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丽萍
摘 要 本文探索和阐述了课堂分组教学如何促进有效学习,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采取定性研究,主要从课堂环境和语言交流两方面来分析分组教学对于学习效果产生的作用。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实践建议,主要有加强分组后的引导、参与小组活动、对于“思考”是否就等于“理解”的反思等。
关键词 分组教学 社会建构主义 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1分组教学的含义与种类
分组教学是指在既定的时间范围和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这种为了同一个目标与小组同学合作学习将会产生协同作用,而协同作用是主动学习的模式之一。
从规模来划分,分组学习可分为大组和小组。由于班级学生的数量大致在30至50人,因而大组的数量范围在10人至30人。有些学者认为有领导者的小组规模不应超过12人,而无领导者的小组应控制在5至7人。有些学者认为小组人数应该控制在5人以内,这就能避免因人数过多而产生信息传递的问题。笔者根据教学班级总人数与教室空间条件将小组安排成6至7人。
从形式来划分,分组教学可分为同伴学习、团队式学习、问题式学习等。同伴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在同一地位,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进行分享与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通常在以老师和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课堂上被忽视。在西方,团队式学习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广泛运用于高校。这种必须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学习形式建立在互相承担责任的基础上。问题式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学习形式。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是首先考虑的要素。然而,有学者认为相比以内容为主的学习,问题式学习在问题形成前缺乏相关知识。因此,团队式学习与问题式学习区别在于前者以内容为首而后者以问题为首。
2分组教学的理论基础:社会建构主义
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建构主义是学生运用信息、资源以及获得他人的帮助从而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分组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而形成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这就是社会建构主义所包含的环境和交互作用。本文将从课堂环境和语言交流这两方面阐述和研究分组教学的理论基础。
2.1课堂环境
课堂提供了一个开展教学活动的安全的物理环境。有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被认为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方式之一。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记忆。在学习记忆和学习环境方面,维果斯基认为融合于环境以及受环境影响而被重塑的人类行为有益于主动记忆。巴尔内斯认为如果知识是以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方式来呈现的,那么学生将会很快遗忘。分组教学创造了一个让学生通过与同伴的语言交流、共同应用和分享来实践所学知识的社交环境。这种合适的环境刺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交互行为,从而增强了学习记忆。
2.2语言交流
巴尔内斯认为表达能够促进思考和理解,而小组讨论给学生设计、测试和调整自己的想法提供了演练的机会。这个过程有利于体验学习过程并深入理解知识、内化知识。小组教学为学生主动开口交流创造了舒适的环境,这种舒适体现在学生不必畏惧在全班面前发言,而是在一个很小的团体中表达观点,这降低了学生公众演讲的焦虑以及出错而引起的尴尬。因此,在小组内部,学生可以不用把“对”与“错”作为发言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为实现自主、自由交流创造了可能。
3研究方式
本文采取定性研究方式,在学校和学生本人允许的前提下,从教授学生中选取5位表现积极以及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形式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调查包括封闭式、开放式、封闭与开放混合式9个题目,涉及学生对小组教学的认可度、表达促进作用、知识获得作用、积极、消极因素等方面。为弥补问卷调查题目挖掘深度的有限性以及对学生作答的理解偏差性,研究还采取访谈方式,来进一步明确和客观地记录学生的想法。
4研究结论
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表明分组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诸多优势。从课堂环境方面分析,分组教学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主动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提升团队意识。从语言交流方面分析,分组教学能够帮助知识的获得和理解、分享不同的观点。除了这些优势被学生频繁提及以外,分组教学的其他优势诸如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自主表达和分享的权利等也被学生提及。同时,学生表示更加青睐于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分组教学,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他们更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分组教学的建议
5.1加强分组后的引导
分组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分组行为和分配任务,在小组活动开始前,教师需对任务进行详细的说明,做出必要的演示。同时,对于小组内部的规则和责任的明确需要与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在小组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督促,这样能够避免小组活动参与不均衡以及职责不明确而导致的矛盾的产生。
5.2参与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主要由学生参加,而教师在安排好教学任务后,通过课堂观察,可以有选择的参与到个别小组的活动中去。这有助于教师直观地了解小组内部情况,对小组成员的表现给予更客观、公正的评价。
5.3对于“思考”是否就等于“理解”的反思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新知识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而现成的知识。而分组教学所形成的语言交流环境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表达和思考。那么,这种“思考”是否就等于“理解”?学生真正要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还得取决于小组学习内容和任务的设置和分配。
参考文献
[1] Barnes,D.(2008)‘Exploring talk for learner.In Mercer,N.and Hodgkinson,S. (eds.)Exploring Talk in School:Inspired by the work of Douglas Barnes.London:SAGE. pp.1-17.
[2] Boud,D.,Conen,R.,Sampson,J.(2001) Peer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Learning from & with Each Other.London:Kongan Page.
[3] Sherwood,A.L.(2004)‘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anagement education: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context.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8: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