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丽 张广翠
淮阴工学院社会科学处
社会资本理论下的容闳与晚清留学计划
王颖丽 张广翠
淮阴工学院社会科学处
容闳和曾国藩是促成晚清时期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寻求突破困境,派遣幼童出洋留学的两个关键人物。作为留美幼童之父的容闳,自学成归国后,便欲以西方学术,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随后他主动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从事的每件大事,都是围绕着这一目的。他接触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向其提出改造中国的方案;他通过贩卖茶叶丝绸实业救国;他结交知识分子和商贾名流,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积累、深化和传递自身的价值,凭借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曾国藩的认可和赏识,最终实现其毕生宏愿。
社会资本 人脉网络 容闳 留美幼童
纪录片《幼童》讲述了在1872—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彼时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被称为“留美幼童”。幼童留美计划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推动这一划时代的人物就是被称为“留美幼童之父”的容闳。本文探寻容闳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最终促使幼童留学教育的成行,略论社会资本是如何对容闳达成毕生理想助一臂之力。
社会资本是以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是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是行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从而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它既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资源。参加社会活动或参加某组织能够享用组织提供的部分资源,增加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也可以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一个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非常重要,能够使成员与成员、成员与组织、组织与组织形成交流与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总而言之,随着人与人的交往的逐步深入,师生圈、朋友圈、同事圈等的出现,人们的社会关系进一步扩展和延伸,人与人之间关系越密切,社会网络越密,社会嵌入性越强,社会资源越能为其所用。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容闳和其热衷推行的幼童留美计划,都不能否认容闳是通过一步步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逐渐走进曾国藩的视线,得到赏识和重用,在丁日昌等人的引荐下,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
容闳(1828~1912),原名光照,族名达荫,号纯甫,英文名Yung Wing,广东香山南屏乡人,1841年,容闳进入布朗教士负责的马礼逊学校。1846年,布朗带容闳等人赴美深造。1854年,容闳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第一个在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1855年容闳回国,开始致力于他的中国梦——努力推进中国的教育事业。回国后,容闳投身于救国的洪流之中,先后参与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幕僚、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作为近代中国历史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可研究的内容非常多,学术界主要集中于容闳和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容闳与中国近代化研究方面,对于留美幼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群体性研究和个案研究,对于容闳利用自己接受到的西学教育,广交人脉、在推动幼童留美这一计划的努力方面研究较少,本文拟通过容闳自1854年学成归国后至1871年第一批幼童被派留学美国期间的经历,探寻容闳在这十几年间是如何利用自己的努力与洋务派领袖人物曾国藩等人建立起来的特殊关系和信任,进而促使清政府推行官派幼童出洋学习这一历史上的壮举。
