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摘要:文章从微课程的含义和特点出发,鉴赏并分析了两件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的获奖作品,从内容和艺术两个维度探讨了什么是优秀的微课程,并对如何将优秀的微课程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微课程;个案分析;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59-03
随着我国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已经跨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先进事物已经深远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其中的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学习资源,一出现就受到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微课程的很多特点与大学英语学科知识的特征有类似之处,将微课程合理运用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从微课程的含义和特点出发,通过对一些优秀微课程作品的鉴赏和分析,探讨如何将微课程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一、微课程的含义和特点
(一)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最早诞生在美国,其创始人是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他于2008年提出微课程的概念,“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们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
在国内,微课程的概念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本文采用微课程较为宽泛的一种概念,即以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为核心,辅以评价、交互等教学支持服务的一种课程形态。
(二)微课程的特点
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因此,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
2.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短小精悍。微课程主要以简短的视频为形式呈现,最佳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微课的资源容量也较小,其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加上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资源也只有几十兆。用户既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微课课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上,实现个性化学习。
3.可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如在线学习、面对面教学或混合学习;学习形态可以是正式学习,也可以是非正式学习;教育层次多样,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对各种学习的需求。
微课程在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中受到了广泛重视,甚至得到了很多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已经于2014年和2015年举办过两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为外语教师搭建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并通过官方的形式鼓励对其运用和推广。
二、对微课程优秀个案的分析
(一)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方法借鉴
要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微课作品,就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好的微课作品。为了從更加规范的角度欣赏和分析优秀的微课作品,作者查找并阅读了相关的如何对教师微课程作品进行评价的文献,以便在分析时有一个客观科学的依据。经过作者搜索,找出的评价方案有《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中的评价指标体系2.0版(唐泽,2013),《微课程设计要素探讨》中的微课程设计要素解析(张生,王丽丽等,2014),以及《第一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章程》所附作品评审标准(2014)等等。
通过仔细阅读以上教师微课程评价体系,作者认为三种评价体系的分类方法相近,评价标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只选取其中的一套体系,也就是唐泽老师的评价指标作为对一些优秀微课程作品进行分析的标准。下面将对唐泽老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对部分优秀微课程作品的鉴赏和分析
本文所要分析的第一件作品是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山东政法学院唐晓慧老师的“Love Without Limitations”。
1.作品是否结构完整,内容具体。微课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中的课文“Love Without Limitations”为基础,讲述的是一个脑部有缺陷的儿子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由于父爱及其家人的关怀,让他和父亲之间建立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最终作者意识到真正的爱是能够跨越时空跟缺陷的故事。微课的教学环节包括热身活动、课文学习和课后作业三个部分,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规范化教学要求,从结构完整这个指标看,这件微课做到了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从内容的具体程度看,此作品内容具体,能够实践操作,针对一个问题以小见大。微课从患有残疾的儿子和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出发,将话题拓展到让学生思考自己将来打算做什么类型的父母,以及如何和自己的父母更好地相处,这样就将课文中仅讨论的父子关系进行了拓展,锻炼了学生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品是否语言简洁,内容原创,资源引用没有侵权行为。从此微课的语言运用来看,作者做到了教学语言使用规范,所用语言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用语;而且从教学设计方案来看,教学内容属于作者原创,不存在侵权行为。
3.内容是否具有引导性和反思性。此微课作品注重通过引导启发的方法激励学生思考。在课堂的导入中首先引入了一场心理测试,通过心理测试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实际性的问题:以后自己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父母亲,接着导入课本中的描述和知识点讲解,并让学生联系学生本人的经历理解作者所描述的父子之情对孩子的影响,最后向学生提出两个作业。可以说,这件微课作品的教学步骤做到了层层推进,以引导和启发为主要手段鼓励学生学习。
4.从制作艺术的角度鉴赏作品。从使用的图片看,唐老师所用一些描绘亲子关系的图片风格统一,能够对所讲授内容起到装饰作用;从音乐来看,所选的音乐曲风能够与所呈现的图文协调配合;从文字角度看,唐老师的微课做到了字体合理,字号适中。
文章所要分析的第二件微课作品是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的一等奖作品,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于悦老师的《虚拟语气基本句型的学习》。
1.作品是否结构完整,内容具体。此微课内容围绕中职《英语》中关于虚拟语气的基本用法展开,该微课以虚拟语气中两种最基本的表达句式为主体,主要讲解了两种虚拟情景下的英语句式。讲解的一开始便提出问题,“什么是虚拟语气?”中间穿插四段经典电影的视频片段进行阐述,寓教于乐,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这两种常见的虚拟语气表达方式,结构完整,内容具体。
2.作品是否语言简洁,内容原创,资源引用没有侵权行为。此微课以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为讲述的载体,讲述直观清楚又有趣生动,学生能够轻松自在地掌握知识。其中电影片段的长度非常适中,干脆利落,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而对电影台词的选择非常具有针对性,均能直观地体现虚拟语气的用法,微课内容原创,资源引用没有侵权行为。
3.内容是否具有引导性和反思性。作品从经典美剧的一个歌唱片段切入,片中女主角经常受到男生的欺负,在极度难过的情况下演唱了一首“if I were a boy”,此歌曲在学生中的传唱度非常高,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吸引到了语法学习上。在之后的讲述过程中,于老师还将一段学生学习的视频运用到其中,也就是通过学生接受一个英语采访并在采访中正确运用了虚拟语气的句型,展现了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给微课的观看者展示了自主学习方法的范例,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4.从制作艺术的角度鉴赏作品。从作品使用的画面看,画面做到了精致美观;从所用音乐来看,音乐清楚,曲风能够与图文动画协调配合;而文字方面,做到了字号适中,符合视觉心理特点。
三、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恰当使用优秀微课程
正如在上文中所探讨的,优秀的微课作品能够有效地增强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将这一学习资源恰当地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此作者想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课前可以利用微课程帮助学生有效地预习学习内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课前要求学生自行预习课文,这对于英语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来说,很难愿意主动完成,而利用优秀微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做出一些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有趣的微视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微视频具有视觉冲击力,学生往往乐于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进行有效预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是课中利用优秀微课程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尝试将微课程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比如说,有些需要学习的文章体裁是议论文,学起来显得枯燥无味,而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其中可以用相关实例支持的论点,制作或找到相关的优秀微课程,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可以充分利用优秀微课程将复杂的系统化知识化整为零,分为模块的形式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可以反复学习,以有利于复习和巩固。
最后,有了微课程这一方便学习资源,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关于同一个知识点,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到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学生既可以听取自己老师的课堂讲解,也可以搜索到像上文中所赏析的优秀微课程作品,通过其他教师制作的优秀微课程加深对同一知识模块的理解。
四、结语
总体来说,微课程以其微言大义、短时高效的教学特点满足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视听呈现方式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快乐的学习体验,如果能将优秀的微课程资源恰当地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必定能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泽.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3]曹琳.论微课程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4).
[4]张生,王丽丽,苏梅,齐媛.微课程设计要素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4,(9).
[5]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等.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