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从句习得与磨蚀顺序的对比研究

2016-11-03 05:55倪传斌
当代外语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主句先行宾语

倪传斌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



关系从句习得与磨蚀顺序的对比研究

倪传斌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

本文采用“关系从句磨蚀量表”,在175名中国大学毕业生中开展了关系从句磨蚀顺序的调查,并基于文献梳理构建的习得顺序对比,探讨了关系从句的磨蚀规律。所得基本结论如下:(1)不同母语的一语和二语习得者,其关系从句的习得顺序均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表现为:先行词宾语-关系词主语类关系从句最早习得,其次是先行词宾语-关系词宾语类和先行词主语-关系词主语类关系从句,最晚习得的是先行词主语-关系词宾语类。(2)英语作为二语的关系从句磨蚀,符合雅柯布逊回归假设的理论预期,即早习得的,晚磨蚀。

关系从句,磨蚀顺序,英语作为二语

1.介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系从句因语种分布广、句法结构特征明确而备受语言习得与磨蚀研究者的青睐。在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Kuno(1974)、Sheldon(1974)、Keenan 和 Comrie(1977)、de Villiers 等(1979)、Mac Whinney 和 Pleh (1988)、Hamilton(1994)和Gibson 等(2005)针对关系从句的习得机制,分别提出了感知难度假设(PDH:Perceptual Difficulty Hypothesis)、并列功能假设(PFH:Parallel Function Hypothesis)、名词短语可及性递进阶假设(NPAH: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最短距离假设(MDH:The Minimal Distance Hypothesis)、视角转换假设(PSH:The Perspective Shift Hypothesis)、SO层级假设(SOHH:SO Hierarchy Hypothesis)和信息流假设(IFH:Information Flow Hypothesis)等解释性理论假设,并从理论上推导出关系从句的习得顺序。针对这些推导的习得顺序,国内外的学者(Abdolmanafi & Rahmani 2012;Bates 1999;Betancort et al.2009;Cook 1973;Enjavinezhad & Paramasivam 2014;Ioup & Kruse 1977;Jaesuk 2011;Kidd & Bavin 2002;Marefat & Rahmany 2009;Phoocharoensil 2010;Romaine 1984;Schumann 1980;Smith 1974;Takashima 2000;Tavakolian 1981;蔡金亭、吴一安2006;戴运财等 2008;高庆强 2014;蒋平、蔡慧2009;蒋秀玲、彭金定 2007;李金满 2008;汤春晓、许家金 2011;王改燕 2006;肖云南、吕杰2005)采用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验证。

而在语言磨蚀的研究领域,专门针对关系从句磨蚀的研究极少,只有Seliger(1989)和Tomiyama(1999)分别证实了母语和二语关系从句的磨蚀,但目前尚未收集到针对关系从句磨蚀顺序的研究文献。综观当前关系从句习得与磨蚀的研究,其主要不足表现为:(1)对于关系从句的习得顺序,不同的理论假设和实证验证结果,因分类和研究方法手段的不同,所得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2)没有基于关系从句习得与磨蚀顺序的对比,从习得的视角探讨磨蚀的规律。由此,能否针对不同母语的一语和二语习得者,通过关系从句分类研究成果的梳理,构建一个综合性强、适用面广和接受度高的关系从句习得顺序?能否基于构建的关系从句习得顺序,对比分析其磨蚀的规律?

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文拟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探讨关系从句的磨蚀顺序,并基于文献梳理构建的习得顺序对比,探讨关系从句的磨蚀规律,借此拓展关系从句理论的应用,推动关系从句习得与磨蚀研究的发展。

2.研究方法

2.1量表

采用Hamilton(1994)的句子连接法。先提供需要连接的子句A和B,然后让受试依托关系词(如who、which、that等)将子句A与B合并为一个包含关系从句的句子。合并的句子根据先行词在主句中和关系词在从句中担任的句法成分以及以往文献的习得顺序研究成果,划分出四个类别与三个阶段。阶段一(先行词宾语-关系词主语类;Object-Subject)OS类,如:They saw the boy who entered the room;阶段二(先行词宾语-关系词宾语类/先行词主语-关系词主语类)OO/SS类,如:A man bought the watch that the woman wanted/The man who needed a job helped the woman。阶段三(先行词主语-关系词宾语类)SO类,如:The dog that the woman owns bit the cat。30对测试子句的选材分别来自Hamilton(1994)(23对)和Ito(1999)(7对)的研究文献。其中,OS和SO类各10对,OO和SS类,各5对。将编制好的30对测试子句随机排列后,附上个人背景资料的调查问题,构成“关系从句磨蚀量表”(测试信度:Cronbach’s alpha=0.74)。

