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
摘 要:从教育隐喻的角度讲,“金牌导航”与“活动单导学”有着理念上的重叠之处,但前者较后者而言更为细致,可以更为精确地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利用“金牌”(前置学习中的优秀学习者,本文中的导航员)发挥“导航”作用,可以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高效进行。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金牌导航;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B-0077-01
当将“金牌”及“导航”的组合体“金牌导航”当成教育隐喻时,教师获得的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认识,即学生的学习可以在某个对象的引导之下更高效地进行,金牌是谓努力方向与目标,导航旨在约束学习轨迹;当以“活动单导学”作为教学的载体时,会发现这一模式但又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单”的“引导”之下更高效地学习。显然,金牌导航与活动单导学之间有了某种重叠,这种重叠的价值如何被更好地发掘,其作用又如何更好地被发挥,尤其是前者如何为后者助力,成为笔者近期研究的一个主题。
一、“活动单导学”背景下的“金牌导航”释义
“活动单导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具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而以“活动单”作为教学载体,其实际上是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的,即将教学内容制成具有导学作用的活动单,以在具体教学实施当中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小学生的学习作为一种鲜活生命的主动建构活动,必须重视学生的主观性、主动性。在这样的理解下,笔者引入金牌导航的思路,尝试在“活动单导学”的过程中借助于小组合作方式,并在合作的过程中遴选出三至四个优秀的小组,以这些小组的成员作为前置学习的对象,最终成为新知教学过程中的“首席”,于是他们就可以以“金牌”的身份对其他学生的学习产生“导航”作用,这样就使“活动单导学”中的“导”变成学生灵动参与的导,成为学习主动性更强的导。这样,金牌导航就可以有效地助力活动单导学。
经过不断的摸索,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这一教学思路具体细化为这样的几个教学步骤:第一步,建立课堂评价机制,并由此产生数个优秀合作小组;第二步,将学习内容分解到各优秀合作小组;第三步,各优秀合作小组研究学习内容,讨论活动程序的导学方案,选定导航员;第四步,教师对方案提出修改建议;第五步,优秀合作小组按照活动单对全班的学习活动导航,教师适时点拨提升,评点导学及活动的效果;第六步,教师组织检测反馈,评点导航效果及班级学习活动效果。
六步当中,“导航员”的角色得有担当,他是真正的“金牌”,导航的作用主要依靠他发挥。通过这样的六步曲,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不仅有学习内容上的载体,也有非智力因素角度的学习驱动力,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就同时具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力量,从而可以实现高效教学。
二、“金牌导航”助力“活动单导学”的教学实践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用直观示意图表征问题)一课的教学中,金牌导航助力了活动单导学,简述如下: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画图表征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堂引入之时就初步告知学生。同时,相关学习内容与学习策略先与导航小组进行交流,确保前置学习能够支撑后面新课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让金牌导航小组为其他学生的学习导航。
在活动一中,引导学生感知画图策略,探索解题思路。给出的问题是这样的: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学习提示中,有小组的导航员给出了这样的提醒:读一读:找出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画一画: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尝试画出示意图;想一想:对照所画的示意图,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求什么?做一做:列出算式,解决实际问题;说一说:组内展示,集体交流。
三、“以点带面”促进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反思
金牌导航不能理解为一个简单的概念,也不能只理解为一种噱头,而是要精心选择好导航员,选好了导航员,“金牌”也就诞生了,而导航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一个“导”字,笔者以为,课堂应该是师生知识生成、智慧碰撞、情感互动的一段生命历程,是教师、学生、环境共存共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选择一个“金牌小组”发挥导航作用,无疑是创新践行“活动单导学”模式,使“活动单导学”模式更加丰盛。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笔者以为“金牌导航”顺应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从而让课堂呈现出自然的学习状态。而这恰恰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追求的一种境界。从这个角度讲,“金牌”是一个点,而“活动单导学”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则是一个面,当“导”能够高效进行时,以点带面就发生了,这是自主学习的应然追求。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见,当教学中从主题单元的角度分解前课学习的任务时,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求知欲和表现欲。而在“金牌导航”的课堂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生态化,体现了开放的学生观,从而反哺于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常态推进。
总之,“金牌导航”既延伸了学习活动的时间,又拓宽了学习活动的空间,可以成为“活动单导学”的强大推力。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活动单导学”的核心意义及重要特点[J].江苏教育研究,2009,(30).
[2]郝明智.“活动单导学”本质辨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0,(16).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