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宇 谢建社
摘 要: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正处于起步阶段,弘扬后发优势,在借鉴国外社会工作中发展经验的同时,立足本土,继承传统,结合中国社会工作的实务,将孝道价值观科学地运用到社会工作实践之中,具有重要意义。孝道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伦理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和相似的基本内容,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弘扬孝道价值观,能够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弥补老年人的情感缺失;以孝道价值观介入青少年社会工作,能够培育青少年的家庭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青少年赡养父母义务的意识,提升青少年实现中国梦的能力。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以孝道价值观为出发点,能够形成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特色,建构一个由价值、理论和实务组成的社会工作体系。
关键词: 孝道价值观; 社会工作; 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5-0066-07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建构社会工作制度、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必由之路,[1]也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方向。[2]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3]也就是要求在开展社会工作的同时,通过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道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传统的孝道文化与现代西方外来文化、农民工与市民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和全球化都在改变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于是,多种文化价值相互碰撞,多元生活方式相互冲突,多种社会结构重组,使得传统孝道文化价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
传统孝道文化价值观受到的挑战是指,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孝道文化的弘扬正经历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主流与非主流、精英与大众的多元文化价值的不协调、不和谐状态。究其根本原因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不同文化主体的利益冲突。
如何才能让传统的孝道文化价值观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我们认为,只有从经过五千年历史检验并被人们广泛运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丰厚土壤”中去开垦,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4]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必须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光大传统,也只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肥沃土壤”,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广大居民最急切的问题,从而满足人们最期盼的需要,才能真正发展中国本土化的专业社会工作。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今年重点工作时强调,“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专业的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要求我们弘扬传统,超载传统,进而实现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5]社会治理,需要借助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尊重接纳、民主平等、诚信奉献、追求公正的价值理念,推动建构平等互助、尊老爱幼、扶贫济困、良性互动的和谐人际关系,培育专业自信、服务自觉的社会工作人才,引领社会孝道向善。因此,孝道价值观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客观要求。
二、孝道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春节团拜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正家风,首在行孝道,[6]强调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发挥尊老爱幼在家风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服务型应用学科,必然有其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具有强烈的价值倾向和伦理道德内容,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确立了社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于是,我们从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高度,在社会工作中运用孝道价值观,去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一)共同的价值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百善孝为先。也就是说,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孝道,就是以尊重、孝顺的原则处理与自己最为密切、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的方式。拓展到整个社会,孝道就是处理与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原则。我国传统孝道思想突出表现在安老、养老、敬老方面。于是,人们用“孝道”来调节家庭关系,使敬老、尊老、养老的伦理观念扎根于家庭,深入人心。可见,孝道乃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依从、感恩的心理情怀或行为。孝道风行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国社会,成为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今天,我们还面临着改革全面深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诸多繁重的任务,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挑战,完成这些任务和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中国正在兴起的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表明,本土化社会工作和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理论与实践以及政府和社会工作专业组织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推动过程中,已经成为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在中国的社会基础。同时,中西方社会工作“平等和尊重”思想的一致性、中西方在社会工作思想来源的相似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特性,形成了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在中国深入开展的文化条件。
