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一颗豆子

2016-10-26 15:33王开
鹿鸣 2016年9期
关键词:酱缸大酱姨娘

王开

母亲撕下最后一页日历,新年来了。

正月里,是辽东山区最闲的季节,男人们偎热炕喝酒,孩子一天到晚野在河套山坡,抽冰尜溜爬犁坡,灌一鞋窠愣的雪,晚上回家挨顿臭骂,翌日故我。女人呢,办置吃的,串门子,嗑瓜子唠嗑。母亲可不这样,她琢磨着择期烀酱豆了——母亲对时间新旧交替的理解,是家里的陈酱快吃完了,她必须赶在二月二之后,做好下新酱的准备,保证全家一年消耗。

没有大酱的日子,还有什么滋味呢?

二月二,龙抬头。大地万物复苏。母亲烀酱豆的日期确定,与古老习俗同步。

那天,她格外忙碌起来,先架着火,把平时熬猪食的大铁锅蹭一遍又一遍,再舀两勺子平常舍不得吃的荤油倒入锅心,拿草刷帚除铁锈,直到大铁锅乌光闪闪,热水上浮着一层油花,才把豆子倒进去,盖上为烀酱豆特意启用的新盖帘,旺火烧煮。

豆子在柴火和铁锅的高温下慢慢变熟,香味透过盖帘缝隙钻出来,我嗅到了它们,像一只蚂蚁,围着锅台转来转去。母亲看透我的意思,掀开锅盖,哈着扑面的热气,挖一碗来,拌上酱油,撒点碎葱花,端给我,嘱咐我小心,别烫着。金豆子,绿葱花,张扬的色彩搭配,更具诱惑力的,是沙软的口感,任一生无数餐饭也坚决怀念到底。

下午,煮豆锅的水分所剩无几,膨胀的豆子愈发圆润,像受孕的女人,小腹那条黑脐线楚楚动人。母亲撤了柴禾,拿一柄破铁锹扒出锅底火炭,堆在灶膛外,顺手埋几枚土豆地瓜。

这功夫,黄昏来了,幽暗在村口徐徐展开,袭击我们的房子、街道、树木和牲畜。黄昏制造的神秘气氛,招引了隔壁女萨满神灵附体,她又开始唱那些我听不懂的歌。母亲忙着备晚饭,煎饼、玉米粥,外加一碗酸菜,切碎的咸萝卜,炭火煨熟的土豆地瓜。简单吃一口,天色暗下来,女萨满隔着杖子和母亲搭讪,母亲一边应答,把鸡鸭鹅赶回窝,挡严窝门,又不放心地在窝门上倚块石头。这一切举动,都为了拉开磨酱豆的重头戏,母亲和邻居萨满不同,她心里的神话,是生和活。

掌灯时分,全家人上场了。

我分到的活儿比较轻巧,负责给盆里舀豆子,往磨盘那儿端,二姨娘往磨盘眼添豆子,这需要动作娴熟,添多了,豆子会撒,添少了,磨空转,耽误时间。母亲是主角之一,她要及时搂磨好的豆面,迅速打制成酱块。倘若手慢,豆面凉了,酱块就打不成了,一年的大酱没得吃,这是相当严重的事情。母亲打酱块特别麻利,她将一团豆面倒在梨木面板上,攒一堆,拾起来摔打,越摔越紧实。豆面又黏又热,沾了她一手。她一面摔,一面撸下手上的豆面,如此不断地重复,酱块成形了。母亲打的酱块,一定要长方形,竖得起来,表面光滑,这样“隔”得均匀,是下一缸好酱的基础。隔,我们辽东山区土语,意为发酵。

毫无疑问,母亲承担着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过,父亲和二姨夫也不轻松,二姨夫恐高,主动提出自己推磨。父亲呢,要站到磨盘上去,使豆杵子把豆子碾进磨眼粉碎。其实我们家有头灰驴,日常由它挑磨磨的担子,但磨酱豆不用那家伙,主要因它没长性,蒙着眼,围着磨道转圈,转一会儿来了烦,何况有豆香诱惑,心长草,嘴想啃,精神一溜号,速度忽快忽慢,上面使豆杵子的人几圈下来晕头转向,严重了兴许掉地下,活儿干不成,摔伤的可能也存在。所以换人推,一根木杆一端固定在石磨上,人用肚腹卡着向前走,与上面的人配合默契。

