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致橡树》教学设计

2016-11-07 11:34敖丽芳
文教资料 2016年20期
关键词:致橡树教学设计

敖丽芳

摘    要: 诗歌《致橡树》体现了女诗人舒婷独立自主又互相依存的女性爱情观。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体验、欣赏、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品的语言美、韵律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关键词: 《致橡树》    教学设计    品读鉴赏    独立爱情观

《圣经》上说,亚当被上帝创造出来后,一个人在伊甸园中非常孤独,上帝就取出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出了人类女性之母夏娃,这就产生了人类的爱情。这个故事到底是谁编造出来的呢?是男人还是女人?我认为是男人,因为在这个故事里女人被臆想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一根肋骨,这不正是男性强权意识的表现吗?男权社会中,男人的标准就是女人存在的依据,女人必须贬抑自己映照男性,于是千古文学中便多了诸多柔弱的意象成为女人的象征,如柳枝、梅花等[1]。舒婷的《致橡树》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鲜明、独立、独特的女性形象——木棉。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女性爱情世界。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选自清华大学出版社高雅杰老师主编的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新编大学语文》友爱真情篇。本篇目选取了14篇古今关于友情、爱情的文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不同问题的特点,树立正确的友情、爱情观。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诗歌采用象征手法体现了现代女性的爱情观:既平等独立又互相依护。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大一新生。会计专业最大特点就是女生较多,大概占90%。这些学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但大多数知识面狭窄,文学鉴赏能力不高,因此教学中将使用情景设置法、激情诵读法,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他们正值青春萌动年龄,憧憬爱情,但对爱情的理解甚为肤浅,需要及时正确地引导。教学中应立足学习主体,突出文本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学生今后人生打上精神底色。

三、教学目标

(一)三个目标呈金字塔状不断推进。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朦胧诗、舒婷诗歌的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等意象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和品味,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学习过程中探究诗歌的意象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人平等独立又互相依护、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各种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提倡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象征的爱情观——自主独立、平等依存、亲密相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

3.课时:2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设计

(一)教法设计。

1.情景设置法:创设爱情诗歌学习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2.激情诵读法:让学生通过激情诵读,感悟诗情,探究本诗主旨。

3.提问探究法:提出问题,爱情是什么?女性在爱情中的地位应该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网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预习音视频,课后布置作业,在线批改,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向教师倾诉,教师及时回复。

(二)学法设计。

1.设疑探究法: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诗。

2.品读感知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欣赏品读,让学生感知诗歌魅力特色。

3.互动共鸣法: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师生互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和问卷调查,让学生在学习和品读中与诗歌产生共鸣,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深情开场,导入新课。

开场导语:爱情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两颗心的吸引,或两颗心的撞击。

提出问题:爱情到底是什么?女性在爱情中的地位应该是什么样的?走近作者,介绍作者、朦胧诗和创作背景。把学生带入诗歌创作情境中。

简单介绍木棉和橡树两种树,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二)欣赏诗歌,品味感知。

听赏诗歌,初步感受诗境,体味诗境,让师生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三)分析意象,探究赏析。

1.提出问题:诗名中的“致”是什么意思?是谁致橡树?其实质内涵是什么?待学生思考回答之后说出正确答案。

2.赏析意象,理解诗意: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1)除了橡树和木棉,诗中还出现了哪些意象?

(2)对这些意象,诗人持什么态度呢?

(3)诗人为什么对这些意象持否定的态度呢?

分析问题,得出答案,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否定的意象。请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1)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2)分析木棉和橡树形象及象征意义?

(3)木棉和橡树应当怎样面对生活?

(4)诗人向往的是一种怎样的爱情?

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明白诗人的爱情观。

3.诗意总结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向往的理想爱情模式。

4.归纳全诗的艺术特色。

(四)拓展阅读,横向体会。

利用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播放电影《简·爱》片段,补充《简·爱》对白。《简·爱》通过描写简·爱与罗切斯特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地位低下但是独立坚强勇敢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无独有偶,在《致橡树》中作者把“木棉树”幻化为一个温柔的女性向爱人“橡树”表达自己纯洁高尚热烈的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木棉”的自立坚强。除了主旨,在人物形象上,两篇文章默契十足。

从“横向延伸”这个方面拓展话题,目的是通过把话题延伸到课外,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思维[2]。

(五)师生互动,讨论正确爱情观。

1.提问在座的同学们是否赞同舒婷对爱情的态度?

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想爱情是什么样的呢?

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代入本诗,多元化理解课文,从“纵向深入”这个方面拓展话题,目的是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产生更深刻且多元的感悟[3]。

(六)作业完成。

让学生登录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完成作业,反馈学习情况。教师在线批改作业,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

(七)学习总结。

爱,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女人对爱情的追求绝不亚于男人对事业的执著。自古以来,爱成为多少女人终生的困惑,她们在爱情中寻觅自我,最后又在爱情中失去自我。

舒婷在《致橡树》中解释了她的爱情观——爱不但是心灵相通,更是人格的相互吸引,两个相爱的人只有相互平等独立才能相互交流、并进。舒婷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表现了现代女性的自觉、自省、自强,反映了知识女性爱情观、价值观的觉醒,显示了女性自尊、自信、自强的个性。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欣赏、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节课在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质疑、探究、争鸣中创设了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真正实践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

《致橡树》是一个比较经典的诗歌文本,将意象、情思、哲理融为一体,非常适合朗读[4]。但无论以何种方式朗读,都必须建立在必要的分析理解基础上。所以本课在必要的知识交代基础上注重指导学生品读,以期贯彻本教材的基本理念,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凯果,熊宝莲.女性诗歌的崛起——论舒婷诗歌的艺术世界[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2][3]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人民教育,2004,(8).

[4]陈寿江.为了例证或呈现知识的诗歌教学设计——以《致橡树》为例[J].《语文学习》,2011,(1).

猜你喜欢
致橡树教学设计
舒婷《致橡树》(节选)
致橡树
《致橡树》与埃及现代诗歌《古代骑士之梦》比较欣赏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论《致橡树》中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