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2016-11-08 05:32魏大威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十二五数字图书馆

魏大威 邵 燕

“十二五”时期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魏大威 邵 燕

数字图书馆是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新的发展形态,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在阐述时代背景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对“十二五”时期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成果及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继而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开拓“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推动数字文化服务的全面提升提供参考。图1。表1。参考文献7。

“十二五”时期 国家数字图书馆 公共数字文化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新的发展形态,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以来,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在重点数字文化工程的整体带动下,国家图书馆与各级公共图书馆通力协作,联合开展国家数字图书馆①文中所提“国家数字图书馆”并不专指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而是指国家图书馆和国内各大公共图书馆共建的全国性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在软硬件平台、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尤以“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成就最令人瞩目。

1 “十二五”时期国家数字图书馆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这与国家的大力支持、社会文化需求的增长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息息相关。

1.1 国家大力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时期做出一系列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中共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建设自然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此外,国务院与相关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的战略部署,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发布的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相关或对其发展影响较大的政策文件近50部,部分文件详见表1。

表1 “十二五”时期与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相关的部分政策文件

国家近年来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高度重视和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都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环境。

1.2 国民数字阅读需求的凸显和馆藏数字资源的增长

公众阅读需求对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影响显著。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九至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的有关数据显示[1-2],“十二五”期间我国公众的阅读情况呈现出全新发展态势。其中,数字化阅读①在《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数字化阅读”主要指包括互联网在线、手机、电子阅读器、光盘和平板电脑/ MP4/MP5五类非纸质出版物阅读。发展迅速: 2011至2015年我国全民数字阅读接触率从38.6%上升至64.0%;2015年数字化阅读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手机阅读媒介接触率在这五年间更是实现了从27.6%到60%的跨越式增长;互联网在线阅读媒体接触率首次过半,达51.3%。同时,公众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也呈现出多渠道、移动化、社交化的特点。

与此同时,图书馆馆藏建设重点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文化部近年来发布的《文化发展统计公报》②文化部发布的《文化发展统计公报》中,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指已编目的古籍、图书、期刊和报纸的合订本、手册、手稿,以及缩微制品、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视听文献资料数量之和,不包括电子图书。可以看出,我国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的馆藏量逐年上升,2015年已达到83,041万册,增长63.9%[3-6],并几乎赶超此前全国公共图书馆积累的图书总馆藏量,详见图1。

图1 2012—201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藏量变化情况(单位:万册)

数字阅读需求的与日俱增,为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提供了稳定的用户基础和广阔的服务空间,数字馆藏的迅猛发展则使得数字图书馆在满足国民数字化阅读需求、提供优质数字化阅读内容方面大有可为。

1.3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并得到广泛应用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当前,互联网进入了“大智移云”①“大智移云”指大数据化、智能化物联网化、移动互联网化、云计算化。的时代,这一IT行业里程碑式的技术创新,也在一步步地深入到数字图书馆领域。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方便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使得数字图书馆提供远程服务成为可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成就了随时随地的现代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帮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云计算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能够将分散的数据集中成为一个海量虚拟的资源库,消除数字图书馆资源孤岛,帮助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从而增强数字图书馆服务的适应性,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物联网技术在图书流通和管理领域的应用,则能进一步实现与读者互动的人性化服务,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图书馆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大数据技术和工具,则能使图书馆从复杂的服务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寻找读者的隐性诉求进而改进图书馆服务,实现图书馆资源、服务与读者需求的双向理想控制。

2 “十二五”时期国家数字图书馆取得的主要进展

在国家大力支持、公众需求牵引和信息技术驱动下,国家数字图书馆在“十二五”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和服务推广等方面建设成效显著。

2.1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时期,全国图书馆基础平台加速升级换代,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硬件实力、软件性能都有较大提高。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各地数字图书馆的各项基础设施指标值增长迅速,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网络设备、存储空间、服务器等硬件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国家图书馆存储容量从 670TB增长至 2270TB,省馆平均存储360.6TB,地市馆平均存储47.3TB;国家图书馆服务器数量从200台增长至900台,省馆服务器平均62台,地市馆服务器平均9台。其中,省级图书馆的存储空间和服务器数量与“十一五”末相比分别增长了397%和15%。

网络体系是全国各级数字图书馆间系统互联、业务整合、服务协作的链路保障,不断完善的网络体系为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健全的网络支撑。国家数字图书馆不断完善网络体系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网络传输能力,逐步建设了以专网为主干,以虚拟网为补充,连接国家、省、市、县数字图书馆,覆盖全国范围的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网络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国275家省、市级图书馆接入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如江苏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天津市等地区已实现省、市、县三级网络连通。同时,各馆的网络条件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国家馆网络带宽已达1.2G,省馆平均网络带宽533.9M,地市馆平均网络带宽87.1M。