2.2受试

为国内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均完成了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毕业后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英语培训。采用便利抽样法(convenience sampling),发放量表250份,回收213份,175份有效,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5.2%和82.2%。175名受试中,停用英语的平均时间为5.45年(停用4年以内的75人,占42.9%;停用5~8年的76人,占43.4%;停用8年以上的24人,占13.7%);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格线的142人(81.1%),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及格线的55人(31.4%);平均年龄为28.8岁。男性82人,女性93人。

2.3计分

对回收的量表,先根据关系从句合并中常见的错误类型(Gass 1982),如:复述代词保留(resumptive pronoun retention)、未邻接(nonadjacency)、关系词错误(incorrect relative pronoun)和关系从句标记省略不当(inappropriate omission of relative clause marker)等,制定出5分制的评分标准初稿,再请两位高中英语教师先对30份回收的量表进行预评。经过协商后,针对本研究的受试,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评分标准。对于两位教师间的评分相差超过2分的,需要经过两者协商后才能确定一个综合分。如两位老师间的评分相差没有超过2分,采用两者的平均分作为综合分。将所得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 15.0进行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分析。

3.结果

3.1磨蚀基线

在确定175名受试关系从句的磨蚀程度时,为了推测其磨蚀前的掌握情况,特采用本文所用量表,对某高校的40名学生进行测试,并将所得结果类推为175名受试磨蚀前关系从句掌握程度的基线。40名学生属于非英语专业;男生18名,女生22名,平均年龄20.4岁。参加测试时,刚完成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已全部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格线。所测得的实际得分与标准化得分(采用表1 [注1]中的转换方法),如表1所示。

表1相对磨蚀程度的描述性统计[1]

[注1]:标准化得分或保留量的计算方法:以“阶段一”为例,先计算其实际得分的百分制均值=(“阶段一”的实际得分/应该获得的值)×100=(47.31/50)×100=94.62,再基于各受试“阶段一”的Z分数,按公式(Z分数×10+“阶段一”的实际得分均值)分别转换为各自的标准化得分或保留量。

为了了解40名学生对三个阶段关系从句掌握程度的差异,本文采用重复测量单向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球形检验(Mauchly’s test of sphericity)结果显示,莫奇里球值为0.990,卡方值为0.396,p=0.820,这表明40名受试对三个阶段关系从句的掌握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掌握程度的差异性检验,可主要参考组内因素的一元方差检验结果。组内因素一元方差检验结果显示 p=0.720,大于0.05。这表明,40名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结束时,三个阶段的关系从句掌握程度,在整体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3.2磨蚀顺序

如表1所示,先采用40名学生关系从句基线测试相同的统计方法,分别计算175名受试的实际保留量和标准化保留量,再用表1中9个关系从句的磨蚀前标准化得分均值,减去175名受试对应的标准化保留量,即可获得每位受试的相对磨蚀程度。

从相对磨蚀程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三个阶段的关系从句磨蚀顺序应为(在“<”左侧的阶段,其磨蚀顺序位于右侧条目之后):阶段一(OS类:7.04)<阶段二(OO/SS类:22.62)<阶段三(SO类:37.08)。

为了进一步分析三个阶段间的相对磨蚀程度差异,本文还将相对磨蚀程度进行重复测量分析,所得结果如表2和3所示。从表2的球形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莫奇里球形值为0.751,卡方值为49.56,p<0.001,表明三个阶段的关系从句相对磨蚀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差异性检验,应该主要参考组内因素的多元方差检验结果。如表3的组内因素多元方差检验结果所示,皮莱轨迹值(Pillai’s Trace)、维尔克斯兰德值(Wilks’ Lambda)、豪特林轨迹值(Hotelling’s Trace)和罗依最大根统计值(Roy’s Largest Root)等四项检验方法提供的p值,均小于0.001。这表明,三个阶段的关系从句相对磨蚀程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为了探明三个阶段关系从句相对磨蚀程度之间的具体差异,本文还进行了多重比较。其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阶段一(OS类)与阶段二(OO/SS类)之间的均值差为-15.58;阶段一(OS类)与阶段三(SO类)之间的均值差为-30.04;阶段二(OO/SS类)与阶段三(SO类)之间的均值差为-14.46。其均值差检验的ps<0.001,表明三个阶段的关系从句,其磨蚀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表2 莫奇里球形检验结果

