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辉,刘 爽,董雅琴,邹 敏,杨旭兵,孙 健,范根成,李晓成
(1. 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032;2.中国动物与卫生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2015年我国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血清学调查
郑 辉1,刘 爽2,董雅琴2,邹 敏1,杨旭兵1,孙 健1,范根成1,李晓成2
(1. 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32;2.中国动物与卫生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266032)
本研究采用伪狂犬gE抗体ELISA 检测试剂盒,对2015年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采集的7 383份猪血清样品进行抗体检测,分析不同地区及不同日龄猪的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及该病的流行趋势。结果显示,调查的139个猪场中有68个场发病,场阳性率达48.92%;7 383份猪血清的阳性率为16.48%。结果表明,猪伪狂犬病在我国部分地区猪群中的流行范围仍然很广。其中种猪和哺乳仔猪的野毒感染情况最明显,检出率较高,阳性率分别为21.86%和18.20%。本研究为我国伪狂犬病的净化工作提供了方法,为实施该病的根除计划提供了思路。
猪伪狂犬病;抗体;阳性率
猪伪狂犬病(porcine 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以猪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是PRV的自然宿主,并作为病毒的储存库[1]。PRV可引起种猪繁殖障碍、产弱仔,新生仔猪共济失调、抽搐、甚至突然死亡,育肥猪食欲不振、呕吐、发热等症状。PRV属于疱疹病毒,与其他疱疹病毒一样,动物一旦感染就很难从机体内完全清除,呈现长期潜伏感染的状态[2-4]。我国自1947年首次报道发现PRV以来,已有20多个省(市)报道有猪伪狂犬病的发生[5]。目前本病仍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伪狂犬gE抗体ELISA 检测试剂盒,对采集的猪血清样品进行抗体检测。此试剂盒可定性检测猪血清中伪狂犬病毒gE 蛋白的IgG 抗体,可以区别临床野毒感染产生的抗体和gE 基因缺失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从而可以了解猪伪狂犬病的野毒感染情况,为该病的免疫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1.1样品来源
2015年从我国5个省份139个规模猪场采集的猪血清7 383份。
1.2试剂和方法
伪狂犬gE抗体ELISA 检测试剂盒,购自瑞典SVANOVIR公司,生产批号为(2015)A40129。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伪狂犬gE抗体检测,判定阴阳性并分析检测结果。
1.3结果判定
试验有效性:阴性对照OD值在0.8~1.6之间,且阳性对照OD值<30,则试验成立。结果计算公式:ODp=样品OD值/阴性平均OD值。若ODp≤50则判为阳性;ODp >60则判为阴性。若ODp在51~60之间,则判为可疑。对可疑样品进行重测,若仍为可疑,则判为阳性。
2.1不同地区猪伪狂犬gE抗体阳性率
采用gE-ELISA 方法,对采自139个不同规模猪场的7 383份猪血清进行PRV gE抗体检测。结果发现:68个场被检出PRV野毒抗体阳性,场阳性率为48.92%;1 217份血清样品被检出PRV野毒抗体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6.48%。不同省份的gE抗体阳性率差异较大,如陕西省的样品野毒抗体阳性最高,为27.67%;云南省的样品野毒抗体阳性率最低,为2.2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地区猪伪狂犬病gE抗体检测结果
2.2不同阶段猪伪狂犬病gE抗体阳性率
根据不同省份PRV野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不同日龄猪群与PRV野毒抗体阳性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生长阶段猪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6.48%,不同阶段的猪PRV野毒抗体阳性率也存在一定差异:种猪的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1.86%;其次是哺乳仔猪及断奶仔猪,阳性率分别是18.20%、12.53%;育肥猪的PRV野毒抗体阳性率最低,为10.17%。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日龄猪伪狂犬抗体检测结果
猪伪狂犬病是当前我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的威胁性疫病之一,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6]。本次调查的猪场均免疫过PR gE基因缺失疫苗,因此能够区分猪群体内所产生的抗体与野毒感染抗体。
调查发现,陕西、四川、新疆、云南、湖北等省份均有PRV野毒感染阳性样品,检出率在2.25%~37.1%之间,平均为16.48%,表明伪狂犬病野毒感染在我国部分地区仍普遍存在。调查还发现不同地区猪场的PRV野毒抗体阳性率差异很大。如,陕西省的PRV野毒抗体阳性率高达27.67%,而云南省的只有2.25%,说明PRV野毒感染具有地域性特点。
