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知识

2016-10-31 10:12张岸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6期
关键词:知识

张岸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有关知识学的三个问题:何谓知识、怀疑论问题、社会科学的真理性问题。文章从知识的本质和怀疑论开始,进而探讨了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问题,认为:虽然社会科学的知识远不如自然科学确定,但仍然存在确定性的真理。

关键词:知识;怀疑论;社会科学的真理性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65-02

知识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之物,人们或内在的——为知识本身而求知,或外在的——为行动的便利与成功而求知。与此同时,知识又反过来形塑了人类的生活。知识之于人类生活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科技更是极大地突显了知识的巨大能量和绝对价值,正因如此,对知识本身之探究的科学——知识论(epistemology)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在今天,它早已是一个内容宏富、文献众多、非常专业和高度技术化的科学,本文并不论及知识论的所有方面,只就自己感兴趣的几个问题略表一二。

一、何谓知识

一般认为知识的经典定义是:“知识是被证成的真信念(Knowledge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该定义最早出自柏拉图的《泰阿泰德》,并被称为知识的三元定义(JTB定义)。1963年英国人Gettier提出了对此定义的两个反例,由此引发了重新勘定知识定义的争论,至今未有结果。知识的JTB定义因为包含主、客观两个方面,既涉及客观上的真,又涉及主观上的我知,所以必然受到Gettier反例的冲击,但本文论及知识之本质只涉及其客观方面,即真之方面,故不受Gettier讨论的影响,因之在本文的语境下,所谓知识就是关于真之命题,只要此命题本身为真即可,而不论人是否有主观上的我知。由此,问题便转入真之讨论。什么是真?命题之融贯、符合、有用、冗余还是根本就没有真?应该说千年来,融贯论和符合论仍然是最有说服力的哲学理论,命题和思想之真或者是逻辑真,或者是事实真,亦即确认真之方法是理性分析与事实审察,真、知一体,有真才为知。哲学界本来的通识是由逻辑真和事实真推之,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类真理(知识):一类是先验—理性真理(知识),一类是经验—事实真理(知识),但是16世纪以来,经验—事实知识日益占据知识的主导地位,先验—理性知识则日益边缘化。在方法论上,经验—实证主义几乎一枝独秀,逻辑—理性主义则日趋萧条。导致如此状况的原因大致有三:(1)宗教的衰落和科学的崛起,它最终导致了经验—事实知识的地位不断上升,先验—理性知识的地位则不断下移;(2)经验—事实知识具有直接性和常识性,先验—理性知识是间接的和抽象的,因而前者比后者更易于被确证和接受;(3)在政治上,20世纪极权主义肆虐,而极权主义的思维方式则被定性为理性建构主义的,以与非极权主义的经验演进主义思维方式相对照,这使得已经倍受冷落的先验—理性知识和理性主义雪上加霜。不过,实证主义哲学家清除先验—理性知识,进而清除理性主义方法论的事业并未大获全胜,政治哲学家在批判极权主义时连带的批判建构主义、理性主义更是瞄错了靶心,人们在日常经验中会时常感觉到某种先验—理性知识的存在,在科学活动中,若去除先验—理性知识,科学本身将无法想象。因此,在人类认识的范围内,先验—理性知识和逻辑—理性主义方法的应得地位是必然成立的。