在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方面,为使全国分散异构的数字图书馆系统逐步连接成为一个超大型数字图书馆,实现各地图书馆间的无缝连接和跨库交互,国家数字图书馆开展了标准化图书馆业务平台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到“十二五”末,全国各级图书馆实现356个业务平台互联互通。其中,统一用户管理系统在全国57家省、市级图书馆进行了共享;唯一标识符系统部署了48家省、市级图书馆,实现175万多条唯一标识符的注册与解析服务。“十二五”期间,国家数字图书馆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全流程业务管理系统和标准化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各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能力、用户服务质量和业务管理水平。

2.2 数字资源种类与数量极大丰富

数字资源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和服务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国家数字图书馆大力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建设速度逐年加快,资源种类日益丰富。截至2015年底,全国数字资源建设总量已达11,347.8TB,其中,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为1160.98TB。全国大部分省、市级图书馆都已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的“新疆印象多媒体资源库”、金陵图书馆“南京方言数据库”、洛阳市图书馆“牡丹文献中心数据库”、甘肃省图书馆“兰州水车专题资源库”等,记录了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坐标,展示了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情;宁夏图书馆、吉林延边图书馆和苏州图书馆等地则建设了“回族暨伊斯兰教文献资源数据库”“中国朝鲜文全文数据库”“苏州方志库”等一系列精品数据库,充分挖掘地方文献资源。

同时,国家数字图书馆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联合建设,并在解决版权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共享。截至“十二五”末,通过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专用网络向全国范围内共享的数字资源总量已超过140TB,内容涵盖图书、期刊、报纸、视频讲座、地方戏曲及海量馆藏特色善本古籍等数字资源。优秀数字资源面向全国基层图书馆的大量推送,使全国省、市、县三级图书馆实现资源扩容,进一步提高基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供给能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自2013年起,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省市级图书馆开展资源建设,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共建一批满足公众阅读需求、反映历史文化变迁、体现地域发展特色的优秀数字资源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有效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

2.3 服务形式不断创新

全国各级数字图书馆积极利用新媒体扩大服务覆盖面和辐射力,打造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跨网络、跨终端的服务新业态。国家图书馆打造“移动数字图书馆”,为广大读者提供涵盖文学、社科、艺术、休闲等种类的电子期刊、有声读物等资源;上海市虹口区“e厘米——掌上图书馆”通过无线服务器与无线发射技术为菜场进城务工人员推送优质资源。此外,各级数字图书馆还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模式。国家图书馆推出资源整合检索系统——文津搜索,有效整合自建数据和外购数字资源,实现资源的一站式发现与获取;国家图书馆借鉴“MOOC”先进理念打造“国图公开课”,同时借助专网实现全国图书馆公开课直播,为更广泛的读者提供新型服务;河北省图书馆开创“品读”栏目,利用虚拟演播的方式推介资源;山东省“光明之家”盲人数字图书馆首创“一站、一网、一库”,通过新技术手段为特殊群体提供定制服务;重庆市北碚区图书馆构建地区公共数字文化综合平台——“碚壳”,通过云计算等创新技术整合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单位的资源与信息,探索跨平台服务。

各级图书馆积极依托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探索打造品牌活动,将网络服务与阵地服务相结合、品牌服务与日常服务相结合,塑造数字图书馆新形象,让数字图书馆服务深入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例如,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网络书香过大年”等系列阅读推广活动,让公众更好地体验了推广工程与数字图书馆服务,“十二五”期间全国范围内推广活动参与人次超过3000万。

“十二五”期间,借助于科学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国家数字图书馆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加大服务创新,满足公众在信息获取、数字阅读等方面的文化诉求,服务效能有了质的飞跃。截至“十二五”末,全国数字图书馆的实名用户超过713万人,遍布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和部分海外地区,各服务系统年均点击总量超过12亿次;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覆盖全国,并辐射全球44个国家,总访问量达到9600万次;数字电视及互联网电视面向全球67个国家500万用户服务;盲人数字图书馆为101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服务,总点击量近2000万。

2.4 可持续发展机制逐步完善

数字图书馆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建设机制。“十二五”时期,国家数字图书馆在全面开展各项业务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标准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设,确保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准规范是实现全行业协调合作的基本保障,是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快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家数字图书馆始终坚持“标准先行”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熟的标准规范成果,同时结合实际需求,先后制订了30余项标准规范,涵盖了数字资源的创建、加工、描述、组织、服务、管理及保存等多项工作。上述标准在国家图书馆应用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又向全国各级各地图书馆进行推广和共享,推进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升各数字图书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打破资源共享障碍。

