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从哪里来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队列表演(二)》赛课有感

2016-10-28 01:03耿素素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赛课机智竖式

耿素素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郑州 450011)



教学机智从哪里来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队列表演(二)》赛课有感

耿素素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郑州450011)

前段时间参加了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希望杯”课堂教学比赛活动,选择的课题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队列表演(二)》,主要内容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三年级上册)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此重点安排了学生自主尝试探索的环节:独立思考,尝试用竖式计算.

一、案例回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以14×12为例学习乘法竖式.在课堂中,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在学生尝试探索之后,安排了展示交流、生生互动的环节.第一位同学的方法是这样的:

这位同学讲解完后,随即提问:“我讲完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在平日课堂中,教师要求上台展示、介绍方法的同学在讲解完之后,都追问一句:我讲完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吗?目的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的学习品质,也有利于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有好多同学举起手来,教师随机请一位男同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站起来说:“她的方法很好,但是有点麻烦.可以把三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

这位同学的发言一语中的,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于是请他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他的竖式和方法.当时还想着这时候出现正确完美的竖式最合适不过了,课堂的节奏和步调都在自己的预设、把控之中.

当他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展示台上公之于众时,才发现他所列的竖式并非所期望的那样.当时台下的教师也都坐直了腰板,低声讨论起来.孩子既然已经上来了,就先让他把方法讲完再说!由于孩子有些紧张,并没有很好地把自己的方法讲解清楚.待他讲完后,教师按照教学惯性问同学们:“他的方法你们听懂了吗?”大部分同学一脸迷茫地直摇头.紧接着又请另外一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方法,这位同学的讲解还比较清晰准确.

于是,教师对这两位同学的竖式计算给出简单评价:“两种竖式计算的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比较而言,第二种方法更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所以我们通常是利用第二种算法来进行竖式计算.”

二、赛后反思

赛课之后,反复思考第二位同学的算法.为什么这种算法同学们不容易理解掌握?为什么说它不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 这个竖式第一步的计算是4×12=48,但在整个竖式中的计算是这样的顺序和模型:

这与我们以前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很不一致,我们总是把两位数写在上面,把一位数写在下面,然后再进行计算.这种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与我们原来的学习经验正好相反,容易混淆,势必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计算,就会容易出错.

三、重新调整

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很懊悔自己课堂上的处理太过简单牵强,并没有让孩子们弄明白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在出现这种方法之后,让这个同学讲解,再询问其他同学是否理解.若得到其他同学的否定答案,应该这样评价:“哦,看来大部分同学不是很明白你的方法.但是你的方法是正确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别担心,一会啊,由老师来揭示这个谜底好不好?非常感谢你的大胆展示.”

然后让其他同学介绍讲解规范的方法.当教学内容全部完成,且学生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和认识后,再回头让学生讨论、研究这种算法为什么不容易理解,不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从而让同学们理解,尽管这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与我们原来的学习经验正好相反,容易混淆,因此容易出错.

也可以在原题上进行这样的处理,把14和12的位置调换一下,是不是就更加容易明白和理解了呢?

四、感悟思考

重新调整过引导评价的方法后,再一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追问.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很好地引导、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突发生成?为什么在某些突发情况下,我们的教学机智几乎为零?分析后主要发现以下这些原因.

1.备教案多,备学生少.在准备一节课时,我们总是习惯先去收集各种资料素材,力求完成一份完美、精准的教学设计.为此我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查阅资料,深夜伏案,奋笔疾书.诚然,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对学生的情况又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去熟悉呢?学生的原有经验有哪些,以前都学过关于这节课的哪些知识,学到了什么程度?这些是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有哪些?生活中有没有与之相关的活动或事物?学生熟悉和了解的有多少?另外学生的思维水平如何,学习起来可能会出现哪些状况,而每一种状况我们的引导应对策略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把学生备透了,把每一个问题、学生的各种状况和反应都预设到了,并且把应对策略也设计完美了,课堂中出现的任何情况我们都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应对自如,那么就会是鲜活的、真实的、有生命力的一节课.这就需要我们做足准备,下深功夫,下细功夫,下久功夫,下真功夫!

2.教学陋习多,突破创新少.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是习惯按照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一成不变地“走完全程”,即使课堂中出现了意外情况,考虑到40 min的课堂时间,我们常常是“简而化之”,努力往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拉,牵引的习惯和痕迹太重,久而久之,自己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和水平就会减弱.很多时候都是一些积重难返的教学陋习支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比如,会习惯性地问学生“明白不明白”“好不好”“对不对”等.再比如,课堂评价语言呆板单一,还会控制不住地重复学生的发言;课堂发言时,孩子还没有说完,就急着替学生总结,替学生发言.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些教学行为,势必会使课堂教学程序化、公式化,课堂也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本人的反应越来越迟钝,捕捉精彩生成的灵敏度也会越来越差,更别谈教学机智了.

3.顾虑杂念多,冷静专注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基本可以做到冷静专注.但是当有人来听课或是外出赛课、上公开课时,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比如:我的教学设计准备得是否充分,会不会遗忘?我的课堂语言是不是准确精练?如果出现意外,到时候拖堂怎么办?我的教态是不是落落大方,亲切自然?如果这节课不成功怎么办?……正是这些担忧和顾虑影响了教师的情绪和状态,使得我们无法清晰冷静地聆听学生的发言;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快速作出准确判断;有时候甚至会遗忘一些明明准备得很充分的内容和环节.

所以在上课时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要心无旁骛,排除一切顾虑杂念,把自己的身心真正地投入到这节课上,和孩子们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要仔细聆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准确地作出评价判断,合理把控课堂的节奏与进程,即使出现意外情况,本着“学生为本”的原则,也要大胆、自信地去引导,去评价.

一堂赛课、几番琢磨,收获颇多!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机智的练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是一个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过程,需要一线教师把功夫下在平时、下在课外.

(责任编辑:李佳)

猜你喜欢
赛课机智竖式
错误的竖式
竖式趣题
竖式填数
机智闯关
机智的斑马线
机智的警察
错误的竖式
别让赛课流于形式
机智的回答
全员赛课的实施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