表2中的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猪群中,种猪的PRV野毒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1.86%,表明母猪的带毒现象严重,PRV野毒感染依旧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引起各猪场重视。仔猪的PRV野毒抗体阳性率也较高,为18.2%。孙圣福等[7]认为伪狂犬病毒可通过精液传播,种猪的带毒率直接影响整个猪群伪狂犬流行情况,所以做好种猪的净化是前提,其次是做好对仔猪的免疫工作。
建议各猪场在加强猪场环境管理的同时,应选择正确的疫苗厂家,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对猪场进行伪狂犬野毒抗体检测和其他疫病抗体检测,尤其是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的抗体检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防范措施。对于伪狂犬的控制来说,净化是主要目标。建议加强猪场PRV野毒感染的生物安全措施,创造猪只适宜的生存环境,加强消毒,减少PR的扩散和蔓延[8]。定期对猪群进行PRV野毒抗体检测,果断淘汰检测阳性的老龄母猪和公猪,加强仔猪免疫,使猪群逐步实现PR净化。
[1] 殷震,刘景华. 动物病毒学[M]. 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998-1220.
[2] 陆承平. 兽医微生物学[M]. 3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11-483.
[3] Thomas C M. PRV:the virus and molecular Pathogenesis[J]. Wet.Res,2000(31):99-115.
[4] 刘孝刚,于金玲,吴宝君. 猪伪狂犬病的病理学诊断与防治[J]. 中国兽医杂志,2006,42(30):22-23.
[5] 宋春阳,单虎,韩先杰,等. 猪伪狂犬病毒血清学调查及部分特性的研究[J]. 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20(3):217-219.
[6] 张倩,杨培培,刘明团. 青岛地区猪伪狂犬血清学调查[J]. 特种动物,2013(12):33-34.
[7] 孙圣福,陈静,马慧玲. 不同日龄猪伪狂犬抗体跟踪监测与分析[J]. 中国畜牧兽医, 2011(4):232-234.
[8] 王伟,吴斌,吴斌. 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的防控[J]. 畜牧与兽医,2009,41(6):89-90.
(责任编辑:朱迪国)
A Ser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Porcine Pseudo-rabies in Parts of China in 2015
Zheng Hui1, Liu Shuang2, Dong Yaqin2, Zou Min1, Yang Xubing1, Sun Jian1, Fan Chenggen1, Li Xiaocheng2
(1. Qingdao Yibang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mpany, Qingdao, Shandong 266032;2. China Animal Health and Epidemiogy Center, Qingdao, Shandong 266032)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infection and prevalence of wild-type pseudorabies virus(PRV)in different-age pigs in different regions,7 383 ser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intensive pig farms in parts of China in 2015 and detected by gE-ELISA test ki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68 of 139 pig farms were infected with PRV fi eld virus(ratio of 48.92%),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7 383 serum samples was 16.48%.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orcine pseudorabies spread widely in parts of China. Among these pigs detected,breeding pigs and sucking piglets were more subject to PRV,and the positive rates of breeding pigs and sucking piglets were 21.86% and 18.20%,respectively. The study will provide a method for the purifi cation of pseudorabies in China,and ideas for implementation of its eradication program.
procine pseudorabies(PRV);serological survey;positive rate
S851.3
B
1005-944X(2016)09-0038-03
10.3969/j.issn.1005-944X.2016.09.012
李晓成
注:郑 辉、刘 爽为并列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