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数字图书馆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行业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了一批专业知识与技能兼备的数字图书馆人才。“十二五”期间,国家数字图书馆已举办包括理念普及、理论前沿、业务实操、馆员研修等各类型全国集中培训班79期,培训人数累计近7000人次。同时,引入网络培训,“网络书香讲坛”累计开展在线培训15期,培训近13万人次,为全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 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经验

国家数字图书馆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

3.1 积极践行国家战略

图书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弘扬历史文明、传播先进理念、开展社会教育、引领社会风尚的责任。近年来,国家数字图书馆在牢牢把握“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总体方向的基础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各地馆藏及地方特色文化建成一批专题资源库,为全国读者提供服务;为海外文化中心推送优质数字资源,打造海外文化交流平台,推广展示中华优秀文化,服务海外用户;响应国家关于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均等性及文化扶贫“十三五”等发展战略,借助“基层图书馆数字资源提升活动”“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帮扶工作”“春雨工程”等工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读者提供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深入基层,推动建设成果全民共享;积极发挥数字图书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优势,国家图书馆举办“数字知识获取新形态”体验活动,上海图书馆建立“创·新空间”,长沙市图书馆搭建“新三角创客工作室”,为创客们提供专业的数据库服务和先进设备,积极探索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创业的新职能。正因为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针,不断完善和创新服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得以快速拓展,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日益深入到百姓学习生活和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3.2 依托重点文化工程

我国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实践已经超过20年,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始终存在着各地区发展不均衡、资源重复、共享程度低、标准和服务平台不统一等问题,全国各级各地数字图书馆建设呈现分散异构、各自为政的局面。因此“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加强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统筹和整合,借助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级重点数字文化工程推动全国数字图书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全面提升全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能力。截至“十二五”末,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在全国40家省级图书馆、483家市级图书馆实施,服务辐射2900多个县级图书馆,基本实现全国省、市级行政地区的全面覆盖,同时借助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国家馆—省馆、省馆—地市馆、地市馆—县馆等不同图书馆之间形成了多级的资源双向访问与用户双向认证,保障了分级分布式数字资源服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更广泛地延伸至基层,建立由国家、省、市、县、乡镇、村各中心组成的六级服务网络;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在全国已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近3万个,把更多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数字资源传送到社区、城镇和农村。“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级重点文化工程的带动下,我国各级图书馆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获得较大提升,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7],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优势得以体现,也为数字图书馆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

3.3 建立和完善共建共享机制

“十二五”时期,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不断丰富,形成海量资源库群,这主要得益于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和成熟完善。为将全国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成果更多、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公共文化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平台将资源向全国提供共享服务,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同时,全国范围内资源共建与整合揭示不断深入,截至2015年10月,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共揭示自建数字资源元数据200余万条,唯一标识符31万余条,政府公开信息数据730余万条,数字化文献23万余页,各类网站采集500个①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资源联合建设工作统计数据。。资源建设过程中各馆发挥各自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避免重复建设,有效地扩充了全国各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保有量,提升了各级图书馆服务能力和建设水平,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均衡发展。除了全国层面的资源联合建设,部分地区图书馆还采用总分馆制、图书馆联盟等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区域内或跨区域间合作,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例如,广东省公共、教育、科技系统图书馆联合成立的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建立了跨系统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共同促进区域内各类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在国家数字图书馆、区域联盟的带动下,“十二五”期间,全国各级图书馆资源均衡、持续增长,资源建设总量已达11,347.8TB。

3.4 敏锐把握用户需求变化和信息技术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信息环境、数字出版模式、用户习惯均发生了重大变迁,用户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图书馆只有及时敏锐地把握用户需求,才能更有效地向用户提供所需服务。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持续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数字图书馆的触角已经延伸至图书馆之外。例如,各图书馆紧跟移动阅读需求变化,推出“移动数字图书馆”“地铁图书馆”“公交图书馆”“电视图书馆”、微信平台等新型服务,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够享受到数字图书馆的便捷服务,数字图书馆全媒体服务模式正逐渐形成。同时,随着用户的细分,各级各地图书馆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需求和互动体验,“立法决策服务平台”“虚拟参考咨询”“盲人数字图书馆”“少儿数字图书馆”等一系列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内容,满足党政机关、学术科研、残障人士、少年儿童等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分众化服务模式日趋完善。

4 进一步加强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同时,我们对下一步如何加强建设做了一些思考。今后,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将以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开展工作,具体如下。

