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性转折

2016-10-29 09:43李瑞芳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李瑞芳

【摘 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革命实现了两次重大的历史性转折。一是党中央落脚陕北之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中国革命进程和国共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各方面的政策策略,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折;二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阶级矛盾又成了主要矛盾,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及时调整政策策略,实现了由抗日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两次历史性的转折使中国共产党由低潮走向高潮,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中国革命事业由挫折走向胜利。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两大转折

【中图分类号】K2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6)04—0088—07

一、中共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折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战的开始,也导致国共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个重要的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战争的实际出发,适时地调整了各方面的政策策略,领导中国革命实现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转折。

1.中共积极倡导、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由武装反抗国民党向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的转变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1935年7月至8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这次大会把建立最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为各国共产党的基本策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发表了《八一宣言》,宣言强调:建立包括上层在内的统一战线,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1]486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策略开始发生新的转变。不久,北平又发生了一二九运动,并很快发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在这种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中国共产党于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西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上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提出了中间势力可以联合的问题,指出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应当是下层的,而且应当是上层的。并提出共产党必须以自己彻底的反日、反汉奸卖国贼的言论和行动去取得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在瓦窑堡会议精神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决定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点首先放在陕甘根据地的四周,实现西北大联合。经过“洛川会谈”、“延安会谈”,张学良、杨虎城首先在西北实行了联共抗日方针,并在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到拒绝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答应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抗战时期对国民党的“五条政策建议”和共产党的“四项保证”。从此,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尤其是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因此,经过21个月之久的曲折接触和艰苦谈判,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向全国播发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以此为标志,共产党所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毛泽东在论述这个统一战线的意义时指出:“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2]364。

党对国民党策略的转变,受到共产国际的高度评价,共产国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共产国际之所以肯定中共政治路线的正确性,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和困难条件之下,灵活地转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之结果,已建立起国共两党的新的合作,团结起民族的力量,去反对日本的侵略”[3]371。中共成功地放弃了十年内战时期的政策,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2.中共实现了由土地革命时期的运动战、阵地战向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的战略转变

全国抗战爆发前后,中共中央就开始酝酿、讨论红军的作战方针和战略转变问题。早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做持久战。在1936年7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也提出了通过持久抗战争取胜利的方针。1937年7月,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也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4]。 1937年8月1日,张闻天、毛泽东致电和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指出:关于红军的作战原则,我们应“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5]1。红军正式改编后,经与蒋介石、阎锡山商定,八路军在对日作战中充任战略游击支队,执行侧面战、协助友军、扰乱与牵制日军大部,并消灭一部的作战任务。 1937年8月,党中央又在洛川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明确提出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红军的战略方针要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主,必须把过去的国内正规战、运动战转变为抗日游击战。红军的任务应利用自己的特长(善于一面打游击战,一面发动群众),利用有利的地形同敌人周旋。同时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根据地,充分地发挥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这样就将给日军造成严重的威胁,并将逐渐发展成为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这一战略转变,是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一种最佳选择,也是贯彻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基本途径。

可以说,这个战略方针很了不起,但当时有些人接受不了。基于洛川会议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毛泽东在会后多次致电前方将领。在1937年9月21日致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5]199月25日,毛泽东在给周恩来及南方局的电报中又强调指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要设想在敌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5]23在毛泽东耐心地说服以及前方将领经过多次军事实践后,他们终于认识到,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是高瞻远瞩的。这个战略方针指导了八路军整个抗日战争。据统计,八年抗战打了12万5千次游击战战役战斗,毙伤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军队由抗战开始时的4万发展到抗战结束时的120多万,民兵从无到有,发展到260多万,并且建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这一转变关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只要想一想抗日游击战争在中国民族解放命运上的历史意义,就会知道的。”[5]551

