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专业学习共同体评价研究

2016-10-31 12:08石岩黄好陈苏广
求知导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共同体

石岩+黄好+陈苏广

摘 要:本文以美国西南教育发展中心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指标为基础,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S学院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共同体进行了分析。在差、中等、较好、很好四个等级中,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学习共同体总的评价属于“较好”等级。在一级指标中,共同的目标和理念、领导的支持与权力共享属于“中等”等级;学习的支撑环境和相互对话、沟通属于“较好”等级;家庭和社区参与方面表现很好。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学习共同体;应用型本科院校

一、引言

在国际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学习共同体”正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被广泛倡导。1995年,博耶尔(E. L. Boyer)首次提出 “学习共同体 ”概念 , 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使命并朝着共同愿景一起学习的一种组织,共同分享学习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方式,并朝着同一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1]。

美国西南教育发展中心(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在1997年首次发表了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描述和介绍,并设计了五个维度、十二个指标。他们认为专业学习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理念的管理者与教师构成的团队,他们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且是进行合作性、持续性学习[2]。学习共同体具有学习性、互动性、团体性等基本特征。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位于江苏省的S院校定位于地方应用型大学,为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校某社会保障专业努力探索基于学习共同体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内学者往往倾向于使用定性的方法对高校专业学习共同体实施状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依赖专家的观察和经验,比较简单,但只停留在感性的初级评价阶段。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科学、客观、严密而且定量化的高校专业学习共同体评价方法。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对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实地调查所获得数据为实证分析的主要依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对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学习共同体进行了评价。

二、调查设计

1.调查的范围、对象与目的

本调查的范围限于S学院,调查对象为四百多名全日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校本科生,调查目的是获得评价S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共同体相关数据,了解社会保障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状况,并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客观考量提供数据。

2.调查指标与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按照1997年美国西南教育发展中心(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的界定,以五个维度,十二个指标对S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共同进行评价。五个维度分别是:A1共同的目标和理念;A2学习的支撑环境;A3互相对话、沟通交流(学习意识,探究意识,团队意识);A4领导的支持、权利的共享;A5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十二个指标依次是:B1专业定位、办学宗旨;B2共享的价值观和愿景;B3物力支持(经费支持);B4信息资源(图书馆、资料库);B5技术资源(计算机网络、技能培训课 程);B6互动的课堂文化和互动的师生关系;B7学生与学生团结合作、持续的学习文化;B8教师与教师合作性文化;B9尊重各自的价值观和人格;B10共享的权利和民主氛围;B11家庭有效参与学校教育;B12走进社区。具体各项评价指标及其代号见表1。

在二级指标下面又分设26个具体问题,从而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三层树形指标结构,并自下而上按照每一级指标对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分别赋予分值。对于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我们采用五分点量表让被调查者打分;对于最底层的26个问题,我们采用四分点量表让被调查者打分,然后采用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算出各个指标的数值。

3.调查的实施

我们先发放30份试测问卷以获取数据,并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2、表3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一级指标的信度系数为α=0.848,从表3可以看出二级指标的信度为α=0.861,这两级指标量表的信度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我们认为两份问卷均具备较好的信度,可以进行实测。

本研究调查阶段设计了两种问卷:问卷一和问卷二。问卷一所获得的数据主要用来计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本次调查实测阶段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6份,问卷回收率99%,其中有效问卷390份(问卷一170份,问卷二220份),有效率达到97.5%。有效问卷中,男性问卷占48.97%,女性问卷占51.03%。见表4。

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1.原理简介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解决各种非确定性问题[3]。

在确定评价等级、评价指标相关数值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合变换原理,以归属度描述各指标的模糊界限,构造模糊评判矩阵,通过多层的复合运算,最终确定评价对象所属等级。

若一级评价因素的权重为α=(A1,A2…Am),则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β=α·R=(b1,b2,…bn),若bk=max(b1,b2,…bn),则评价对象属于k类。

2.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步骤

(1)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评价指标的选取的方式方法,对综合评价的准确性有直接影响。本研究在问卷设计阶段已经对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构建。

(2)构建权重向量。问卷一,运用专家经验法,采用五分量表的方式,向S学院相关学者专家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0份,有效问卷170份。让他们对五个一级指标和十二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经过数据处理获得相关指标权重如表5A所示:

(3)构建评价矩阵。模糊综合评价法要求建立适合的隶属函数从而构建好评价矩阵。我们将学习共同体的评价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差、中等、较好、很好,通过对问卷二的处理得到每个二级指标的隶属度。问卷二共回收220有效问卷,因此各个指标归属度计算均以220为分母。

(4)合成权重和评价矩阵。把表5的指标权重和表6的指标隶属度矩阵结合,对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学习共同体进行评价。

(5)结论。我们可以看到0.38 对应的是较好,也就是说从学习共同体角度考量,S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共同体总体属于较好的等级。

四、讨论

通过运用模糊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分析。虽然总体上该专业学习共同体属于较好等级,但各维度上还存在较大的区别。

1.强化领导支持与权力共享,促进共同的目标与理念的形成

S学院属于由各个高校联合办学组成的地方高校,管理体制比较特殊。S学院的学生虽然在本院读书,但S学院却没有学历和学位证书的授予权,导致学生对身份的认同度不高,院系领导在促进学校发展与学生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矛盾,赋权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对权利共享这个指标评价较低。

S学院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定位于培养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和地方社区从事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保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确立了立足地方,提高应用技能的培养理念。但由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专业定位和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公共管理类,在技术性层面上无法与理工科相比,虽然国家十分重视社会保障,但社会需求表面化,学生的就业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2.营造沟通交流氛围,提高环境支撑力

S学院始终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在预算安排上充分体现教学经费优先的原则。 2013 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5978.27元(其中生均拨款1904.31元,商品和服务支出3279.87元,其他资本性支出94.09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投入2085.61万元,生均1530.16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383.1万元,生均1014.75元。实验教学经费260.97万元,生均191.47元;实习经费141.9万元,生均104.09元。图书馆占地面积约30700平方米。目前馆藏纸质图书达136.6万余册,其中涉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纸质书籍有5万册,2013年征订期刊2009种、报纸208种,各类电子图书125万余种、电子期刊2万余种,是苏北地区图书资源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

S学院是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对于各专业的教学十分重视,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满意度每学期都在97%以上,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几年来教师通过“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等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由于学院是个较新的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的老师也都比较年轻,老师之间合作与交流十分顺畅。这些都为社会保障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和有效运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方面在教学上突出老师与学生互动合作,另一方面在管理上突出辅导员的重要作用。社会保障专业有三名辅导员,辅导员对本专业的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状况都比较了解,使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的家庭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创建了良好的家校互动机制。当前政府对社会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与地方社区的合作,教学效果逐渐被社会认可,同时在人社局 、民政局和残联等单位建立了实践基地,通过“社会保险实践”“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等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深入基层,让学生在社区实践中来提高自己,发展自己。通过学校、社区、家庭三方联动,建立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应用型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培养和社会实际脱节等问题,因此,将学习共同体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守杰.“学习共同体”研究理论考察与新探[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

[2]段晓明.学校变革视域下的专业学习共同体[J].比较教育研究,2007(3).

[3]陈豫眉,谭代伦.利用MATLAB辅助“模糊数学”课程的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