表3 组内因素的多元方差检验结果

表4 相对磨蚀程度差异的多重比较[2]

注释[2]:采用系统默认的LSD法。

从相对磨蚀程度的推断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其结果可进一步证实描述性统计的结果:三个阶段的关系从句磨蚀顺序应为:阶段一(OS类)<阶段二(OO/SS类)<阶段三(SO类),即:OS

4.讨论

4.1习得顺序

4.1.1分类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语言都拥有关系从句,但不同的语言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仅以母语和二语关系从句习得研究中均开展得较为丰富的英语为例,以先行词在主句中和关系词在从句中充当的句法功能(主语或宾语)为主要特征,基于目前已有关系从句习得的研究文献,将关系从句分别划分为2、4、6和12个类别,所梳理的主要类别信息,如表5所示(也见肖云南、吕杰 2005)。

表5关系从句的主要类别信息

从表5可以看出,根据先行词在主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可划分出两类:先行词主语类(简称S类)和先行词宾语类(简称O类)。如果考虑到关系词在从句中充当的是主语还是宾语,关系从句进而又可以划分出四类:SS、SO、OS和OO。如表5所示,如果不考虑先行词在主句中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差别,而只根据关系词在从句中充当的实际句法功能,关系从句可笼统地划分出六类:SU、DO、IO、OPREP、GEN和OCOMP。如果还考虑先行词在主句中充当成分的句法功能差别,关系从句可进而划分为12类:SS、SDO、SIO、SOPREP、SGEN、SOCOMP、OS、ODO、OIO、OOPREP、OGEN和OOCOMP。

综合看来,如果从习得顺序的研究视角考察关系从句的分类,将其划分为S和O两类的方法,过于简单。这是因为可供考察习得顺序的参数偏少,所建立的习得顺序将会过于粗略。将其划分为SU、DO、IO、OPREP、GEN和OCOMP六类的方法,又没有考虑到先行词在主句中充当成分的句法功能差异。如果考虑到先行词在主句中充当成分的句法功能差异,而将关系从句分为12类的方法,其类别数过于庞大。如此众多的关系从句类别,将会大大降低习得顺序实证研究的可操作性。故本文在分析关系从句的磨蚀顺序时,在众多的分类方法中采用折中的四类划分法。采用这一划分方法的原因还有:参与本文关系从句磨蚀研究的受试,其英语能力已经磨蚀。如果关系从句的类别过多或过少,制备出来的“关系从句磨蚀量表”,对于部分磨蚀严重的受试来说,其测试结果极容易出现“地板效应(floor-effect)”。

4.1.2理论推导与实证验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关系从句不同的分类,不少学者从自身的研究视角对于关系从句的习得机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性理论假设,常用的有:感知难度假设、并列功能假设、名词短语可及性递进阶假设、最短距离假设、视角转换假设、SO层级假设和信息流假设。如果基于这些理论假设,推导关系从句的习得顺序,所得结果如表6第5列所示。

表6 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的理论推导

(续表)

感知难度假设:由Kuno(1974)于1974年提出。Kuno认为,一个句子相关的成分被分离得越开,该句子被充分理解和表达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内嵌的从句结构因肢解了主句的结构而比右分支结构的从句更难以理解和表达。对于关系从句的习得顺序,该假设的理论推导为:SS/OS>OO/SO。

并列功能假设:Sheldon (1974)提出的并列功能假设,既强调先行词在主句中充当成分的句法功能,也强调关系词在从句中充当成分的句法功能。他认为当先行词在主句中充当成分的句法功能与关系词在从句中充当的一致时,关系从句最易习得;当先行词在主句中充当成分的句法功能与关系词在从句中的不一致时,关系从句最难习得。该假设对于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的理论推导是:SS/OO>OS/SO。

名词短语可及性递进阶假设:Keenan & Comrie(1977)基于类型学标记理论,对世界上50多种语言的关系从句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之后,提出了该假设。该假设可简化为“可及性递进阶假设”(AHH:Accessibility Hierarchy Hypothesis)。他们在分析关系从句习得时发现:语言中关系从句的普遍性按如下次序排列: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介词宾语>属格>比较宾语(SU>DO>IO>OPREP>GEN>OCOM)。鉴于该序列右边的从句结构都比左边的更复杂,标记性程度更高,故Keenan和Comrie针对关系从句习得顺序所提出的理论推导为:SU>DO>IO>OPREP>GEN>OCOM。

