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航
摘 要: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建立现代高等教育竞争机制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选择。本文选取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策略为研究对象,以国际竞争为切入点,通过对日本高等教育在竞争机制中自我变革的分析,研究世界大学改革发展趋势,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竞争;日本高等教育 ;策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39-02
20世纪80年代日本与正处于高等教育快速成长期的美国相比,核心竞争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大学处境艰难。为了抢占高等教育战略高地,日本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力求在生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与美国大学竞争,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日本大学的国际地位。
一、日本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策略的主要内容
(一)搭建国际竞争平台:“产官学”合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迫于国内财政和生源压力,日本对大学与企业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在履行大学职责的同时充分挖掘大学社会服务意识,强化大学和产业界的合作,谋求日本大学生存模式的突破。从内涵上看,日本的“产官学”合作与我国的“产学研”结合基本一致,但日本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加有力。日本高校将发展高等教育带来的社会红利回馈资助企业,这种合作共赢的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得到了高校与企业的一致认同。“产官学”合作为增强日本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强大的社会支持,对搭建高等教育竞争平台以及实现大学自主经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如今日本已发展出了多种大学与产业界联合研究模式,特别是“产官学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 “工业实验室”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工业实验室”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主要科研中心和教育基地。
(二)增强国际竞争力:科技立国
20世纪90年代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都意识到高等教育对于增强经济实力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此时日本社会对国内高等教育极度不满,大学被指责 “在知识的创造中没有提出任何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提高生产力的方法”,教授们被指责为“效率低下并试图掩盖缺点的群体”。日本为早日振兴国内产业,跻身世界教育强国行列,于1995年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被认为是日本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转折点和里程碑,规定了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发展战略,标志着日本进入重视基础研究和强调创造的新阶段。日本于1996年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确立了以科技立国为指导核心的大学培养计划,该计划作为日本国家层面上的使命性教育方针,加速了日本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型,使科技产出和人才培养成为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延续了日本在工业、医疗、电子等方面的优势地位,有效削弱了经济泡沫破裂之后对日本产业界的不利影响。通过科技立国战略,日本逐步拉开了与其他国家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差距,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为日本科技企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三)抢占教育战略高地:21世纪COE计划
日本为了提高大学国际地位,抢占教育战略高地,于2001年提出了“21世纪COE计划”(“CENTER OF EXCELLENCE优异研究中心计划”),该计划通过中立机构的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估大学的科研成果和发展潜力,优化投资效益,集中教育资金重点打造30所世界级大学,培养尖端科技人才,从而带动日本产业界技术革命。“21世纪COE计划”在教育资源分配原则上大幅度倾向国立大学,尤其是以东京大学等为主的研究型国立大学作为重点教育投资对象,同时把科研资金有效地集中在医学、电气、信息等领先世界的学科群上,2004年又增加“革新型学科领域”,延续了日本尖端技术领域的领跑地位。“21世纪COE计划”在学科建设上,打破学科壁垒,促成了多学科联合攻关模式;优化了教育资源,科学整合了各学科的科研力量;推动了成果的共享,增强了科学技术的流动性。目前日本共设立274个“COE”,为日本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多领域的人才供给。
二、推进国际化的具体措施
(一)扩招外国留学生
在教育资金投入削减、生源减少的背景下,拓展留学生市场是各国大学的共同特点。美国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对教育财政支出连年削减,各所大学只能通过提高学费和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维持正常运作。由于外国留学生的学费普遍高于国内和州内学生,高校常通过扩招外国留学生的方式来缓解财政压力。有资料显示,美国高校2009 年国际学生比例占全美大学生的3.5% ,在世界上排第15位,留澳学生总人数则位居首位,已达到21.5%。为有效缓解由于教育资金匮乏带来的国内高校办学压力,日本将目光投向留学生市场,力求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获取较大生源份额以弥补日本国内生源的不足。例如,日本大学宪章将“大量招收国外留学生”计划纳入日本大学建设规划,目前日本大学中外国留学生人数达150617人。留学生人数比例虽每年减少,但是数量可观的留学生人数补充了日本国内生源的不足,缓解了私立大学由于办学经费的减少而出现的运作困难问题。
(二)大学教育国际化
长期以来,美国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作为发展对外关系、维护国家安全和增强全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工具。为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大力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战略,包括向外籍教师开出极具吸引力的薪酬,实行留学生学费减免政策,与国外大学学分和学位互认,教学国际标准化,双语甚至多语教学,开展国际性共同研究,发展以短期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交流学习活动,推进海外日语学习,加强海外联合办学,针对留日外国学生开设有关日本传统礼仪、人文地理、民族文化和日本社会的课程。在国际化方面,1983~1995年外籍教师的数量,私立大学从834人增长到了2704人,国立大学由312人增到了1312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建立了6所国际大学,并与其他大学建立了31个新的学部,55个系和4个研究生院,名称均冠以“国际”。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维加快了日本高等教育抢占国际市场的步伐,也为日本大学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优化大学治理结构
在世界大学广泛推行二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管理机制的背景下,日本国立大学体制僵化问题日益突出,这给日本大学增强国际竞争力造成了不小的阻碍。日本通过大学法人化改革扭转了大学听命于政府的被动局面,各所大学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课程安排,避免了教育制度的经常性修订现象。大学法人化使国立大学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与政府权力互相制约问题,形成了以校长为决策中心的大学管理机制,使日本大学治理走向规范化,为日本大学提高国际竞争力扫清了体制上的障碍。
另一方面,日本大学在迈向大学自主管理的同时,建立了与大学职责相符的,更能广纳民意的多方参与决策机制,尤其是日本国立大学开创性地设立了大学运营协议会,激发了社会向大学建言献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本大学搭建公开化信息平台,彰显日本高等教育民主性,通过建立卓有成效且机动灵活的运营管理模式,为大学提供了更为和谐的内部发展环境。
三、国际竞争策略及实施的启示
当前,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复杂多样,大众化、全球化、信息化、民营化错综交织,由国际形势和社会背景而塑造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必然给高等教育带来财政、就业、质量和效率等方面的危机。从长远角度看,中国教育改革不应是对理想教育的一种暂时性描述,中国高等教育在名称与实质上都应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教育政策的制定也要充分考虑到其前瞻性和有效性,在实施方面要兼顾其可行性和延续性。我国在面对国际大学竞争的压力下,既要立足于国家发展的角度规划高等教育,又要保持本民族的教育特色开展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应当更加务实,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应当与时俱进,各大学唯有不断改革才能持续发展。尤其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的趋势下,中国应借鉴日本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发展策略,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发展全球办学的同时,中国大学在国际教育舞台上更应致力于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以及国家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国外文化对中国国内思想的冲击,扩大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形成平衡亚太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新局面,为中国大学谋得更大的外部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蒋瑛.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9,(12).
[2]金子元久,许嫣嫣.市场化与国立大学——当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3]许艳华.战后日本科技政策的三次转向及对中国的启示[J].山东经济,2011,(6).
[4]杨聚鹏,苏君阳.经济视阈中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及经验借鉴[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
[5]徐丰华.从计划到市场: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转型[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6]马越彻,胡建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回顾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7]天野郁夫,陈武元,黄梅英.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特罗“理论”[J].高等教育研究, 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