3.中共实现了由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向减租减息和给一切中间阶层以利益的政策转变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这一政策曾唤醒了多少贫苦农民,点燃了他们的希望之火。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过火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中共在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中指出:“没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或无地的农民。对于小地主则应减租。”[6]301这个原则性的规定,因为没有一个准确区分大、中、小地主的标准,所以,各地在实践中多采取“没收一切土地归公有”的政策。另外,出于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愤恨,也由于缺乏经验,根据地初期的土地革命多发生“左”的倾向,给初期的土地革命带来严重危害。六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政策虽有所调整,但在1931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土地法草案》中,规定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左”倾政策。1933年2月,中央又进行了“查田运动”,许多地方把大量中农特别是富裕中农错划为地主、富农而加以打击,把不少富农当做地主加以打击,发生严重侵犯中农利益、消灭富农经济的错误。

1935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改变对付富农策略的决定》,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加紧反对富农”的错误策略,规定对于富农只消灭其封建剥削的部分,其余的土地、商业和财产不予没收,同时保障富农扩大生产与发展工商业等自由。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指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变对待富农的政策。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乡村中实行平分一切土地时,富农有与平农中农分得同等土地之权。”瓦窑堡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停止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1936年,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决定停止没收开明绅士的土地。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没收地主一切土地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减租减息作为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即把原租额减少25%)。减息的办法规定年利率一般为一分(即10%),最高不得超过一分半(即1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和各种形式的高利贷一律取缔。经过减租减息,农民得到经济实惠,如:减租减息前,陕甘宁边区(未经土地革命的地区)地租率高达土地产量的50%—80%,利率多在3至5分左右,无地或少地的佃农生活艰苦。减租减息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生活好起来,提高了他们参加生产和抗日斗争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总之,减租减息兼顾了农民和地主两方面的利益,有利于团结各个阶级、阶层,这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中间阶层,瓦窑堡会议决定:保护小资本工商业;优待一切同情于反日反卖国贼的爱国知识分子;保护华侨政策等。在工业生产方面,抗日民主政府规定了一系列改善工人待遇、保护工人权利和调整劳资关系的办法,既有利于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也照顾到雇主、资本家的合法利益,既维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也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

共产党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来巩固党扩大了的执政基础。共产党局部执政基础的扩大与巩固,使党的局部执政获得了战胜任何敌人和克服困难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4.中共实现了由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的转变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成立的政权叫苏维埃政权,军队叫工农红军。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它树立了工农兵等下层劳动人民的绝对权利本位,不仅排除了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而且排除了其它中间阶级和阶层,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统一战线只表现为工农联盟。随着抗日高潮的到来,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毛泽东提出改变工农民主政权执政基础过于狭窄状况的思想,他在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提出:“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那么,从现在起,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它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7]156“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7]158。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较之苏维埃工农共和国,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基础更为广泛,容纳了抗日的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一切愿意参加抗日,反对卖国贼的个人、团体、政治派别和白军官兵。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思想上的一大转变,为向抗日民主政权的转变奠定了基础。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分析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执政基础。他指出:“在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内建立起来的抗日民主政权,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它既不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也不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专政。”[2]648

为此,中共中央于1940年3月6日发布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首次提出了“三三制”原则。规定在政权机关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毛泽东对这一政策解释说:“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我们这样做,对于争取小资产阶级将有很大的影响。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2]742。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中重申:“不管什么阶级,什么政党,什么社会集团或个人,只要是赞成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的,我们就要加以联合。”[8]1097这样,中国共产党不仅把小资产阶级,而且把中等资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也争取到抗日民主政权中间来,大大地扩展了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抗战时期,中共实行的“三三制”政权形式,是中共坚持抗战,坚持民主的生动体现。