最短距离假设:由de Villiers等(1979)提出,意指主句中先行词与从句中关系词的距离越远,关系从句的理解难度就越大。对于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的理论推导为:SS/OS>OO/SO。

视角转换假设:由Mac Whinney 和Pleh(1988)提出,其主要的观点为视角或主语保持不变的句子结构,比发生视角转换的句子更易于被习得者加工。该假设预测:SS类型的关系从句较为容易加工,因为它在视角上没有发生转换;而OO类型的从句加工,难度则较大,因为它发生了一次视角转换。

SO层级假设:由Hamilton(1994)提出。该假设依据两个隐含原则:一是主句中内嵌从句和右分支从句的差异,与主句的感知难度假设相对应;二是名词短语层级中主语和直接宾语的差异,与从句中名词词组加工难度的递进假设相对应。由此看来,该假设综合了感知难度假设(PDH)和名词短语可及性递进假设(NPAH或AHH)的基本观点(戴运财等2008:71-78)。对于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的理论推导为:OS>OO/SS>SO。

信息流假设:Gibson 等(2005)在综合分析主句位置、从句类型和从句嵌入等因素对关系从句习得的影响时发现:右嵌的关系从句比中间嵌入的关系从句更难以理解。由此,他们推测:关系从句在主句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信息流属性,可能是影响右嵌关系从句理解的主要因素。该因素可能导致右嵌关系从句的习得晚于中间嵌入的关系从句。他们所依据的信息流属性表现为:旧的背景信息出现在句子的前部,有利于理解;新的前景素材出现在句子的后部,妨碍理解。基于该假设,他们预测的关系从句习得顺序是:SS/SO>OS/OO。

从上述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的理论推导结果可以看出,将关系从句的理论假设用于推导其习得顺序,各有利弊。有些理论假设,如感知难度假设、名词短语可及性递进阶假设、最短距离假设和信息流假设,没有考虑到先行词在主句中充当成分的句法功能差异。有些理论假设对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的理论推导过于粗略,如视角转换假设仅对SS和OO两个类别进行比较,而名词短语可及性递进阶的理论预期过于精细,涉及的类别数偏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论假设对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的理论推导,还会因为分析视角的不同而存在争议,如最短距离假设的理论预期是SS/OS>OO/SO,而信息流假设的是SS/SO >OS/OO。

为了明确关系从句的实际习得顺序,在过去的40年间,国内外学者还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对其进行验证。主要代表性成果,分别如表7和8所示。

表7 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的实证验证(国外)

国外实证研究的受试,可分为儿童和成人两个类别。涉及儿童受试的研究有:Cook (1973)、Smith (1974)、Tavakolian (1981)、Romaine (1984)以及Kidd 和 Bavin (2002);涉及成人受试的有:Ioup和Kruse (1977)、Schumann (1980)、Takashima (2000)、Bates (1999)、Betancort 等 (2009)、Marefat 和 Rahmany(2009)、Phoocharoensil (2010)和Jaesuk (2011)。国外实证研究涉及的母语语种有:英语、希伯来语、日语、意大利语、波斯语、泰语、朝鲜语、克里奥尔法语。相比较而言,国外研究的二语语种比较单一,绝大多数研究都针对英语。从表7还可以看出,就研究的方法而言,研究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造句、语料库、眼动仪、听力测试、口语测试、句子理解、句法判断、句子翻译、复述、作文和会话测试等。

对于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的实证验证,国外学者中,除了Bates (1999)、Enjavinezhad 和 Paramasivam(2014)采用六类分类法外,其余采用四类分类法研究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母语习得者和不同母语背景的二语习得者中,均验证了:最早习得的是OS类关系从句,最晚习得的是SO类关系从句,而对于OO和SS类关系从句的习得顺序虽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即无论是SS还是OO,其习得顺序均位于OS之后,SO之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议,文本在构建关系从句的习得顺序是,特将OO和SS合并为一个阶段,即本文在研究中采用的三阶段:OS、OO/SS和SO。

表8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的实证验证(国内)

