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微”,以“微”促教

2016-11-03 10:32金婧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中教学微课信息技术

金婧

摘 要:当前,微课如“集结号”般在各个学科开疆辟土。文章结合教学实际,从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教师、学科内容以及学习环境等基本要素,分析微课在学科应用中的可行性,由此提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

关键词:微课;高中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39-04

近年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一系列伴随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普及而来的“微”生活方式接踵而来。正是在这种对信息需求由“繁”至“简”的“微”变化背景下,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课程表现形式”[1]进入教师的视野,并逐步得到推广。那么,微课能否解决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又如何将其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笔者从本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出发,谈一谈对微课应用的思考。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指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2]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信息技术课程还有一种特点就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内容更新换代太快,在课堂上我们是永远教不完这些知识的,所以我们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获取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与可待续性的发展。但是,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个体能力差异无法避免

江苏省邗江中学的高一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城乡学校,以乡镇学生为主。一方面存在自身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受到各毕业校软硬件、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不同,有的从小接触电脑,对软件操作的领悟力很强;有的平时很少用电脑,打字都是“一指禅”,甚至出现惧怕心理,继而影响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得与内化。随之而来就是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再加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时比较少,这使得教师要兼顾所有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会比较困难。久而久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及效果都不是很好。

2.学生自主探究无法到位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我校信息技术课多采用“任务”驱动。事实上,课堂的组织往往不由自主就走向了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应试目标,抑或软件本身的使用。起初,学生的确学到一些使用技巧,可是,重复使用操作命令虽然巩固了知识,也消磨了热情,学生变成被动机械训练。一旦离开课堂所设置的任务,学生在自主创作时便无从下手,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无法“学以致用”。信息技术课程初衷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息意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变了味,学生一看到学案任务头皮就发麻,毫无积极性。

3.学生知识技能的内化无法迁移

纵观之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相对稳定的“识别与获取、存储与管理、加工与表达、发布与系统等”信息活动主线。但是,在这华丽的外衣之下,依然显现出信息技术软件操作教学散点式、技能化倾向。学生对技术的学习停留在技术表面,在技术“相通性”的理解上搁浅。比如对于Photoshop“图层”的概念,其实在之前已接触过的Word或者Flash、PowerPoint中都渗透“图层”的思想,大部分学生却在学习本质相同的技术时难以做到理解互通。这样,学生无法体会到技术深处抽象的思想内涵,也就无法进行技术迁移,把生活中“变化着的问题”归为“同一”的技术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陷入技术的奴役而难成为技术的主人”。[3]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班级授课情况下,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只能保证大部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目标的基本实现,无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更谈不上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而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资源丰富多样,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微课能否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综合微课的特点,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教师、学科内容以及学习环境等基本要素,笔者分析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可行性。

1.从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方面,人的注意力在学习最开始的十分钟是最集中的,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高中生的年龄基本在15周岁到18周岁之间,其注意力比较稳定而持久。这正好与微课时间简短的特点吻合,有助于保证微课效果的发挥。另一方面,高中生注意力已接近成年人水平,有意注意意识较强,并能长时间稳定地集中在毫无直接兴趣但有间接兴趣的学习任务上,所以通过微课学习时,学生能一定程度做好自我控制、自我监督,不容易被外界其它事物分散注意力,进而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2.从教师能力分析

微课从设计制作到应用实施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对教师提出新的较高的要求。而我校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较为年轻,对于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都表现比较敏感,愿意并不断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相对其他学科的教师略有优势,在微课的设计制作方面,教师能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学习理论和多媒体技术自主设计开发微课,几乎没有技术方面的障碍。

3.从学科内容分析

依据学业水平测试的考核组成,信息技术课程大致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而在实际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任务复杂度不同,有的是单一的聚焦点,如搜索技巧、网络拓扑结构,其本身主题明确专一,适合微课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有的是复杂程度相对较高的组合,如文字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可以分离处理成适合用微课呈现的子知识点。不管是哪一类,微课短小而针对性强,能够实现分步、分点讲解,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性地学习微课内容,从而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调节教学中讲解与探究的失衡。

4.从教学环境分析

在现阶段, 微课虽然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观看和学习, 但毕竟其主流的播放媒体还是电脑。而信息技术课在网络教室里开展,同时我校还构建了自主学习的Moodle平台,这些都为微课的传递与使用提供了支持,学生可以通过校内网轻松访问。这种较为自由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乐于与同伴交流或者自己尝试探索问题及解决方案的倾向,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其可行性和适用性。然而,微课并非“万金油”,要想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用好微课,最大程度发挥效益,缓解甚至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还是需要“因地制宜”。