“三三制”政权的基础就是选举,抗日民主政权由参议会和政府组成,都由民主选举产生。谢觉哉曾明确提出:“民主,就必得有选举,有真的选举与民意机关。忽视它,是不可以的。”[9]637在“三三制”政权的选举中,中国共产党根据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了票决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又以票决为主的方法(“三三制”政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但其候选人名单又是在共产党与其它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之间协商分配的),于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到1946年成功地进行了三次民主普选。抗日根据地选举制度具有普遍、直接、平等和无记名等特点,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投票方式,它是使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党派和各族人民享有充分权利的选举制度,也是当时国内最民主的选举制度。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人民非常需要民主,因为只有民主,抗战才有力量,中国内部关系与对外关系,才能走上轨道,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才能建设一个好的国家。”[10]168民主政治的推行,调动了广大群众和各个阶层的积极性,使广大群众获得了神圣的民主自由权利,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劳动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也同国统区国民党独裁专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从而大力支持共产党,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5.中共实现了由“一个先锋队”向“两个先锋队”的党的建设的伟大转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完成了党的建设的重大转变。“两个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深重、阶级矛盾尖锐的复杂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性质的深刻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新发展。1937年10月,毛泽东在《目前抗战形势和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提出要“建立全中国的强固的共产党”的任务,强调要“从苏区与红区的党走向建立全中国的党”[5]59。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进一步深化了建设什么样的党的认识,目前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2]602,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目标。

在思想建设方面。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党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内容到形式上为着重思想建党开辟了新路,推动着党走向成熟。一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解决党员思想上入党的问题。由于党内小资产阶级成分占多数以及幼年的党不懂或没有重视思想建设和思想教育,致使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大量存在。比如:宗派主义、自由主义、山头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等。宋平曾回忆说:“大批青年怀着抗日救亡的激情来到延安,他们向往共产党,但对党的性质、纲领并不甚了解。我当时已经入党,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在一些问题上也若明若暗,还不能说思想上完全入党了。”[11] 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发出开展学习运动和学习竞赛的伟大号召,要求广大党员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灵活地运用到中国的每一个实际斗争中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全党认真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党员首先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提高了全党干部的理论文化水平。二是整顿三风,在全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六中全会之后发起的学习运动收到了巨大的成效,但也有缺点,主要是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中央宣传干部学习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报告尖锐批评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了题为《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演说。号召大家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通过整风运动培养了全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世界观问题。

在组织建设方面。把党建成了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大党。1934年时中共有30万党员,由于“左”的影响,到1937年时只剩4万,并且多集中在军队中。中央认为:“目前党的组织力量,还远落在党的政治影响之后,甚至许多重要的地区,尚无党的组织,或非常狭小。”[12]466为了改变党的组织不能适应党的斗争任务这一状况,中共中央于1938年3月15日作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提出“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12]466。在《决议》和《〈共产党人〉发刊词》的指导下,截至1940年,党员队伍已由抗战初期的4万人发展到80多万人,到1945年党的七大时,发展为121万党员。与此同时,党坚持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五湖四海的干部路线,使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全党在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

在作风建设方面。抗战时期,毛泽东告诫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我们要使每个同志都懂得,如果作风不改变,不仅个人无成就,大则会使革命丧失前途”[10]97,这就对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进一步系统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所提高,并为全党和全军所接受。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第一次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8]1094。