磨酱豆子和磨豆腐不一样,磨豆腐大量加水,推着轻松,磨酱豆子是干磨,又加一个人的重量,多费几倍的劲儿。转几圈,二姨夫的额头鬓角渗出汗珠子。父亲弯腰站在磨盘上,随着磨盘顺时针旋转,既要保持定力,又要保证豆子碾进磨眼,一心二用,喘着粗气,后背湿了一片。这时候,通常要加根磨杆,杵酱豆子的也需换人。加的这根磨杆我来推,二姨夫那根由二姨娘来,母亲替换父亲。我们三个女人,虽然不如两个男人速度快,可磨的豆面细腻不输,再看父亲和二姨夫,出的洋相就大了:姨夫眼睛近视,舀豆子不利索,里里外外地撒,父亲打的酱块大小不均,松松垮垮,长相难看。母亲看不上父亲的作品,等再次轮换,动手一一修改,让它们变得精致。母亲说,这大酱要你说了算,年年一缸臭酱。我们都乐,父亲也乐,这一乐,复杂的劳动就成了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当然,酱块多少也有讲究的:闰年单数,平年双数。这是老辈子人留下的规矩,母亲不知道为什么,她也不打听,因为村里没人知道,多少辈子传下来,大家照着做就是。

打制好的酱块凉透了,母亲找出牛皮纸,仔细地包好,用麻线绳捆上。我喜欢看母亲包酱块,牛皮纸结实,一碰发出清脆的响声,喀喀的,怎么拽也不坏。牛皮纸也不是包一年就扔掉,母亲用的仔细,今年的拆下来,捋平整,折叠好,明年继续用。后来牛皮纸少了,别家改用报纸,母亲仍坚持使旧牛皮纸,她嫌报纸脆,油墨味太浓,渗进酱里变味。

捆扎好的酱块不能随便找地方放,它们的固定位置,在西山墙那块吊挂的木板上,那是母亲特意叮嘱父亲做的,一用多年。空中阴凉干爽,靠窗通风,利于酱块发酵。酱块也不好摞起来,平行摆放,一块与另一块之间,需留些距离,你挨我挤的,容易长毛发霉。这样的长毛发霉,和自然发酵的长毛两码事儿。自然发酵的酱块,好比一个封闭修炼的人,一种内质在身体里循环,慢慢改造着他,疏通七筋八脉,待醒来时,人就变得卓尔不群,超越了自我。捂得长毛发霉,等同练坏内功 ,走火入魔,着了邪道,即使酱做出来,也难以下箸。

酱块酝酿着升华,空气中流淌着离奇的宁静。我忘记了它们,陶醉于翻找山坡残雪下的山里红,这种指甲大的浆果,经过大雪和寒冷的锻造,饱满红润,酸得天崩地裂。

一晃儿,村里跑开桃花水。大山松开了链子,雪水像冲锋的勇士,从山顶高呼着奔突下来,沿着沟岔汇聚到河套。河床满溢,河套宽了好几尺,人们到河对岸去,要多垫几块石头才行。村里的大街小巷也满是雪水,小孩子穿上大人的水靴,故意在里面趟,用力跺脚,溅行人一身,大笑着跑掉。

柳丛在我们的顽皮中钻出金子一样的溜溜狗,园子里的樱桃树李子树商量好了,赶一夜春事,晨起一树粉红。这时候,我们的食物极其匮乏,酸菜吃光了,土豆、萝卜没剩几个,幸好还有上年秋天晒的干菜,凉水泡涨,开水焯一焯,再砸点山核桃仁,兑几勺大酱炒了,就着干菜下饭。与此相反的是,懒女人操持的家,这会儿难免窘迫——陈酱见缸底了。没了酱,日子可不妙,男人骂,孩子吵,鸡飞狗跳。缺少大酱的日子,那还叫日子吗?饭可以蘸酱吃,菜也可以蘸酱吃,咸盐粒行吗,齁死你!为了减轻自己的错误,懒女人端着碗,来求助我母亲。母亲不吝啬,不管谁来,无一例外地舀上满满一碗,双手奉上去。

一年当中,我们家的酱在春季里减少得最快。

熬到农历四月,辽东山区的太阳引领着众生,编写新一轮的童话。于是,荒僻世界灿烂起来,到处响起圣教徒般的颂唱,赞美着大地与天堂。风从山外吹来,蜂子和小黄蝶在院子里飞,女人们卸下窗户、拆被褥,搬河套刷洗,闷了一冬的一屋子尿臊味终于散尽。

