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洁梅,梁敏清,张锦丽,盘秋明
(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贵港537100)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呼吸道疾病中的应用状况与安全性分析
易洁梅,梁敏清,张锦丽,盘秋明
(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贵港537100)
目的调查儿科呼吸道疾病住院患儿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情况,了解其应用状况与安全性,为提高儿童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某院儿科的所有出院病历共5 633份,查阅糖皮质激素在儿童呼吸道疾病治疗中的使用情况,并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在5 633例患儿中,诊断为呼吸道疾病的患儿3 137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呼吸道疾病患儿2 631例,占呼吸道疾病患儿的83.87%。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品种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疗程基本符合治疗原则,但临床应用过程也存在随意性较大、少数药物DUI值偏大、少数病例疗程偏长、地塞米松是否适用于雾化吸入等问题。结论医师在儿童中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药物,适时、适量使用。
糖皮质激素;儿童;应用状况;安全性
呼吸道疾病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治疗,用药品种多、接触面广且常用,糖皮质激素是其中之一[1-2]。在儿科,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各种炎性疾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尽管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挽救危重患儿的生命,但也可导致很多不良反应[3]。笔者对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某院儿科诊断为呼吸道疾病的出院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了其用药状况及安全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信息。
1.1一般资料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查阅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我院儿科所有出院患儿病历5 633份,其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呼吸道疾病病例共2 631例。
1.2评价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按照统一表格,对每例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病历号,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糖皮质激素的名称、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录入。
1.3评价标准
以药品说明书的规定、《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11]23号)[4]、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5]和有关文献资料等作为用药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等。
2.1一般情况
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儿科出院的5 633例患儿中,诊断为呼吸道疾病患儿3 137例,占出院患儿55.69%;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呼吸道疾病患儿2 631例,占呼吸道疾病患儿的83.87%,其中男1 829例,女802例;年龄0~3岁的患儿2 237例(85.02%),3~5岁的患儿235例(8.93%),5岁以上患儿159例(6.04%),平均年龄为1.34岁。
2.2疾病种类、用药疗程及构成比
本次调查的呼吸道疾病患儿均为感染性疾病,查阅病程记录均有发热、咳嗽、气喘等症状,也有部分病例合并有其他疾病。本调查仅统计呼吸道疾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见表1。
2.3品种、给药途径及DUI值
药物利用指数(DUI)可用来判断医生用药的合理性,DUI<1为合理,反之为不合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用药频度(DDDs)分析方法[6]。参照药品说明书及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的剂量及第17版《新编药物学》[7]儿童给药剂量年龄折算表,依据患儿的平均年龄,以成人最高日剂量为基础设定用药剂量为成人剂量的1/4,确定患儿用药的DDD值,并计算DDDs(DDDs=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及DUI值(DUI=DDDs/用药总天数)。呼吸道疾病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种类、给药途径及DUI值见表2。
2.4多种糖皮质激素同时使用
本调查结果发现,多种糖皮质激素先后出现在同一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有先后全身给药,也有全身与局部同时给药,共出现1 072例。见表3。
表1 患儿呼吸道疾病种类及糖皮质激素的用药疗程统计
表2 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种类、给药途径及DUI值
表3 患儿多种糖皮质激素同时使用情况(n=1 072)
3.1适应证
本调查结果显示,诊断为呼吸道疾病患儿的比例是同期患儿的55.69%,年龄在0~3岁的患儿比例高达85.02%。儿童患呼吸道疾病的比例较高,且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呼吸道患儿比例高达83.87%。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或十分娇嫩,免疫能力仍偏低,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感染性疾病,且呼吸道感染首当其冲;儿童的年龄越小,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几率就越高[8],且病情就越严重。2010年版《中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治指南》明确指出[9],CAP患儿无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指征,更不能将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但在以下情况下可短疗程(3~5 d)使用糖皮质激素:喘憋明显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中毒症状明显的重症肺炎,如合并中毒性脑病、休克、脓毒症,需在有效抗菌药物使用前提下加用糖皮质激素;有急性肺损伤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胸腔短期有大量渗出;肺炎高热持续不退伴过强性炎性反应。本调查中的呼吸道疾病患儿,在呼吸道发生感染时,由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极易出现喘息及憋屈现象,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改善症状,故憋喘及持续高热是导致患儿糖皮质激素使用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
3.2品种选择、剂量及疗程
儿童的病理生理特点决定了患儿长期、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可抑制其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故在病情需要全身给药时应尽量使用短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避免使用长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并使用最小的剂量与维持时间[10-11]。儿童常用的全身性糖皮质激素短效类有氢化可的松、泼尼松,中效类有甲泼尼龙,长效类有地塞米松。本调查结果显示,患儿使用的糖皮质激素静脉给药选用了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和地塞米松,平均疗程为1~6 d,有少数病例疗程过长,最长达26 d,但平均疗程仍在短程治疗范畴,用药基本符合治疗原则。由表2可见,呼吸道患儿静脉使用甲泼尼龙和倍他米松的DUI值小于1,但静脉使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及口服应用泼尼松的DUI值均大于1。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来说,虽然激素的治疗时间比剂量更为重要,但高剂量应用激素也是糖皮质激素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12]。
3.3关于雾化吸入