1.因课而微

根据教学涉及的内容属性,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四种课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4]其中,技能课所占比例较高,理论课比例很小,作品制作课中也会涉及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实验课则最为“年轻”,开设极少。而微课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也有多种类型,常用的有讲授型、操作型、答疑型、主题型。讲授型是对知识点的“讲解”,答疑型则偏重问题的分析“解惑”,操作型主要是对技能或实验的操作演示,而活动型着眼于项目、任务的调研、设计、探讨等过程。“不同的知识点需要不同类型的微课”[5],因此,我们应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进行开发使用。

以我校使用的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为例, 结合信息技术课中较为常用的四种类型的微课,可以看到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章节中的支持作用,如表1所示。

根据教学实践,操作任务比较明确的教学内容,如“文本和表格数据加工”、“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等,操作型的微课可以作为动态的教学辅助,再现教师的操作细节,既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可以有更多时间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造思维的培养。

2.因人而微

正如前文所述,“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 老师有责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同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获得各自的发展。”[6]鉴于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所有学生都必须从基础内容出发,部分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继续难度的推进,少数学生进行拓展发展的提升。每一个层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指导,教师往往疲于指导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所以微课可以作为教师的数字化“分身”,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探究。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成就感。

例如在处理“图像的加工”章节时,便于结构化组织微课和学生按需查阅,笔者以网页形式呈现内容。按照不同的操作难度设置了三档任务,并由此制作三档不同的微课。

如图1所示,第1级别的微课,以再现教师演示例子为主,即演示对象整体颜色的替换以及对象添加,强调的是选择工具、移动工具的使用;第2级别的微课是在第1级别的基础上,对对象的部分修改替换,涉及到图层与通道,如图2所示;而第3级别的微课重点是根据“资源链接”教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对象人物的丰富,如图3所示。三个级别不同的微课,指导着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在保证起点低的学生达到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让有能力的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自我设计学习,有效解决了分层学习的问题。

3.因时而微

微课的理念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翻转——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内。但中外的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迫于升学压力,学生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在语数外等科目上,课前或课后很难也很少有时间来学习信息技术,即使是为迎接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也多是集中突击。换言之,无论微课设计得多么完美,如果学习者没有时间或精力来学习,那么这样的微课便显得毫无意义。所以,微课在课堂上使用的可能性与频率远远超过课后。

首先,微课以课堂学习为主。章节中有许多知识凭高中生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学,或者只需要教师稍微点拨就可以明白。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部分录制成配有醒目提示语的指导性微课,由学生在课堂上点击观看。对于教学的重难点,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在了解网络拓扑结构的优缺点时,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结合PPT动画,实现抽象内容具体化,静态呈现动态化,枯燥结论生动化,进而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完成知识的建构。其次,课后学习为辅。基于微课的可重复性特点,当某个知识点不理解或产生遗忘,或者做作业遇到困难时,可以在校内或校外访问我们Moodle平台的微课资源再次学习。

针对高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专题训练很重要。以我校的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为例,这部分理论内容难懂、抽象,部分内容平时用不到,学生遗忘现象严重。以“IP地址”为例,其涉及到IP地址的概念、格式、分类,子网掩码、网关的作用,IP地址的设置等等,还有“非重点”的基础知识:二进制数,而二进制数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IP地址的格式和分类。据此,我们可以把这个专题的相关知识节点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呈现,将其中的重点、难点、典型题做成微课,推广至整个模块中所涉及可以利用微课的地方按章节、知识点等分类整理。这样,微课结构性强,有系统性,适合章节复习、专题复习。学生在复习使用的时候,知识脉络流程,逻辑思路清晰,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微课,作为“微时代”语境下的新探索,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注入新的血液,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课堂。诚如上文所分析,微课可以弥补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中的缺陷。但课堂不能被微课代替,微课应用也不能生搬硬套。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基础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很多人文性、综合性的内容需要在课堂上生成和升华。所以,我们应该回归信息技术学科本位,结合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学科特点,精心打磨出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微课,真正彰显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江苏省教研室.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Z].2010.

[3]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10).

[4]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课程四种课型的界定[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 .

[5]韩庆年,柏宏权.超越还原主义:在线教育背景下微课的概念、类型和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6]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高中教学微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分组分层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教好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