在国内,尽管英语作为二语的关系从句习得,主要在高中阶段完成,但绝大多数的研究者仍选择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作为单一受试开展研究,如肖云南和吕杰(2005)、王改燕(2006)、李金满(2008)、戴运财等(2008)、蒋平和蔡慧(2009)、高庆强(2014),或选择大学生与高中生开展对比研究,如蔡金亭和吴一安(2006)、蒋秀玲和彭金定(2007),仅有汤春晓和许家金(2011)将高中生作为单一受试开展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这些研究者中的绝大多数,采用句子连接和语法判断获取数据,也有少数采用汉译英、句子理解和翻译填充和作文的方法。对于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的验证,大多数的研究者,如肖云南和吕杰(2005)、蔡金亭和吴一安(2006)、王改燕(2006)、蒋秀玲和彭金定(2007)、汤春晓和许家金(2011),采用关系从句的六类划分法进行分析。采用四类划分法的研究者有李金满(2008)、戴运财等(2008)、蒋平和蔡慧(2009)、高庆强(20148)。从采用四类分类法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这些学者虽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如果基于本文所用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的三个阶段,他们的得结论均与国外的研究基本一致,即OS>OO/SS>SO。

综合国内、外实证验证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母语的一语和二语习得者,其关系从句的习得顺序均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可以概括为:OS>OO/SS>SO。

4.2磨蚀顺序

目前,针对关系从句磨蚀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而针对关系从句磨蚀顺序的研究,本文尚未收集到相关文献。在母语关系从句磨蚀的研究领域,仅有Seliger(1989)基于一名母语为英语,二语为希伯来语的儿童受试开展过个案纵向的证实研究。他的研究证实:母语的关系从句的确存在明显磨蚀。在二语磨蚀研究领域,只有Tomiyama(1999)基于一名母语为日语、二语为英语儿童受试的句法磨蚀纵向个案研究发现:母语关系从句,与否定结构和疑问句等句法条目的磨蚀一样,在短时间内并不明显。

与上述关系从句磨蚀的研究不同,本文专门针对关系从句的磨蚀顺序开展了横向调查。此外,本文还基于受试磨蚀前定语从句掌握程度的基线对比,分析了这些受试定语从句的相对磨蚀程度,并进一步勾勒出了定语从句的磨蚀顺序为:OS

这一结果与本文基于国内、外实证验证研究结果综合所得的习得顺序(OS>OO/SS>SO),正好构成“镜像”关系。这一关系,符合雅柯布逊回归假设的理论预期,即“早习得的定语从句,晚磨蚀”。换言之,早习得的OS类关系从句,比晚习得的OO、OS和SO类关系从句后磨蚀;早习得的OO和OS类关系从句,比晚习得的SO类早磨蚀。

5.结语

综合看来,本文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不同母语的一语和二语习得者,其关系从句的习得顺序均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表现为先行词宾语-关系词主语类关系从句最早习得,其次是先行词宾语-关系词宾语类和先行词主语-关系词主语类关系从句,最晚习得的是先行词主语-关系词宾语类。(2)英语作为二语的关系从句磨蚀,符合雅柯布逊回归假设的理论预期,即最早习得的先行词宾语-关系词主语类关系从句,最晚磨蚀,其次是先行词宾语-关系词宾语类和先行词主语-关系词主语类关系从句,最早磨蚀的是最晚习得的是先行词主语-关系词宾语类关系从句。

诚然,本文采用断面调查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关系从句的习得与磨蚀顺序,虽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本文的习得顺序构建,是基于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成果的梳理与综合。在关系从句习得与磨蚀的后续研究中,还可以采用纵向个案研究的方法,分别跟踪3~4名习得者和磨蚀者关系从句掌握程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可精确地构建和对比其习得与磨蚀顺序。

Abdolmanafi,S.& Z.Rahmani.2012.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earnability of relative clauses by EFL learners[J].World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2(3):29-38.

Bates,E.1999.Processing complex sentences: A cross-linguistic study[J].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14: 69-123.

Betancort,M.,M.Carreiras & P.Sturt.2009.The processing of subject and object relative clauses in Spanish: An eye-tracking stud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2(10): 1915-1929.

Cook,V.1973.The comparison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native children and foreign adul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1:13-28.

de Villiers,R.,H.Flusberg,K.Hakuta & M.Cohen.1979.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relative clauses [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8: 499-518.

Enjavinezhad,M.& S.Paramasivam.2014.Inter-language syntax of L2 Persian speakers: The case of resumptive pronouns in English relative clau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10):277-289.