二、面对怀疑论

知识论诞生以来,怀疑论就一直是其如影随形的伴随物,知识的成立必须要消除怀疑论,至少在一定的意义上要消除怀疑论,而这并不易做到。

在认识领域,一种经典的怀疑论是阿格里帕的五式(Agrippa'modes):(1)争议性:由于人们在几乎所有事物上都意见冲突,所以我们很难取舍;(2)相对性:由于每个认知主体视域的差异,客体在每个认知主体中的呈现不尽相同,因而人们无法判断该客体的真实性质;(3)无穷后退:当我们用A来证明K的时候,A自身又需要B来证明,B又需要C来证明,如此,证据链将无穷后退,终将找不到论证的出发点;(4)独断假设:避免无穷后退的一种方法是设定一个原初证据,它作为不证自明的公理不再需要其他证据的支持,但它本身会成为一种独断论;(5)循环论证:避免无穷后退的另一种方法是论旨与证据的互证,但它因陷入循环而无效。阿格里帕的五式中真正具有理论意义的是后面三式,任何一种知识的论证方式都得面对这三式的质疑,但不幸的是,所有知识的论证都是这三式中的一种或者是几种的混合。因此,如何消除怀疑论,哲学家们的方案不是抛弃知识论证的这三式(无法抛弃),而是推出这三式的某种修饰版。首先是一种类似于无穷后退的最大后退策略,如“普遍怀疑”、“还原”之类,然后基于一种基础主义逻辑使后退在一种不可能被怀疑和还原处停止,这个不可能被怀疑和还原者作为基础信念构成知识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历史上,知识论者和怀疑论者的重要争议便是论证和证据链的后溯是无穷的还是有穷的,真的有不能再退的基础信念吗?从逻辑上讲,任何基础信念都可能被质疑、被抛弃,无穷后退是无法避免的,但从哲学和常理上说,某种相对稳态的秩序和知识也是很难怀疑的(更不用说,从神学的立场看,上帝所造的世界,无序是支流,有序才是本质),因此面对怀疑论的挑战,知识论的策略实为一种弱的独断假设和弱的无穷后退的结合。一方面,知识之建立必定有赖于某种基础信念的设定;另一方面,基础信念本身并非固化物,而是一个可以不断质疑、不断演进和变化的东西,因而我们就能理解,历史上有许多东西都做过作为知识起点的基础信念:神律、自然法、感觉经验、自明公理、先验理念、习俗习惯、约定等。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在科学和日常世界,感觉经验和先验理念是最有资格充当基础信念的,由此推之,我们理解世界、建构知识乃至掌控世界必须既是经验主义又是理性主义,单纯的经验主义和单纯的理性主义都无法完备的解释世界、建构知识。

三、社会科学

从分析上看,社会科学虽然在硬度和长度上不及自然科学,却仍有真金白银,但在场面上,社会科学领域确实显得非常混沌,那么我们如何在这种混沌中辨别和捡拾真金呢?我认为,我们需做到以下五条,方有可能在社会科学中辨伪识真,这其中前两条是前提,后三条是方法和技艺。(1)坚持客观主义。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人们极易受到偏好、感情、欲望、利害、地位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探求社会真理的前提是研究者必须秉承客观精神和价值中立,用类似于“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清除一切主观因素。(2)遵守研究伦理。本条与第一条均强调研究者的客观中立,但与第一条不同,第一条意在指出研究者要摆脱自发的、无意识的主观干扰,本条则强调研究者要去除主动的、有意识的主观干扰,避免自我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对研究内容和结论的渗入,严格遵守研究伦理和学术道德。研究者违反第一条尚属无知,但违反第二条则是无耻了。(3)具备实证研究的技艺。实证研究的技艺是指观察、爬疏、调查、统计等许多让事实显现的技艺,旨在挖掘原料、辨证证据、解释事实,常谓之“摆事实”。“摆事实”实有双重功效:一方面是在实证技艺之下的事实的显现;另一方面是尊重事实的心态,尤其是尊重与自己理念不符的事实的心态之养成。(4)具备理性分析的技艺。获取社会科学真理的第二种技艺是理性分析的技艺,它是用理性分析方法和逻辑推理方法来求索和证明的技艺,它在获得社科真理,特别是理性科学的真理上具有关键作用。理性分析的技艺表明,真理是一种理性的事业,它只与理性有关,而与权力、财富、人数、道德无关,只有理性让我们获得真理、拥有正确,任何非理性的东西都做不到这一点,任何以理性以外的理由,如多数意见、人品德行等来证明自己、反击对手的作法都是徒劳之举。(5)具备理智直观能力。通过实证研究的技艺、经验的方法和理性分析的技艺、逻辑的方法可以获致社会科学的许多真理,但有一类真理却无法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取和证明,而这些真理往往又是最原初、最重要的真理,这类真理需要运用理智直观才能获取和证明,比如像人性论、自然法、自然权利(天赋人权)等就既不能单纯通过经验证实,也无法完全通过逻辑来证明,它们之证成是经验、逻辑和直观的结合。理智直观指一种对真理的直接领悟,它在表征上非常类似于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直观(直觉),但它并不是这类直观(直觉),而是一种高级的、神性的直观,是“理性的惊人一跃”,这种“理性的跳跃”无需经验验证,无需逻辑推演便可直接领悟到真理。笛卡尔说:“理智直观是指心灵对它所理解的事情形成直接、明确、没有任何疑问的概念”,“纯净而专注的心灵中产生于唯一的光芒——理性的光芒的不容置疑的构想,这种构想由于更单纯而比演绎本身更为确实无疑。”斯宾诺莎说:“理智直观是‘由神的某一属性的形式本质的正确观念出发,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正确知识。”总之,理智直观是一种神启式的、直通真理的能力,几乎只有大师才具有这种能力,所以,获得这类社会科学真理的途径只有两条:要么自己是大师,要么听从大师。

参考文献:

[1]Edmund L. Gettier,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J].From Analysis,1963,(23):121-123.

[2][法]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猜你喜欢
知识
声乐教学体态语的理论及实例研究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