二、蒋介石发动内战,中共实现了由抗日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

抗战结束后,人人希望和平统一,共产党也希望建立国共合作的民主政权。但蒋介石一意孤行,不惜用武力解决问题,最终导致兵戎相见,再度形成大规模内战局面。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共产党及时把握人民的意愿,迅速调整各方面的政策策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中共实现了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向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策的转变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悍然发动内战。为了迎接并推进新的革命形势,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毛泽东就迎接中国革命高潮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着重讨论了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党内指示。指示说明,美国和国民党反动派采取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政策、反对内战的政策和加强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政策,“迫使中国各阶层人民处于团结自救的地位。这里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这是一个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它和抗日时期的统一战线相比较,不但规模同样广大,而且有更加深刻的基础。全党同志必须为这个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而奋斗”[13]1213。这一指示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是:“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到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3]1256。进一步阐述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统一战线的方针与政策的指导下,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以发展壮大,加快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2.中共实现了由抗战时期的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160万的兵力(占其正规军兵力的80%)向共产党的解放区发动了全面的进攻。可是,蒋介石显然低估了对手的能力,此时的中共军队虽然数量与装备都不如国民党的军队,但与抗战之初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经过抗战的锻炼,中国共产党已经真正成熟起来。194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毛泽东制定了:“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的是运动战。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13]1187 1946年9月16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党内指示,指出:“我军应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发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而在蒋军武器加强的情况下,我军必须特别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13]1199在正确的军事方针指导下,从1946年7月到1947年2月,短短8个月时间,毛泽东在延安指挥人民解放军放弃了105座城市,却消灭了蒋介石71万人,彻底挫败了国民党军对各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之后,蒋介石不得不变换打法,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主要在山东和陕北。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领导人在陕北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及时、全面地指挥着全国各战场解放军的对敌作战。1948年3月23日中央领导东渡黄河,转移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继续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3.中共实现了由“减租减息”向“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转变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根据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于1946年5月4日发布“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即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一运动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使自卫战争成为更具广泛群众基础的人民战争。如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四个多月内,各解放区有30万翻身农民,为了保卫在土地改革中获得的果实、保卫家乡而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广大民众和地方游击队积极地投入提供军粮、运输物资、保护伤病员、传递信息、袭击敌军等种种活动,解放军在各方面都得到当地民众的极大支持。1947年7月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彻底平分土地等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更加完整地概括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这个事实,使农民迅速地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从而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

4.中共实现了由抗日民主政权向人民民主政权的转变

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鉴于当时的形势与国共力量的对比,曾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早在1944年9月6日,第三届第三次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林伯渠代表共产党在参政会上正式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首次公开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毛泽东在1945年2月指出:去年9月提出的联合政府的主张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原则的转变。此时共产党主张的联合政府的形式,用毛泽东的话说,中共还只具有“参股”的性质,也就是使中共就全国性政权而言,从在野党(在局部地区是执政党)转变为执政党之一。在1945年4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将其所作的政治报告取名为《论联合政府》,可见当时中共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毛泽东还冒着极大的风险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解决推动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并在国共谈判中做了许多重大让步。

但是,中共期待的联合政府并没有建立,因为蒋介石从骨子里是要坚持其个人独裁统治和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认为共产党问题只能靠战争的方式解决。1946年6月,内战爆发。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蒋介石为其“胜利”冲昏头脑,悍然决定召开由国民党一党把持的所谓“国民大会”。这个“国民大会”的召开,等于蒋介石彻底堵死了由各党各派与其共建联合政府之路,到这时,通过改组国民党一党把持的国民政府为各党各派共同参加的联合政府已彻底行不通,中共也就决心通过打倒国民党来建立由自己领导的全国政权。当然,这个全国政权虽然是中共领导的,但并非为中共所独占,而是包括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民主人士在内的联合政府。1947年10月初,中共首次明确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并且正式向全国人民发出建立排除国民党反动派在外的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显然,中共此时所提的联合政府,与抗战后期倡导的联合政府已有了质的区别,中共在这个联合政府中不再是“参股”而是“控股”了,即在联合政府中居于领导地位。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发出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中共的这一号召立即得到了全国各民主党派、各民主人士和海外华侨的拥护。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基本决议》,其中第三项内容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打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专政,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召开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无党派人士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组建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议事日程。

纵观两次转折的实现,可以看出其带有战略性和根本性,它充分表明,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走向成熟,能够熟练地掌握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把握历史前进的脉搏和契机,将革命的战略与策略有机结合起来,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方针政策,确保中国革命的航船胜利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任弼时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实行对日抗战[J].解放周刊,1937(12).

[5]毛泽东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资料选辑[M]. 北京: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

[10]毛泽东文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宋平.缅怀陈云同志[N].人民日报,1995-05-23.

[1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刘 滢】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解析延安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延安时期体育形式的探索与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