4.1 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协调发展

近年来,在文化部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全国各级各地图书馆的积极参与下,几大重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互为补充、协调发展,各地图书馆广泛开展区域联盟和总分馆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数字图书馆分头建设、分头管理的“孤岛”问题,图书馆内部的数字化建设日趋融合。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与多元渠道势必会提高阅读成本,进而催生出用户对信息整合与统一揭示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界创新发展理念,从“大文化”理念出发,放宽视野,跨越当前机构和业务门槛,与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谋求合作共赢,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技术创新、资源组织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促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互联互通、协同服务、互为支撑,参与构建覆盖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全国各类文化服务机构的公共文化网络云,支持各类文化服务机构间资源与服务的全面共享。借助“云端”实现数字资源的统一揭示与发现,有效实现区域内资源的传递和共享,进一步减少数字资源服务的“孤岛”现象,为公众提供全方位文化内容推送。

4.2 科学规划资源建设,加大优秀文化传承与保护力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规模急剧扩大,数字资源总量保持稳定增长,但资源建设对先进文化的体现仍然不够。今后,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规划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全国各级图书馆间进行分布式协作,共同开展数字资源库群建设;同时,完善资源利用效能评价方式,加强资源使用统计,建立有效的资源利用和反馈机制,促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形成动态监测和量化评价机制,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重点开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精品资源专题建设,保护地方特色资源与文化传承,以馆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为依托,结合图书馆展览讲座、特色资源库建设等工作,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加快围绕地方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少年儿童等群体的数字资源建设。同时重点开展网络信息采集、长期保存与整合发布,全国图书馆乃至文化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应构建分级分布的网络信息资源采集与保存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分级分布式数字资源储备体系,逐步实现对当今和未来重要数字文化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永续利用。

4.3 全民共享建设成果,以先进手段提升服务体验

近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各类服务广泛开展,特别是基础性服务得到全面落实并取得显著成效。数字图书馆应该逐步实现服务下移,把更多的建设成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向特殊群体倾斜,提供更多差别化、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化资源,稳步、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均等化水平。如上文所述,互联网环境下公众信息获取和阅读习惯呈现出多渠道、移动化、社交化等特点,用户更加注重自身参与感和实际体验。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将用户需求作为核心动力,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工具,从图书馆服务乃至更广范围内产生的各类行为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分析用户特点与隐性诉求,针对每一位用户提供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同时,在资源统一检索与揭示的基础上,通过海量异构数字资源的融合、聚类和重组,使资源从数据层面的揭示与描述向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转变。开展基于关联关系的知识聚合展示,并尝试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深入研究,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知识服务。同时应加强线下实体文化服务与线上数字化服务的融合,以传统实体文化服务来传递用户的阅读需求,以数字服务实现读者的阅读价值和多维体验,形成网络服务与阵地服务结合、品牌服务与日常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开拓多种宣传渠道,积极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扩大数字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4 用科学机制推动事业提升,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取得显著成就,数字图书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一环的大背景下,能否形成科学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直接关系到数字图书馆的前途命运。未来,数字图书馆应在保障经费持续、投入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加强数字图书馆效能评估,完善系统内绩效评价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及公众满意度调查。此外,还应进一步引入社会化合作模式,探索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格局,通过招标、采购、征集等多种方式开展业务建设,同时扩大培训和人才交流范围,更新知识,拓展思路,增强事业发展活力,实现互利共赢。

过去五年间,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阅读需求的快速变化,国家数字图书馆还需要不断完善、提升自身建设与服务,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全面发展。“十三五”时期,在全国图书馆通力协作的基础上,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将深入贯彻“互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等国家战略,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公共文化服务,助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1中国出版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持续增长,手机阅读接触率增幅明显[EB/OL].[2016-08-10].http://www.chuban.cc/ztjj/yddc/2013yd/ 201304/t20130418_140005.html.

2中国出版传媒网.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2016-08-10].http://www. bisenet.com/article/201604/158316.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2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3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4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5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7魏大威,等.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抓手,构建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5).

(魏大威 研究馆员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邵 燕副研究馆员 国家图书馆)

《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2016版)》发布

2016年8月23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课题组发布《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2016版)》,公布了中国出版社海外馆藏影响力排名,经统计,2015年中国大陆共有532家出版社出版的70,672种中文图书进入世界图书馆收藏系统(数据来自OCLC的WORLDCAT和日本的CiNii数据库)。其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以208种入藏图书位居第85位。

资料来源

1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2016版)[EB/OL].[2016-09-13].http://www.cbbr.com.cn/ article/106080.html.

(国家图书馆研究院 提供)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System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ei Dawei Shao Yan

As a new development form of library in digital and networked environment,digital librar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fficiency and expanding the ability of public culture service.On the basis of the tim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s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of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system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2011—2015),and then to discus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2016—2020),in order to create new thought of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ability enhancement of digital culture service.1 fig.1 tab.7 refs. Keywords: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System;Public Digital Culture;Digital Library

2016-08-16

猜你喜欢
十二五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