流动的河水,带走了污秽,也按照程序进入下一环节——洗酱块。

村里女人洗酱块各有各招,就像下大酱一样,虽然原料简单,无外乎黄豆、水、盐,加上空气和阳光,但是做出来的酱各有各味,好与不好,均取决于女人的双手和心。

母亲照管的酱块,表面有弹性,呈淡黄色,里面布满白毛和菌斑,有的女人的酱块灰黑色,散发着强烈的腐臭味,一掰就碎,豆腐渣一样。母亲和她们在河边洗刷的时候,我没少见过。母亲洗酱块,严谨如举办一场隆重仪式,她把整个酱块分解成几大块,再掰成若干小块,用板蓝根扎的方刷子刷净每一角落,不留丝毫菌斑白毛。之后,放阳光下控干水分,等酱块泛出油光,就该下酱缸了。

酱缸摆在后园子,一口墨绿色粗瓷缸,由我奶奶传下来,民国的,辽东大官屯窑的货。瓷缸底下垫着厚木墩,年头久了,裂纹朽烂,仿佛一个老人,静待属于他的时光有一天戛然而止。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不让酱缸直接接触地面,我想那样的话,酱缸一定更稳当些。许多年后,我想明白了:若酱缸直触地面,会不会渗入土腥味呢?母亲凡事不糊弄,她不允许大酱掺杂任何影响口感的异味。

若浸入花香,又另当别论了。

确切地说,我们家的酱缸在后园子边,靠近屋檐墙根,挨着樱桃树。它的左右,依次为大红朵的西番莲、妖魅般的罂粟花、金丝荷叶、江西腊、蚂蚁菜花、荷包花、长美人痣的卷莲。这些花儿次第开,花香散入酱缸,大酱吸纳进去,味道中就隐匿了芬芳。

母亲下大酱的日子,定在四月十八。四月里阳气升和,初八、十八、二十八都是拜佛的日子,大吉;再有,八与发谐音,下大酱若不二次发酵,是死酱,吃不得。想来,母亲选定这天,讨吉利与实际需求均在其中。

我说了,大酱原料简单,技巧却在个人,兑多少盐,多少水,都有讲究的。倘若再求精,晒多少阳光也是门学问——光照不足,大酱发酵程度不够,怎么能好吃呢?我们的后园子,种的都是矮棵蔬菜,生菜、小葱、香菜、韭菜等等,没有遮挡,每天太阳早早来,晚晚地落,大酱不慌不忙晒了一天,一天,又一天,主料与辅料完全融合,再加上母亲的心血,就有了灵性。

碎酱块下缸时,母亲尽量掰得更碎小,以缩短发酵所耗时间。下缸后,缸沿糊上一圈毛边纸,不漏气。这也不放心,缸盖上还得扣只豁牙露齿的破铁锅,防雨防虫防贼老鼠。等待拆封期间,母亲总显得心神不宁,动不动就趴北窗户朝酱缸张望。到后园子侍弄小菜,也在酱缸前站一站,拔拔那些花儿的草,间一间花苗,然而她的意图那么明显。过了个把星期,母亲拆掉封缸的毛边纸,动作有条不紊,表情却是竭力抑制着的兴奋,像猜透一条谜语,急于将谜底告知众人。

一缸好酱,一定要棕红色的,那是豆子升华后的魂魄。

为了这缸好酱,母亲备下一柄椴木的酱耙子,椴木是辽东山区最优质的木材之一,洁白,长着美丽的花纹,不掉渣,轻巧,青年男女结婚打家具的首选。酱耙子用榫卯连接柄杆和铲型前端,不用铁钉子钉,会生锈,也没人那么钉,否则被笑话死。打酱耙要按一个方向搅,让酱块充分溶解,杂质浮上来,方便撇清扔掉。打酱缸这活儿不得偷懒,三两天一次,每次打几十上百次,连续一个月。这期间,新酱会生蛆,这是大酱之所以成为大酱的必然,打酱耙的目的之一,就是挑拣出酱蛆和蛆壳。母亲的眼光极锐利的,能从众多的小泡泡里辨认出哪个是酱蛆,一筷子下去,准夹上来一条虫子。它们在母亲的检查下无处逃遁,而大酱,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挑拣中,逐渐黏稠,颜色纯粹,香得浓郁。

母亲打酱耙的时候,撞击着缸壁,薄脆的声音与婶子大娘们打酱耙的声音合奏,宛如一首古曲,在村子里复活,粗糙而混沌的村庄,因了这打酱耙的调子,像穿着汉服的女子,让人欲往从之。