Gao,Qingqiang.2014.Chinese EFL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English relative clauses [J].Inter 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4 (3): 82-88.

Gass,S.1982.From theory to practice[A].In M.Hynes & W.Rutherford (eds.).ON TESOL ’81: Selected Paper from the Fif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C].Washington: TESOL.129-139.

Gibson,E.,T.Desmet,D.Grodner,D.Watson & K.Ko.2005.Reading relative clauses in English[J].Cognitive Linguistics 16(2): 313-353.

Hamilton,R.1994.Is implicational generalization unidirectional and maximal? Evidence from relativization instruc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J].Language Learning 44:123-157.

Ioup,G.& A.Kruse.1977.Interference vs,structural complexit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universals as a basis for sequencing [A].In H.Brown,C.Yorio & R.Crymes (eds.).On TESOL’ 77-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Trends in Research an Practice[C].Washington: TESOL.159-617.

Ito,A.1999.A Study of Test-type Related Variability of Interlanguage Performance among Japanese EFL Learners: A Focus on Relative Clause Tests[D].Hiroshima: Hiroshima University.

Jaesuk S.2011.EFL Korean learners’ use of relative clauses in both context-fee and context-rich situations[J].English Teaching 66(2): 189-210.

Keenan,E.& B.Comrie.1977.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grammar[J].Linguistic Inquiry 8: 63-99.

Kidd,E.& E.Bavin.2002.English-speaking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relative clauses: Evidence for general-cognitive and language-specific constraints on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31(6): 599-617.

Kuno,S.1974.The posi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and conjunctions [J].Linguistic Inquiry 5:117-136.Mac Whinney,B.& C.Pleh.1988.The processing of relative clauses in Hungarian [J] .Cognition 29: 95-141.Marefat,H.& R.Rahmany.2009.Acquisition of English relative clauses by Persian EFL learners[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Studies 5(2):21-48.

Phoocharoensil,S.2010.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L2 relative clause acquisitio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17(2): 95-107.

Romaine,S.1984.Relative clauses in child language,pidgins,and creol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4:257-281.

Schumann,H.1980.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relative clauses b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A].In R.Scarcella & S.Krashen (eds.).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Los Angele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Forum[C].Rowley: Newbury House.31-118.

Seliger,H.1989.Deterioration and creativity in childhood bilingualism[A].In K.Hyltenstam & L.Obler (eds.).Bilingualism across the Lifespan: Aspects of Acquisition,Maturity and Deterioration[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73-184.

Sheldon,A.1974.On the role of parallel function in the acquisi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in English[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3 (3) : 272-281.

Smith,M.1974.Relative clause formation between 29-36 months: A preliminary report[J].Papers and Reports on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8:104-110.

Takashima,H.2000.Another look at the order of difficulty of relative clauses from corpus linguistic-statistical procedures,analysis and result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38: 313-329.

Tavakolian,S.1981.The Conjoined-clause analysis of relative clauses[A].In S.Tavakolian(ed.).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inguistic Theory[C].Cambridge/MA: MIT Press.167-187.

Tomiyama,M.1999.The first stage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A case study of a Japanese returnee [A].In L.Hansen (ed.).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n Japanese Context[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59-79.

蔡金亭、吴一安.2006.从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看可及性层级假设[J].现代外语 (1): 382-391.

戴运财、胡慧玲、章晓雯.2008.从学习者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看关系从句习得的理论假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5):71-78.

蒋平、蔡慧.2009.中国学生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顺序及其认知启示[J].外语教学 (3):47-51.

蒋秀玲、彭金定.2007.AH假设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关系从句预测性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3):356-361.

李金满.2008.中国学习者英语关系从句使用行为研究[J].现代外语(4): 406-416.

汤春晓、许家金.2011.中国高中生英语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研究:定量定性综合研究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1):96-111.

王改燕.2006.英语关系子句的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2): 51-54.

肖云南、吕杰.2005.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4):259-264.

(责任编辑吴诗玉)

倪传斌,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和磨蚀。电子邮箱:nichuanbin@263.net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编号10BYY027)和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770716)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了“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编号20140901)的资助。

H319

A

1674-8921-(2016)05-0052-09

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6.05.006

猜你喜欢
主句先行宾语
宾语从句考点梳理(二)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Wheelchair basketball stars
健康养生“手”先行
宾语从句及练习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