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互助道小学 李 弋
品德与生活:精心预设,捕捉生成,把握课堂
■天津市河东区互助道小学 李 弋
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意外的美丽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告诉我们,课堂既包含静态的计划、安排,也包括动态实施的过程。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选择恰当的问题作为动态生成的“课眼”,使教师、学生的思想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所以说,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的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实践类活动课程。课堂教学必须经过课前精心的筹划,备课时除了备教科书之外还要备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师在备课时要作好一系列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顺利有效的进行作好充分的预设,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生成性,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真实的课堂有时会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以外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教案照本宣科,而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反应作出积极机智的应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客观地说,精心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动态的生成则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赋予品德与生活课堂以新的要求,如果不认真钻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穿新鞋走老路。人们常说,意识决定行为方式,所以,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实际加以应用。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落实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具体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内容丰富详实,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整套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系统完备,井然有序,体现了高度的科学性;同时,教科书十分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听说读写各个环节无不贯穿着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始终关注教学主体自身的发展,引导学生坚持记学习日记,反思学习过程,参与形成性评价等。这些新课程理念都需要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预设时通盘考虑,并切实加以运用。
教科书的处理、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预设要符合教学主体的要求。我们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每一堂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只追求形式,而要看学生真正能学到什么,掌握什么,怎样去学。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容量大,为不同程度的教学对象提供了灵活的选择,教师可以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有所取舍,合理增减教学内容,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内容的预设,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
教师在备课时全面了解学情,也是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预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发挥学习个体在品德与生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使他们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认知水平、能力结构、课前准备都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预设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从教学对象的特点出发,预测学生的学习方式,预设出富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策略,体现品德与生活课堂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生成资源、提升资源的过程。在一般的课堂上,大家往往对课前准备充分的资源关注有加,而对课堂上突发事件生成的资源意识不够,在生成的契机面前手足无措。如果我们善于捕捉课堂上“生成”的契机,那么在这个最真实的情景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在互相碰撞,互相启发,就使得这“节外的小枝”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成为课堂上的一个亮点。
例如,在讲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新朋友新伙伴”一课时,学生们思考着怎样让大家喜欢自己。突然,男生小明跑到我面前说:“老师,小萌的鼻子流血了。”我急忙跑到小萌跟前帮她止血,并及时肯定了小明的做法就是在关心同学。这时,我意识到,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不正和这节课的主题目标相吻合吗?于是,我抓住课堂上生成的契机,把预设的“找朋友游戏”推后,调整活动内容,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同伴之间应该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纷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教学是一个开放、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当教师已有的文化知识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或教师已有的经验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就需要教师学会引导,把学生引导到有效的生成中来,根据学生不断“冒”出来的问题和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进行灵活有效的生成。
例如,在教学“保护书的方法”时,有学生补充了这样一个方法:如果书被水浸湿了,就可以把书放在冰箱里,大约两天后取出来,书就和原来一样平整了。他说的这种方法我从未听说过,有什么科学道理呢?我不清楚。这既是意料之外的问题,也在情理之中。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其中有什么道理?能不能推荐给学生?面对课堂上生成的这个属于我未知领域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应对或直接给一个“对”或“错”的答案,势必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弱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我没有草率地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先表扬他在生活中能随时收集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然后再把它转换成大家的问题,号召学生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让大家共同来关注和思考,通过课下实践来考证这个方法是否有效。这样处理课堂上生成的“未知”问题,既肯定了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又激发了全体学生共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发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课堂教学过程富于变化,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构建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计划之外的教学内容,使课堂处于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这样,课堂教学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体现了品德与生活教师的教育机智。
在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好书大家看”一课的制作书签活动中,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书签上写一句鼓励自己读书或爱护图书的话。活动中,一个学生在书签上画了蔚蓝的大海和一叶小舟,却没有写字,于是,我请她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当她说:“我觉得知识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我要多读书,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时,我由衷地称赞道:“你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这名学生没有按照教师拟定的要求在书签上写出一句话,而是用自己最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多么富有创意呀!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为师者正是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儿”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这正是课堂教学中美妙的“生成”!于是,我在活动要求中又作了补充:“用图画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这样,更多的学生放飞自己的创意,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追求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有更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有更高的教学艺术。预设与生成,犹如一次美丽的邂逅,会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责任编辑 邓 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