1854年容闳学成归国后回到了祖国。1860年,容闳访问了太平天国首都——南京,与干王洪仁玕相谈甚欢,容闳向其提出七条建设性意见:组建军队;创办武备学堂和水师学堂;建立银行体系和学校教育体系;推行实业学校体系等。容闳期望借助洪仁玕推动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但因为天王洪秀全在历经了1856年内讧后,对这些改革措施兴趣寥寥,容闳最终失望地离开了天京。容闳转而将希望转向当时的清政府,希望能够借此来实现自己抱负。但眼下,清政府的剿匪运动正在进行,并不是提出教育救国的最佳时机。容闳便想通过从太平军占领区采购茶叶贩卖,通过实业积累财富,使其具备实施教育救国的抱负,但最终容闳差点死于土匪的乱刀之下。这些经历让容闳心灰意冷,他对布朗先生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他看不见实现计划的希望,他将一切交托给上帝。”
作为一个系统接收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容闳从内心里否认清政府,曾经寄希望于具有基督教色彩的太平天国,但最终认清了太平天国的实质,于是,他又将目光转向了清政府,开始试探性地靠近太平军的死敌曾国藩。
曾国藩,接受的是正统的封建儒家教育,善经世致用之学,1852年丁母忧回到湖南,在天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之际,他奉命帮办团练,创建湘军,与太平军死战,为清政府铲除心患立下赫赫功劳。1860年,曾国藩被授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开始使用西洋新式武器,聘请沪上外籍人士协助剿匪,从而认识到引进和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为此,在他的力推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新式军工企业安庆军械所建立起来,曾国藩的“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的说法对于关注时局发展的容闳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尤其是曾国藩在筹建兵工厂的同时,寻觅到徐寿、华蘅芳等人,这种访求“覃思之士,智巧之匠”的态度让容闳心动不已。1861年容闳通过友人左孟星给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写了推荐信,希望他向曾国藩举荐自己。1863年2月,容闳收到了曾国藩的幕僚来信,据赵烈文日记记载:“同治元年五月初三日,……金子香同广东友人容君淳甫(光照,象山人,通夷言夷字,曾居花旗八年,应其国贡举得隽,去年左孟星函荐予,属我引荐揆帅故来)来”。
1863年2月,曾国藩在给郭嵩焘的函中提及容闳:“容春浦上年曾来安庆,鄙意其人久处泰西,深得要领,欲借以招致智巧洋人来为我用。……与容君熟商,请其出洋,广为罗致。如须赉多金以往,请即谋之少荃,虽数万金不宜吝也。”后来,容闳接到邀请拜见曾国藩,据容闳在回忆录中说,1863年3月,他接到曾国藩的幕僚张斯桂的来信,信中说:“彼自言承总督之命,邀余至安庆一行,总督闻余名,亟思一见。”当时的两江总督是曾国藩,容闳心想“私念此大人物者,初无所需于予,急欲一见胡为?”可以看出,容闳对于面见曾国藩也是比较忐忑的,但此时忐忑的心中更是夹杂着激动的心情。之后,容闳又接到好友李善兰的来信,李善兰解释说,自己曾在曾国藩面前对容闳极力推荐,“且谓其人抱负不凡,常欲效力政府,使中国得致富强”。容闳心头热血沸腾,当机立断放下手头一切事物,即刻动身去了安庆,他知道曾文正为当下朝廷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同辈莫不奉为泰山北斗,一旦可以得到曾国藩这样一个大人物的赏识,进入洋务派的阵营中,有其做后盾,自己的留学教育救国计划,就可以很快得到实施。
曾国藩接见容闳后,对其初步印象极佳,他认为容闳是一个对自己的才能有正确的估价,在商谈时有一定分量的谦虚。容闳此次在安庆待了半个月,和李善兰、张斯桂、华蘅芳、徐寿等人同居一室。当时在安庆大营效力的官员有数百人之多,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中除了幕僚外,有学者、数学家、机械师、天文学家等,都为曾国藩所用。有一次,曾国藩召见容闳,谈论关于为中国谋最有益最重要之事业,当从何处着手?容闳深知,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武器和技术,以维护清政府统治,其对西方之学并不排斥,但眼下自己刚得到曾国藩的认可,但自己并没有发挥出令曾国藩赏识的才能,教育救国计划不是短期内就能救国的灵丹妙药,容闳熟悉西方国家发展的进程,他认为,中国目前要想摆脱贫穷落后挨打的局面,不仅仅是要引进西方的新式武器,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些具有基础性质的机器厂,以此作为母厂,由此生产出更多分厂,互相协作,制造出来的机械运用在军事、交通、农业等方面,眼下曾国藩最需要的是“建设一机器母厂”。此次会谈,曾国藩非常高兴,第二天就致函李鸿章,提出由容闳带队赴西洋购买器具,聘请西方工程师,建设机器厂等。后来容闳不负曾国藩所托,完成此次任务。