今天再次提出孝道价值理念,进一步认识到,孝道价值观是以和谐、仁爱、民本、自强不息、重家庭、讲孝顺为本;而社工伦理则强调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即社会工作者对每个人都给予关心和尊重。这要求社工用一种价值中立的眼光看待服务对象的需求,挖掘服务对象自我解决问题的潜能,同时尊重服务对象。这与中国传统孝道中的“尊重、友善”基本相似。社会工作者以服务对象为本,运用“同理心”,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提升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类似于中国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推己及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使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统一、相传承。众所周知,社工价值伦理的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仁爱”具有相通的地方。社会工作助人是为了使社会资源更加有效、公平地得到利用,进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这也和中国文化中的“孝道”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社会尊重,社会的良性运行。所以不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看,社会工作早就在中国有了深厚的价值基础。
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2013年在广州考察时再次强调社会工作“四善”理念。即社会工作者要有向善之心,从善之意,行善之举,至善之境。[7]社会工作者从最初的具有向善之心开始,发展从善意识,助人自助做善事,从善如流,并进一步根据本土社会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行善,多多行善,经过持续积善,最后进入至善之境。这种“四善”就是来源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之精华,正是孝道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多年来,郑杭生教授一直倡导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研究一定要遵循“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创新话语,创造特色”的学术道路,这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相似的基本内容
价值观是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社会工作价值观涉及人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和方向,而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则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动力之所在。
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传统文化的孝道价值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它对整个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和指导意义;孝道价值指引着社会工作的社会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的方向。因此,孝道价值成为社会工作伦理的重要基础。
1.热情尊重服务对象,具有高度的专业责任感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提倡人道主义精神,本土社会工作用孝道中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去接纳服务对象,以尊重人权(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和尊重人的价值为前提,分析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具有向善之心,以行善之举,发挥专业社会工作技能,从而达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极力彰显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诚信和尊严。
2.平等接纳服务对象,具有伸张社会正义之理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就有正义、公正、公平、平等的涵义,社会工作本土化要求社会工作者把服务对象看成与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利、公平享有服务机会、平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工作价值最重要的核心内容,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关键就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过程,最终目标是要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这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所倡导的平等肯定个体的生存权利,尊重他们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很多共同的内涵。第一,坚持以集体为取向的人的价值与尊严。社会工作以社区和社区成员为服务对象,强调社区和个人的共同发展,使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和谐一致。第二,坚持以制度为取向的社会正义。社会工作将个人的社会境况视为非个人自身所能控制,个人、家庭以及社区所面对的问题,是不平等的社会体制影响的,或是社会变迁的不良后果。因此,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不是慈善的恩赐,而是一种再分配的补偿或权利。第三,坚持以民主为取向的社会参与。社会工作认为社区内的成员最了解自身的需求与困难,也最有权利参与改变自身处境,因而社会工作要实现广泛的参与,鼓励社区自决,在有效解决社区问题的同时,推动社区民主进程。第四,坚持以互动为取向的助人服务。社会工作重视社区成员、团体、组织间的互动,致力于改善社区内的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第五,坚持以增能为取向的工作策略。在实施社区发展计划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必须分析服务对象的内外环境,调动各种资源,采取积极参与行为,使得服务对象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并使自身得到充分地发展。
3.关爱服务对象,具有助人自助的专业宗旨
助人的价值是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的宗旨。虽然社会工作是“助人专业”,但是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原则,更注重服务对象“自决”;虽然社会工作强调扮演“倡导者”角色,但是服务对象对自己面临的问题比其他人更有体验,也更有权力对自己的处境做出改变。因此,社会工作者认为,每个服务对象都有自己的潜能,因此,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服务的过程中表现为关爱服务对象,尊重“案主自决”的选择权利。“案主自决”向来被看成是社会工作伦理的专业价值观,服务对象在接受专业社工帮助的同时也拥有自由的选择或自己决定,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尊重服务对象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不要代替更不能强迫服务对象作出决定。
三、孝道价值观贯穿本土社会工作全过程
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孝道”文化一脉相承,对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着积极意义。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之中,主要内容包括平等、公正、敬业、诚信与个人的尊严、人际关系和个人能力等方面,其他的社会工作伦理原则、伦理标准、伦理责任都是从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中延伸出来的。如何吸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将孝道价值观融入社会工作之中?这将成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根本。
