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华+闫丽霞
摘要:学习适应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存在着诸多困难,具体体现为冷淡的学习态度、低效的学习技术、不良的学习环境和堪忧的心身健康。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断层的知识基础、简陋的学习场所、单调的课余生活、繁重的家务负担、处于劣势的同伴比较和缺乏针对性的学校教育,让流动儿童的胜任、关系和自主等基本的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要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需要学校及时填补流动儿童的知识断层,增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流动儿童学习策略的训练;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学习光荣的共识;家长要杜绝攀比习惯,不仅关心流动儿童的成绩,还要关心孩子的心情;流动儿童自身也要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以及找到高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学习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03-03
随着流动人口迁移方式由“单身外出”向“举家迁徙”的转变,流动儿童问题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焦点也已从早期的教育机会与教育公平问题逐步扩展到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
学习适应是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是学生最为看重和投入精力最多的活动,更好的学习适应常与学生更好的成绩、更全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父母工作变动,流动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断改变,他们的心理往往不能适应骤然变化的环境而容易出现学习热情、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适时的解决,就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本文拟结合文献分析考察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一、现状剖析
(一)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中小学生学习得到家长大力关注相比,流动儿童由于学校环境的改变和父母监护的缺失,很容易遇到学习困难。有调查表明,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课堂不积极,胆量较小,也很少举手回答问题;考试成绩相对较差,考试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占绝大多数,特别是才转入的学生表现更加突出;上课时比较被动,常走神,不听教师讲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态度的迷惘。一些流动儿童既意识不到学习生活对社会的价值,也体验不到学习生活对自己的意义,学习动机低下。在学习热情方面,许多流动儿童对学习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不够,缺少了追求成功的渴望和动力。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的督促,部分儿童经常会由于思想开小差而浪费时间,即使坐到了书桌前面,也会心怀厌烦情绪不能很快投入学习;在学习计划方面,许多流动儿童要么并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要么经常违反学习计划,经常出现由于贪玩而挤掉学习时间、由于夜里上网或看电视而影响了学习的情况;学习态度的散漫体现在听课方法上,表现为流动儿童较少预习复习、课上参与程度不足等。在访谈中,有不少流动儿童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既然我们学的东西在电脑和教科书上都有,为什么还要学呢,直接用电脑不就可以了吗?干嘛要浪费时间呢?”“以前爸爸妈妈学习是为了过上好日子,而现在我们家日子过得挺好了,就不要学习了吧!”“学习毫无意义,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嘛!”有流动儿童直言看到书就烦,“讨厌学习,讨厌学校,讨厌教师”,消极体验较多,情感上冷漠,学习动机的低下。许多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感觉不到快乐,也看不到学习与幸福生活的美好关系。
2.学习技术的低效。在使用参考书、记笔记和使用课本时,许多流动儿童没有查辞典的习惯,看书时常遇到麻烦问题或感觉太难而跳过不看,很少使用参考书和习题集,自己较少主动记笔记、画线和作记号;在记忆和解题时,较少开动脑筋,不太会使用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的策略,较少使用及时复习和有心复述等策略;在应试方法方面,流动儿童在制订复习计划、安排复习时间、自我检查意识、从易到难的应试策略和错题整理技巧方面比较差。
3.学习环境不利于学习。许多流动儿童的家里学习环境较差,居住地没有固定的学习地方,学习文具有时找不到,周围环境较吵,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带朋友回家时,家里人怠于接待。学校环境中,流动儿童认为有教师会讨厌自己,坐的位置不好,有转入其他学校或班级的想法。同学之间交流较少,没有朋友谈心里话,玩伴较少,缺少同伴的互相鼓励和竞争。
4.心身健康令人担忧。在独立性方面,许多流动儿童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做决定的习惯,没有别人督促,有时存在东西遗忘在家里的毛病,有时会受到同伴群体的压力而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在毅力方面,注意和情绪的稳定性水平不高,生活中或学习上做出的决定一遇到困难,就会觉得难以坚持,有时不喜欢计算等单调的学习,耐心和努力不足,学习和比赛时注意力容易转移;在心身健康方面,会对未来有些担心,觉得学习无聊,有咬指甲或者摇动膝盖的习惯,容易感到疲劳。
(二)学习适应性消逝的原因探析
奥苏贝尔认为,人生来都有认知的内驱力。本来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喜欢问为什么,但是一进入小学却对学习并不怎么喜欢了。正如周弘所言:“求知本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多数上学后的孩子却感到学习是一种无尽的责难”。这是为什么呢?