大酱在酱缸里发酵的日子,需要更多的阳光,可也不能完全敞开酱缸,落入苍蝇蚊子爬虫什么的。母亲手巧,裁一截铁丝,一块白纱布,把白纱布缝铁丝上,蒙酱缸。

酱缸蒙子要拴红布条,辟邪。我一直不知道酱缸要避的哪一种邪,母亲不说,抠问急了,母亲就敷衍我说,防着来月经的女人给冲了。后来,我觉得母亲说得对,但不完全对,按照我祖先女真人的多神论,我们使的柳条笊篱有神,门插棍有神一样。推而论之,酱缸可能也有一种神,辟邪,也是护佑。

给大酱晒太阳也冒风险的,在乡村,我们要做的事情多得很,比方下地薅草,一走大半天,家里锁头看门。这功夫来场雷阵雨,地里离家远,只有干等着酱缸挨雨浇。我们家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母亲总能及时剔除酱缸里的雨水,宁可扔掉一些,确保大酱的品质。酱缸淋雨防不胜防,也不乏大大咧咧的女人疏忽导致,所以贫困人家娶不着媳妇时,只好降低标准,说,下雨阴天知道盖酱缸就行啊。语出无奈,也佐证大酱在我们辽东山区的分量。

新酱酿好了,母亲依旧俗端给左邻右舍尝尝,婶子大娘也把自家的酱回赠给我们。但我不喜欢吃别人家的酱,认为没有母亲做的酱干净,我知道这是偏见,却不改。不单是我,我们家族的人——那些城里的亲戚,长辈、晚辈、平辈,只吃母亲做的酱,我的三姨娘,住在遥远的辽西城市,每年专门回来一趟,小住几日,临走时带着一桶酱,够她一家人吃一年。酱,维系了母亲与家族血脉的情感。

丰沛的雨水滋润着森林和大地,肥厚的泥土之上,山糜子、猴子腿、蕨菜、刺五加,凡端得上饭桌的,争着拔高。此刻,我们营养缺乏的身体多么急需它们补充。而大酱,成了最好的介子。母亲教我认得了一种叫“把候”的野菜,叶片形状类似苏子叶,正面绿色,背面紫色,气味独特。许多年里,我暗暗纳闷这种野菜的名儿,后来想到二十四节气中的“三候”,猜测先人们发现这野菜把握着时节破土成长,因此诞生了“把候”。 “把候”长在沟塘子,一簇簇的,采回来,掐成小段,连叶带茎配几勺大酱炒,极鲜美。若再搭一碗金黄金黄的玉米面汤子,原原本本,去伪存真,吃一顿,念想一辈子。

季节催老野菜,园子里的生菜、水萝卜、黄瓜正前赴后继,饭间,拣一片水灵灵的生菜,沾一点酱,嚼一嚼,脆生生,汁液四溢。有了大酱,母亲炒鸡蛋也不用盐了,放点切碎的葱花,舀点酱,搅拌均匀,入油锅,滋啦一声,蛋液卷了边儿,再翻几个个儿,黄灿灿的,缀着星子绿,酱味由内而外,香疼了人的胃。

蒸酱,也是常吃的法儿,烀土豆了,母亲先在锅底扣个盆,四圈儿围着土豆,朝上的盆底恰好坐碗调了荤油、葱段的大酱,要么添一点干蘑菇丁,小灰蘑、榛蘑,哪样都行,蒸熟,土豆剥了皮,筷子扎碎,裹着蘑菇酱,天下百般滋味,唯此无出其右。

最闻名的,恐怕是小葱拌酱了。我说的小葱,母亲管它叫“白露葱”,早春撒下去,没几天噗噗啦啦封一垄,见不着地皮。白露葱得间着吃,母亲在地头插把剜菜刀,想吃葱了,蹲垄边间,间完的小葱,间隔均匀,再长还一般齐。我没母亲的耐性,进了地不管三七二十一,这里掠一把,那里撸一把,母亲总说,我间完的葱像生了头疮,疤瘌狗啃的。我掐葱须子也远不如母亲心细,母亲不慌不忙捋好一把小葱,葱白在房檐下的石头趸一趸,齐整了,张开老剪子一铰,须子铰下来,抖抖,再一根根剥掉衰老的外皮。剥好的小葱被母亲洗净,切小段,拌上大酱,就着焐了一下午的玉米大豆粥,撑到你肚皮外。

夏天匆匆忙忙过去了,秋天也到了末尾,村子里到处焦枯。下霜之前,母亲急于收拾她的菜园,小辣椒、小黄瓜、小茄子、小豆角、芹菜根、鬼子姜,学名甘露子,有点像大肥蚕的螺丝转儿等等,母亲一样不舍得扔掉,归拢了来,洗净土,装一只缝制好的布口袋里,放入酱缸。这是我们辽东山区有名的“酱缸咸菜”。数九隆冬时,屋外白雪纷飞,端坐烙屁股的火炕上,配一碗热腾腾的酸汤子,把你美到天上去……