有了曾国藩的知遇之恩,容闳有了实施自己毕生抱负的大靠山,后来,容闳又提出了设立兵工学校,招收学生培养翻译人才等建设性意见,进而有了在曾国藩、丁日昌等人的支持下,完成幼童出洋留学这一历史上的伟大创举。
容闳和曾国藩两人在认识西方的学术上有了共同的认可和追求。容闳的个人才能在安庆大营中得到曾国藩的赏识,曾国藩的威望和个人魅力对容闳施展自己的教育救国计划提供了可能。容闳深知自己和曾国藩素味平生,最初只是凭借朋友的关系才得以面见曾国藩,后来因为自己出色完成曾国藩交给自己的出洋购买器具和聘请工程师的任务,才对自己的教育救国计划有了认可。容闳暂时放下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乐于接受曾国藩的委托赴西洋采买制器之器,符合当时的国情,也符合容闳救国的想法。如果在贸然情况下,自己提出教育救国计划,不仅得不到认可,也会令曾国藩认为自己狂妄至极,信任会大打折扣。
与曾国藩、丁日昌的结交是容闳得以实施教育救国计划的重要原因。曾国藩个人魅力以及在剿匪过程中的果敢,他的忠心和对新事物的态度使其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有真才实干的人士,据史书记载,曾国藩身边有名望的幕僚达83人之多,在这个群体中,有出谋划策、带兵打仗者;有办理外交者;有办理教育实业者等等,和曾国藩幕僚的交集,使得容闳获得了曾国藩的接见和后来的赏识,也使得容闳有了改造中国的基础,尤其是和丁日昌、王韬等人的结交,使其的教育救国计划有了进一步实施的可能,丁日昌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容闳在曾国藩的推荐下成为其部属。容闳在回忆中写到:“曾文正者,于余人有知己之感,而其识量能力,足以谋中国进化者也,当日政界重要人物,而与余志同道合者,又有老友丁日昌,丁为人有血性,好任事,凡所措施,皆勇往不缩。”作为一个时刻关心中国时局的人,容闳认为教育救国同样重要,他在丁日昌的支持下,提出了“条陈四则”,其中,容闳最希望立即实施的是第二条,即“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材”。丁日昌和容闳相识多年,从容闳身上看到了留学教育在汲取西学方面的巨大作用,此后,容闳、丁日昌等人坚持不懈地向朝廷呼吁留学教育。直到1870年冬天,天津教案发生后,在处理谈判过程中,李鸿章、丁日昌等人深刻认识到派遣学生出洋学习迫在眉睫,丁日昌再次向曾国藩陈述容闳的教育救国计划,最终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容闳的留学救国计划得以实施,容闳在回忆录中写到:“予闻此消息,乃喜而不寐,竟夜开眼如夜鹰,闻此身飘飘然如凌步云虚,忘其为僵卧床底间。”“至此予之教育计划,方成为确有之事实,将于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矣!”曾国藩在垂暮之年促成幼童留美事业,使得容闳看到了“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曙光,容闳为此对曾国藩感恩终身。
虽然曾国藩于1872年即逝世,未能目睹幼童留美的盛况和日后的黯然结局,但从曾国藩、容闳、丁日昌等人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晚清留学计划的最终出台与容闳与曾国藩及其幕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正是由于曾国藩等人的赏识和推荐,容闳的抱负得到了发挥,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创举。
[1]徐伟民.中国近代化的滥觞——曾国藩与容闳安庆会晤的历史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7-81.
[2]郭世佑.容闳:一个与晚清历史巨变脉络相吻合的探索者[J].江苏社会科学,1999(6):104-109.
[3]杨锦銮.合作与歧异:容闳与曾国藩关系探微——以晚清幼童出洋留学为中心[J].兰州学刊,2007(8):66-169.
[4]郑宏泰,周振威.论社会资本——以周寿臣与晚清留美幼童为例[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7-15.
[5]闵海霖.容闳与曾国藩的合作动因论析[J].历史教学问题,2010(5):54-58,13.
[6]郭吾真.简论容闳同曾国藩的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50-58.
[7]黄晓东,刘中国.容闳传[M].珠海出版社,2003.
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晚清留美幼童群体性研究》(编号:2016SJB770011)阶段性研究成果。淮阴工学院校级课题:民国初年社会转型期的留美幼童——以台湾中央研究院馆藏档案为视野(立项编号:HGC1230)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颖丽(1980-),女,陕西渭南人,讲师,淮阴工学院社科处综合科科长,研究方向:近代中国文化、高等教育管理;张广翠(1980-),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