(一)孝道价值观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嵌入
传统孝道的核心价值依然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这正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需求所在。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弘扬敬老爱老精神,进一步营造敬老爱老的良好社区氛围,正在成为社会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目标。然而,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孝道”基因不断流失,表现在子女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日益严峻的老年人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工作者在老年人服务过程中运用“孝道”价值观,协助政府走出养老困境。
1.以老年社区工作服务为平台,弘扬“孝道”价值观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把家庭成员、上下代之间紧密地黏合在一起,家庭实现了和谐,社会和谐就有了保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孝道是重要途径。传统的孝道价值观即父慈子孝,包括感恩父母,崇敬父母,赡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于人,孝国孝家,缅怀先祖,等等。从个体到家庭,再到社会整体;从个人修身,到家庭和睦,再到国家和谐安康的良好氛围。为此,社会工作者在服务社区家庭和老年人过程中应充分尊重老年人的意愿,看到老年人的价值。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会工作的过程当中,以孝道文化为前提,尊重服务对象,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帮助服务对象建立自信,激发服务对象健康生活的热情。社会工作者通过报纸、电视、微信等形式来加强孝道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青年人尊老爱幼,担当家庭责任。
重阳节的设立,弘扬了孝道价值观,蕴含了深厚的孝道文化和广泛的社会传承。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而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丰收的黄金季节,寓意深远。而自1989年起,重阳节又被赋予新的含义,被国家定为敬老节,成为人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尽孝道表孝心、弘扬传统美德的节日,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为了让社区老年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的关爱,社工们开展系列爱老敬老的大型宣传活动,大力营造尊老、爱老、助老的氛围,让爱老敬老精神得以传承。通过敬老爱老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工倡导老人自助与互助精神,即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健康老人服务弱能老人,将孝道价值观正能量在社区中传递,用生命影响生命,推动社区互助与发展,创造一个幸福和谐的社区。
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于关爱、健康、快乐。我国已经进入老年人社会,且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孤寡老人又占老年人口中的较大一部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爱和情感的缺失较重。为了给这些老人提供关爱和情感的支持,让他们的生活获得多一份爱,社区工作中的老年人服务活动,一是要倡导社区敬老孝老的氛围,通过典型案例,宣传社区居民敬老孝老的事迹;二是要形成社会广泛敬老孝老的环境,老人互助,义工相助,邻里帮助等。敬老孝老服务在社区持续开展,才能使服务对象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2.助推“孝道”在“居家养老”中的服务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居家养老在城乡社区悄然兴起,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孝道文化再弘扬,子女分担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大大促进了孝道的回归。由于孝道价值观的影响,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由于老人多数不愿离开自己的故里,居家养老不仅能够在生活上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且便于子女孝敬的需要。这种服务模式能够为老人及老人的家庭找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在物质和情感上对老年人给予支持,使得老人及家庭获得更精心的照顾。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化养老,能够充实家庭养老资源,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从而提高社会化养老程度。为了考虑老人就地在熟悉的社区环境生活,社会工作创新了社区日间托老模式,这种模式正成为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社区日间托老模式解决了老人生活无法自理、儿女上班不能照顾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在日间托老服务中为“家庭养老”困难解决后顾之忧。
3.以融入情感的社会工作方法为老年人弥补情感的缺失
社会工作者把社区具有相同问题的老年人组织起来,开展个案、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针对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和情感问题,通过参与者之间的彼此沟通、相互尊重、相互交流,达到互助自助的健康生活目的。在孝道文化倡导下,在社工的引领下,老年人在社区活动中,带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一个平台上交流、互动,从而提升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提升了互学、互助的热情,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健康生活。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建立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积极接受社会服务。同时,在老年人活动中,参与互动的有老年人,有中年人,还有青少年。社工根据老年人具有怀旧的特点,安排老人讲自己的历史,回忆自己的辉煌成就,这样对青少年教育很深;社工让参与者之间展开交流,谈认识,谈感悟,并让参与的青少年写日记,谈体会,并进行评比,由参与活动的老年人颁奖。这样既鼓舞了参与活动的老人,又激励了参与的青少年,达到尊老爱幼的良好效果。既解决了老年人的需求,又提升了青年人养老的社会责任。
可见,孝道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一种行为模式。在老年社会工作中运用尊重为导向的孝道价值观,使得老年人的社区服务与家庭养老模式易于衔接,效果十分明显。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从孝道开始介入
孝道观念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介入直接推动家庭和谐关系的建立,尊老爱幼是和谐家庭的基本元素。在孝道价值观影响下,家庭亲子代际关系的运行基础稳定,呈现以双向性和相互性孝道为核心的亲密关系,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人们更多地注重家庭的亲子关系,以此维系家庭的亲和力、凝聚力。