大酱,吃出了辽东山区的风情,吃出了我们的性格,吃出了我们辽东的山高水长。

前几年,为方便照顾年龄渐长的母亲,我在赫城给她买了房子。母亲搬来以后,哪里都舒心,可有一样,楼房再明亮暖和,却不能下大酱,这使她很不满意,和我说,不下一缸酱,这么一大家子人吃啥呢。我说,超市里买呗,什么样的没有。母亲顿时生气,超市里的酱还叫酱吗,什么韩国的海鲜的,全都瞎扯!敢保证是咱家地里产的豆子吗,兑些什么东西谁知道呢?我一想,也是,现如今,我们种植的世界上最有名气的大豆滞销了,被美国鬼子的转基因大豆打得一败涂地。二姨娘每次和我通电话都抱怨一番,说豆子贵贱没人要,一麻袋一麻袋摞在仓子里。那么超市货架子排列的酱,原料豆取自哪里不很可疑了?

赫城的楼房下不了酱,难不住母亲,正月十五一过,她必回老家去,在二姨娘家住几天,磨豆子,打酱块。等到农历四月十八,母亲一准儿又回去,忙着下酱。新酱好了,又忙着送给她的妹妹、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们。

后来,母亲左眼失明了。

那是秋天的傍晚,母亲挑拣着二姨娘从老家捎来的山蘑菇,挑着挑着,眼前忽然一黑,母亲急忙站起身,揉眼,左眼还是一片漆黑,慌了,给我打电话。我领着母亲去医院,不巧逢着下班时间,眼科只有一名值班医生,她什么也没看出来,只说母亲眼里有红斑,让我转院。我说你能不能给主任医师沟通,会诊一下。她给主任打几遍电话,通着,对方不接。我没招了,只好送母亲去市里。到了市眼科医院,医生诊断母亲患了眼部血栓,她说这个病来得急,但只要60分钟最晚不超过90分钟内,采取紧急措施抢救,治愈的希望很大。遗憾的是,我们在县医院耽误了时间,从赫城到市内,又要1个多小时路程,也就是说,母亲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母亲的左眼,到底失明了,我愤怒的几次想起诉县医院,作为眼科医生来讲,眼部血栓是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然而她硬是判断不了。还有,医院执行三级会诊制,医生不行找主任,主任不行找主管院长,但那个值班医生轻易就把我们打发了,没尽到职责。那个主任医师也够可恶,明明电话通着,死活不接,也不回,同样违反规定。可是,这样的医疗事故,想起诉也不那么容易,我需要提供这样那样的证据,而有些证据,我提供不了,提供了也不一定有效。

母亲摆脱了最初的惶恐,接受了现实。她不怨恨医生,只是常和我说,唉,我这眼前啊,就像蒙了一层绒毛,模模糊糊的。又说,我这眼前,怎么老像一群小蝇子飞呢。母亲这么说的时候,我心里特别难受,可我什么办法也没有。

眼睛减少一半光明的母亲,也没忘记她的酱,仍然二月二回老家,让二姨娘帮她磨豆子打酱块,四月十八准时回去下大酱。

去年夏天,我和母亲及辽西城市的三姨娘一同回老家看望二姨娘,母亲特意招呼我到二姨娘家的后园子,给她那一缸大酱打耙。母亲穿着一件绿底儿白花衣裳,站在石墙边,周围是樱桃树,一畦芹菜,几垄胡萝卜,她打酱的动作一如年轻时娴熟,丝毫看不出瞎了一只眼。只不过,日渐增多的白发泄露了时光的秘密。

我掏出手机给母亲拍照,她笑问我,你给我照相啊?

不曾想,那是我给母亲拍的最后一张照片。仅过三四个月,母亲在二姨娘家突发心梗,接回赫城时,救治为时已晚。二姨娘说,头天下午,母亲还去后园子看她的酱缸,说回赫城带一罐,捎给她在北京工作的侄孙女。

料理完母亲的后事,我想起手机里的那张照片,一翻,不知道什么时候删除了。

母亲做了一辈子的酱,唯一一张她守着酱缸的照片也没留下。

眼前的为难是,冰箱里那罐子母亲做的大酱没剩多少了,每次打开冰箱,看着那罐子酱,我心里都犹豫,吃,还是不吃呢?

猜你喜欢
酱缸大酱姨娘
小姨娘
姨娘,让我再送您一程
耳 环
耳环
酱缸台
酱缸台
大酱情怀
大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