自我决定理论把人看作是积极的有机体,每个人都有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当外部学习环境可以满足个体这三种基本需要的时候,就会让人有内部动力去努力学习。然而,反思当下的许多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这三种基本需要却并没得到较好的满足。
分数至上的评价造成许多流动儿童心里产生挫败感,无法满足他们基本的胜任需要。由于学习的系统性被打断,转学转校让流动儿童面临着学业失败的威胁,经常被学业失败的阴影笼罩,许多流动儿童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优秀,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学好了。现在儿童的课业负担重,学业压力大,内容单调重复,作业时间较长,写作业写到深夜的学生并不在少数,经常看到小小个头的儿童背着又大又厚的书包,许多家长笑称,“现在的孩子比大人辛苦”。这都使得流动儿童的厌学情绪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
家长的攀比习惯破坏了流动儿童的友谊,使得他们归属与关系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宋灵青等则发现学生压力主要来自于同学竞争、教师要求和父母期待。学生经常被家长和其他小朋友比较来比较去,越是好朋友越是容易成为家长攀比的对象,所以学生体会不到学习所带来的友谊和欢乐。
严格的规则压抑了学生个性,自主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研究发现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过程的调节、学习结果的监控等因素中的自主水平可有效地预测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是在当今小学教育中,由于教师要求比较高,教师出于管理的需要,就要强调纪律和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的天性,挤压了学生的自由时间;学习中重视学生理解,而感受性体验性不足,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强调了集体生活的重要性而削弱了个性。加之学校学习内容的脱节和部分内容的趣味性不足,也使得部分流动儿童体验不到学习的幸福。
当孩子不在家里也不在学校时,他们在哪里呢?辛自强认为他们在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里。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所接受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动儿童对学习生活的认知和幸福体验。而流动儿童放学时经过的大街、商场、游戏厅等,十分常见,使得一些流动儿童流连其中,忘记了学习。
此外,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降低也与浮躁的社会观念与媒体不正确的引导宣传有一定的关系。伴随“80后”成长的玩具是积木,伴随“90后”成长的是电子游戏,而伴随“00后”成长的则是网络、Iphone和Ipad,现在流动儿童对网络、Ipad等新媒体过分依赖,甚至在印刷行业出现了Ipad取代纸质教科书的趋势。虽然这些新潮的电子产品在短时间内尚不能取代教科书,但是新媒体视频播放等一再升级的功能日趋强大,而传统的教科书相形见绌,此外诸多媒体宣传在强调快乐学习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过程。这使得许多流动儿童丧失了读书的耐心和兴趣。
二、提升对策思考
可见,功利的评价使得流动儿童的能力感极度下降,家长的攀比破坏了流动儿童们之间的友谊,严苛的规则制度让流动儿童体验不到自主的快乐。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适应性,就需要从学校、家庭、同伴和自身等诸方面有所调整。
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改革脱节、功利的学校教育。学校是流动儿童学习的主要阵地,要增强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提倡赏识教育。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追求。关注学生发展不仅要关注流动儿童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更要关注流动儿童的发展,具体落实在关注流动儿童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及学习生活中感知到的积极和消极情绪情感,真正突出流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其次,要实施教学改革,给流动儿童以自主的权利,使其充分感知到学习的乐趣。遵循自然教育原则,重视循序渐进,切忌拔苗助长。在教育评价中减少功利的成分,更注重人文精神的成长。以新目光和新方法去注视流动儿童的成长历程,帮助他们重新成为幸福的人,这才是教育、教师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三,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材质量和内容,改变教材内容脱离流动儿童生活实际的问题。现在有些教科书的质量有所下降,如有的教科书误把“片段”写成“片断”,这样的教科书质量使得教材经不起推敲,让大家对学习的敬畏感减弱了。因此,要进一步规范教科书市场,切实解决内容脱离流动儿童实际生活所需、与现实过于脱节的问题。最后,通过学校和班级主渠道,营造班级和学校氛围,让重视学习、热爱学习成为班集体的主旋律。与同学、教师的关系是影响学校归属感形成的重要人际要素;良好的班集体以团体接纳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有明显影响。由于班级较为稳定,容易形成班级气氛,会对流动儿童的学习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于流动儿童发展和适应状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育,让流动儿童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形成努力上进、争做学霸的良好氛围。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树立长远的发展观,杜绝拿流动儿童成绩相互攀比的习惯。攀比孩子是家庭教育出现的较为普遍的不良现象,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没有把儿童作为独特的个体来看待,而仅过分关注竞争和分数,就会因为过于看重外在东西而失去了里面的内容。仅是作为家长炫耀的工具,结果只会是伤了流动儿童的自尊心,破坏了亲子关系,压抑了流动儿童的个性,损害了流动儿童的健康。其实家长要会用放大镜般的眼睛看流动儿童的优点,赏识孩子的学习,这样有利于让流动儿童重要他人,即自己父母的认可。流动儿童从他人眼中看到自己积极的镜像自我,才会有积极心态,有利于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只有当流动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源源不断的爱与支持,而不是以自己要比其他小朋友优秀为条件时,才会形成对自身能力的肯定评价和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
最后,还需要整个社会关注并想方设法帮助流动儿童自我教育,纠正流动儿童自身的错误观念。由于许多流动儿童对自由的理解过于狭隘,往往羡慕和追求不受约束的绝对自由、感官刺激和暂时满足,这也影响了他们需要的满足程度。家长和教师在减轻流动儿童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要注意引导流动儿童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唐荣德.学习生活质量:学生发展的本质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2,(11):16-21.
[2]苏琴,辛琳.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研究的综述[J].教育探索,2012,(08):14-16.
[3]李会丽,陈琦.农村流动儿童心理弹性与亲社会倾向关系的研究[J].校园心理,2016,(01):9-11.
[4]姜毅超,李娜,刘淑霞.硕士生学习生活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及影响因素[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38-44.
[5]陈姝娟,周爱保.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03):214-217.
[6]丁念金.学习过程评价的理念[J].当代教育科学,2012,(12):3-6.
[7]刘万伦.小学生一日学习生活安排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2,(09):24-26.
[8]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9]宋灵青,刘儒德,李文君.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03):282-287.
[10]张承芬,唐本钰.新旧课程条件下高一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及主观幸福感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7,(05):27-30.
[11]聂衍刚,蔡笑岳,张卫.初一学生人格特征、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2):134-138.
[12]郭翠菊.论家长攀比对孩子的负面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3-125.
[13]谢玉兰,阳泽.影响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因素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