1.以孝道价值观培育青少年的家庭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年代,“四二一”结构在大多数家庭中出现,即四位老人,两位父母,众星捧月般呵护着一位小太阳。在这种情境中,孩子被溺爱已经成为常态。于是,青少年的家庭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往往被忽视。
培养青少年的家庭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是要从家庭开始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大,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导孩子以孝道为先,影响孩子以言传身教为重,让孩子从小在家体会爱父母的责任,在学校爱同学、爱老师,再到爱国家、爱社会、爱人类。
青少年社会工作弥补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孝道教育的不足。学校多从家庭外部着手,离开了家庭孝道教育的基础,容易出现脱离社会现实、流于空洞之弊。然而,社会工作者则从青少年身边最亲密的父母、家人、老师、同学入手,由近到远、由家到校、由家到社会、由易到难,引导青少年在家庭建立亲子关系,在学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在社会建立健康的朋友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其中渗透了孝道价值观、成长的人生观、成才的世界观。社会工作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巧服务青少年,比较适应青少年的特点,符合青少年的天性,满足青少年的需求。
2.以孝道价值观树立青少年赡养父母的义务意识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准则,是中国人维系社会稳定、家庭和谐的精神支柱。青少年孝道是指其对父母的亲爱之情、敬爱之心、孝顺赡养之行。人到老年,不只是吃饱穿暖,生活平静,更要求能尽享天伦之乐,迫切需要充满亲情关爱的健康生活。老人最重要的服务需求是情感问题,人往往到了老年才更加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于是,培育青少年孝敬父母的意识特别重要。只有子女尽孝,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关键所在。
孝道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谐的良药。孝敬父母,从娃娃抓起,从小事做起,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帮助青少年养成知情达理、孝顺父母的好习惯,从亲子关系开始,教育青少年关心父母的健康,帮助父母做家务,帮父母分担忧愁,一点一滴着手塑造和培养。他们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为父母付出的快乐,从而增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亲情与温馨,孝道与赡养,家庭之幸福,其乐之融融,幸福、快乐乃发自青少年内心深处。在社工的倡导与协调下,家长与孩子广泛交流、沟通,家长与孩子共同做游戏,共同搞活动:亲子共读一篇文章,如《孝心无价》;亲子共唱一首歌,如《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等;亲子共诵一首诗词,如《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等。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尽情地享受孝道之乐,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亲子关系更为密切。
3.以孝道价值观提升青少年实现中国梦的能力
孝道是一种爱心,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对父母长辈的感恩,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儿女要将孝敬父母作为自己的伦理底线,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老、敬老、爱老、养老。
当下,中国人民正在努力追梦、圆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3]可见,“复兴”不只是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国民精神、文化的复兴、信仰的重塑。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是要植根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根基。肯定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作为“根基”,这是社会工作价值观在本土化中的重大突破。为此,社会工作本土化要求社会工作者传承孝道文化,组织青少年接受孝道文化的熏陶,以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增强青少年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实现中国梦的能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让国民广泛认同祖国传统文化。但归根结底是在于从青少年孝道教育入手。孝道本身易懂易学易做,且特别可亲可近可为。传统孝道文化的重振与复兴,以孝道开始,以青少年为先,已经成为时代的使命。
我国历来都是一个尊老爱幼的国家,孝道伦理价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孝道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是构建幸福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有效路径。孝道文化不仅仅能够使得家庭关系更加和谐,而且也能够使得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孝道文化不仅是解决家庭问题的伦理基础,而且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将孝道价值观融入社会工作不仅能够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能够营造一个尊老爱幼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孝道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也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方式,进而在全国形成一种“育孝心、树孝道、立孝德”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柳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应该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J].中国社会工作,2011(1):12-13.
[2]柳拯.粤湘赣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掠影[M]//规律与模式:从制度视角建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09-117.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EB/OL].(2015-12-30). http://cpc.people.com.cn/n1/2015/1230/c64094-27996756.html.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545.
[5]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EB/OL]. (2016-03-17).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17/content_5054901.htm.
[6]习近平.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2015-02-17).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7/c_1114401712.htm.
[7]孙毅,郑杭生.鼓励广州社区服务多行善[N].新快报,2013-08-31(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