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双德
摘 要: 本文从提高课堂实效入手,寻找了三种最佳教学策略,“元芳,你怎么看”、让子弹飞一会儿、我的课堂我做主,看似诙谐的语言,蕴含了教学的真谛,让学生思考起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起来,这都是解决课堂低效问题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课堂;策略;实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B-0010-01
教师的职业生命在课堂,构建实效课堂,是摆在每一位一线教师面前的任务,每天,面对一双双期待的眼睛,面对一节只有40分钟的课堂,我们努力奋进,反复探索研磨教育教学方法,生怕耽误了学生,更怕辜负了家长的殷切期望。直到有一天,打开电脑的笔者看到“元芳,你怎么看”,深受启发,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以此为基点,展开了实效课堂探索之旅。
一、元芳,你怎么看——赋权与信任,赢得课堂实效
课堂中,笔者总是喜欢问问学生们的意见和看法,通过不断深入的层层启发让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处于不断的考问之中,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取得满意效果。原因在于:
1.“元芳,你怎么看”教学策略,还给了学生话语权和思考权。克服了以往老师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病,课堂,是谁的?不是老师的,而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我们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拿现成的知识给学生灌,还不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还嫌学生“记不住,听不下”。常言说: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做过的。教师要时刻记住: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发展,这是实效课堂的基本要求,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比如养鸡,圈养的总没有散养的好,积极主动“自己找虫子吃”“吃吃自助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元芳,你怎么看”教学策略,给了学生以尊重与信任。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实现。课堂上的尊重,就是听听学生的观点。一个好教师不光表现在会讲上,更多的时候表现在会聆听上,这是一种教学智慧的体现。
3.“元芳,你怎么看”教学策略,体现了一种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带着问题思考”,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气氛中,你一言,我一语,最能激发想象,使自己的认识更上一层楼。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二、让子弹飞一会儿——理解与期待,催化课堂实效
教学是慢艺术,需要的是耐心与等待。那种像做工程一样抢进度、赶时间,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大梯度的课堂,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实际上,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教学的成功从等待开始。张文质先生在《教学是慢的艺术》中说:“教学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学会从容与等待,在教学知识时,就会多一点耐心,少一些生气。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面对学生屡屡犯错,更需要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学生着想,方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才是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让我们的问题像子弹一样多飞一会儿,才可提高命中率,静待花开,正是这种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课堂上慢慢地领着他们欣赏和享受,耐心等待学生们的领悟和理解,这才是幸福和爱!这也才是实效课堂!正因为抛出问题后,“元芳,你怎么看”,再让“子弹飞一会儿”,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自主,才会使笔者的课堂精彩纷呈,流光溢彩。
三、我的课堂我做主——放手与唤醒,给力课堂实效
纵观近几年实效课堂搞得好的杜郎口中学、即墨中学、洋思中学,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与教师主导作用是不矛盾的。我的课堂我做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式学生说了算。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多采用自学,互学,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就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从学情出发,根据学情进行合理有效地教学设计,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是基于学生实际的“有的放矢”,是真正意义的“因材施教”。
3.“以学论教”。一堂课,好不好,效果咋样,就看学生。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凸显了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
总之,教师的义务就是给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和谐的课堂中“动”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智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身,完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课堂变成发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参考文献:
[1]黎坚.施教之法,贵在启导 [J]. 中学物理,2011,(1).
[2]杨宝山.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