喘息是呼吸道疾病患儿尤其是幼龄患儿的常见呼吸道症状,呼吸道局部雾化吸入给予糖皮质激素既可有效缓解症状,也可避免全身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迄今最强效的呼吸道局部抗炎药物,目前国内可用于5岁以下儿童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主要有布地奈德和氟替卡松[13]。本调查结果显示,患儿在呼吸道疾病的局部雾化给药治疗中,使用了地塞米松、布地奈德及氟替卡松,地塞米松在雾化吸入局部治疗中占主导地位,占比为61.26%,占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例的60.70%。地塞米松之所以成为呼吸道患儿局部雾化的主要用药,主要原因为其价格低廉,但其是否适合雾化吸入给药值得商榷。地塞米松经呼吸道局部雾化吸入时,产生的雾化颗粒较大,达不到3~5 μm的有效颗粒,因而药物只能沉积在大气道。由于其结构中无亲脂性基团,因而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力较低,局部抗炎作用弱。其水溶性较大,与气道黏膜组织结合较少,肺内沉积率低,很难发挥疗效[14]。因此,在给呼吸道患儿选择糖皮质激素局部雾化治疗时,应根据疾病轻重程度,权衡利弊,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3.4联用问题
本调查结果发现,2种以上糖皮质激素先后出现在同一的治疗中的有1 073例,占40.78%,主要表现在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中。就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一方面,多种糖皮质激素同时出现在同一病例中的应用指征、疗效、剂量与疗程仍缺乏循症医学证据;另一方面,从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上,通过计算机监测系统了解到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6%[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不仅类型多,且后果较严重,使用药物品种越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就越大。所以在多药更替使用比单一使用对疗效弊大于利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多种糖皮质激素先后应用于同一患儿,应根据不同疾病和各种糖皮质激素的特点正确选用糖皮质激素品种。
3.5合理用药注意事项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适应证较宽,但其临床应用过程随意性较大,不合理用药现象比较普遍[15]。而正确、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取决于以下2方面:一是用药适应证是否掌握正确;二是品种及给药方式选用是否正确、合理。2011年原卫生部医政司印发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原则》),对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给予了行政和技术方面的规范。《原则》明确指出:针对儿童药代/药效学(PK/PD)特点、疾病本身已有药物治疗剂量和疗程方面与成人患者的差异,对其临床应用需要进行更为严格的调整;同时,评估激素类药物疗效与安全性方面需进行规范和治疗。因此,准确认识、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既是儿科医生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临床药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1]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第三次中国城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0):729-735.
[2]刘恩梅,黄海霞.儿科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应用概述[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11(11):803-805.
[3]毕义盟.儿科呼吸道感染及药物治疗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2,33(11):185-18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Z].2011-02-16.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597-607.
[6]袁浩宇,林勇,胡明,等.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建立的方法探讨及实践[J].中国药房,2010,21(22):2 101-2 104.
[7]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2.
[8]刘琳,刘志红.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4,23(5):472-476.
[9]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0):745-752.
[10]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Z].2011-05-04.
[11]关芳娟.儿童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中国药业,2013,22(6):89-91.
[12]徐雯宇,严炎中.儿童用药与儿童药物剂型[J].药学实践杂志,2005,23(2):119-120.
[13]洪建国.重视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在5岁以下儿童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11(11):801-803.
[14]杨媛华.雾化吸入给药误区[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0): 2 238-2 238.
[15]陈永,沈勇刚.糖皮质激素临床合理应用评价方法的探讨及实践[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1(17):37-38.
Application Status and Safety of Glucocorticoid for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Diseases
Yi Jiemei,Liang Minqing,Zhang Jinli,Pan Qiumin
(The Eigh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Guangxi Guigang People's Hospital,Guigang,Guangxi,China53710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usage of glucocorticoid for pediatric respiratory disease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and to understand its application status and safety,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improving children's rational drug use.MethodsA total of 5 633 copies of pediatric records in the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collected and checked for the usage of glucocorticoid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diseases,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rug use was conducted.ResultsIn the total 5 633 cases,3 137 cases were diagnosed with respiratory disease,2 631 cases of which received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accounting for 83.87%.The selection of variety,dosage,route of administration,the course of treatment of the glucocorticoid drugs were basically in line with the treatment principles,but there were also problem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cess such as randomness,high DUI value,long course of treatment,and whether dexamethasone was suitable for inhalation,etc.ConclusionThe doctors should strictly master the indications when using glucocorticoid for children,and make reasonable choice of drugs and proper use of glucocorticoid.
glucocorticoid;children;appliacation status;safety
R969.3;R971+.1
A
1006-4931(2016)13-0089-04
2016-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