馆学人才的检验。这也成为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职业导向和参考,能对图书馆职业的未来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1中国图书馆学会受韦棣华基金会委托实施2002—2006年度韦棣华奖学金计划的工作报告[OE/OL].[2015-08-09].http://www. lsc.org.cn/c/cn/news/2006-09/06/news_907. html.

2肖希明,等.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

3王子舟.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九十年回望与反思[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

4屈宝强,等.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博士生导师群体特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4).

5段宇锋,等.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图书情报知识,2015(4).

6刘巍,等.机构知识库中作者标识与作品认领机制的研究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3).

7潘燕桃.中国大陆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及社会需求调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

8谢焕忠.2013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0-26.

9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2008(1).

10李慧敏,石玉廷.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0(11).

11赵俊玲,等.图书馆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研究——对招聘信息内容的分析[J].河北科技图苑,2011(1).

12邱维,孟雪梅.伊利诺伊大学图书情报研究生院就业信息服务分析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5(3).

13周金元,等.近五年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成果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0(12).

14谭春辉,程凡.基于五类数据源的情报学发展动向之计量可视化分析——国内情报学研究重点2012年度回顾与展望[J].情报科学,2015(11).

15刘文云,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立项分析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4).

16李英.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研究现状剖析——基于2009—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4(9).

17邱均平,牛奉高.项目视角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比较——“十一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的统计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8郭美荣,等.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过程及特征分析——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1).

19彭斐章,彭敏惠.文华精神 薪火相传[J].图书情报知识,2010(3).

20彭敏惠.文华图专办学资金来源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2).

21程焕文.跨越时空的图书馆精神——“三位一体”与“三维一体”的韦棣华女士、沈祖荣先生和裘开明先生(续上期)[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6).

22罗贤春,姚明.图书情报学综述性文章的演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10).

23罗贤春,姚明.新时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流派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4(9).

24张瑜.《新华文摘》关注的图书馆学学派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6).

25彭斐章.文华图专和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J].图书馆,2001(2).

26刘兹恒,曹海霞.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目标——面向更广泛的信息职业[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1).

(罗贤春 教授 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姚明 助理馆员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

Empirical Analysis of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Growth of Young Talents——Award to Mary Elizabeth Wood Case

Luo Xianchun Yao Ming

By conducting research on winners of Mary Elizabeth Wood scholarship from Library Society of China over the years(2003—2012)about the changes of their quantity,institutions distribution,post-graduate level,employment situation,publication of articles,scientific research funding and other learning,employment,and research circumstanc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rowth of young talents in library science,and examines the educational,academic and ot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library science.The growth process of the winners of Mary Elizabeth Wood scholarship reflects the perseverance of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the deepening research of librany sci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profession.2 figs.8 tabs.26 refs.

Mary Elizabeth Wood Scholarship;Young Talent;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Library Science Spirit

2016-03-09

猜你喜欢
硕士生获奖者图书馆学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诺贝尔奖垂青气候科学,不仅是获奖者的成功,还是更多人的成功
第二届“刘征青年诗人奖”获奖者巡展
第二届刘征青年诗人奖获奖者
赵燕磊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