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心雕龙》看贾谊的文学创作

2016-10-25 18:27檀二姓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贾谊文心雕龙文风

檀二姓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从《文心雕龙》看贾谊的文学创作

檀二姓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评价了贾谊的文学创作,并在《哀吊》、《体性》、《才略》三篇中重复使用“清”字对贾谊其人其文进行评价。结合贾谊的文风特点、“清”的审美内涵及其概念的流变,可以深入分析贾谊创作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文风“清”的负面含义。

文心雕龙 贾谊 清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所著文章文笔犀利、感情强烈,多抒发自己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忧愤之情。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多次论及贾谊及其文学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体性》篇中夸其“文洁而体清”的风格,《才略》篇中对其“议惬而赋清”的赞赏,《哀吊》篇称其《吊屈原赋》为“辞清而理哀”的首出之作。“清”可以说是刘勰对贾谊文风的高度概括性的评价,极其凝练,理解贾谊之“清”应当从贾谊的文章风格和他本人的性格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同时也应当看到,“清”也有负面含义在内,这也体现了贾谊在创作上的不足之处。

一、文风之“清”

自贾谊浮湘,发愤吊屈。体周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

——《文心雕龙·哀吊》

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

——《文心雕龙·体性》

贾谊才颖,陵轶飞兔,议惬而赋清,岂虚至哉!

——《文心雕龙·才略》

刘勰在《哀吊》篇中用“辞清而理哀”一句来具体评价贾谊的《吊屈原赋》。此赋作于贾谊被贬出任长沙王太傅的途中,用以悼念屈原,并借屈原以自比,抒发自身的悲愤。《吊屈原赋》运用了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词语清新,情感深沉,寄托了对屈原的哀思和景仰。此时的贾谊与屈原处境相似,因而对屈原有着来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所以文章语言不仅有清丽之感,而且有清冽之气,让人感到凄恻,不仅体现了屈原的抑郁,也是贾谊自己满腔忧愤的倾吐。

《奏启》篇的“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则重点在于评价贾谊的政论散文。贾谊的政论散文总有一股强烈气势,这股气势源于作者本人年少才高,有着丰富的感情,因此他笔下的政论文不仅晓人以理,而且动人以情、气势磅礴。排比和对偶句式的不时出现,相似句子的连续使用,使得文章明快而畅达,又有一种整齐美;感叹和疑问的语句常常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形象地说理、善用比喻来说理,是贾谊散文的又一特点,他能够用这种方法让本来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易懂,晓人以理与动人以情的结合为文章增色不少,效果明显。总之,善于运用各种手法论说事理,且文辞通畅,是贾谊散文的突出特点。

“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俊发”意为“骏发”,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将之进一步解释为:“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俊发,表现为才颖,一为快捷,一为清新,一为明了。“文洁而体清”就是指文章风格清明,清新激越。贾谊才颖,陵轶飞兔,都表现出贾谊才思之敏捷、行文之清新明了,“议惬而赋清”则指文章的清隽、清越。贾谊的政论散文皆切中要害,紧扣中心,莫不缘事而发,为情造文,且文无旁支,要约写真,自然骏发,不加造作,所以风格清新简明,隽秀激越,以“清”为美。

二、形成原因

若贾谊之遍代诸生,可谓捷于议也。

——《文心雕龙·议对》

回到贾谊之人本身可以发现,贾谊出仕较早,可称得上年少有为,青年人特有的敏捷目光和初生牛犊的劲头让他得以看到国家存在的问题,也让他敢于直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特点在他的文章中也发挥了作用,使其文章用语简明扼要而又颇具气势。观其文风的形成,正与贾谊自身的性情特点息息相关。《汉书·贾谊传》记载:“文帝召谊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心雕龙·议对》也写道:“若贾谊之遍代诸生,可谓捷于议也。”可见当时年轻有为的贾谊受到文帝的赏识和喜爱,政治地位迅速攀升,“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这自然会让朝中的老臣们感受到仕途上的压力,再加上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触及权贵的利益,因此遭到了群臣排挤,受到政治挫折被贬长沙。正是在被贬出任长沙王太傅途中,贾谊创作了《吊屈原赋》,借屈原以自比,抒发自身的悲愤不平。然而,细细比较二人的生平遭遇可以发现,《吊屈原赋》写来哀悼屈原,无疑是一篇情真意挚,足以令人掩卷赞之的散文,但贾谊将自己与屈原等同,就并不那么恰当了。贾谊所经历的一切其实与屈原在很多方面都是存在差别的。屈原所处的楚国当时君主昏庸,周围佞臣环绕,身为良臣而被逐的屈原却没从未消极,从未怨艾,仍然满怀政治理想,满怀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贾谊身处的是被誉为“文景之治”的文帝时代,政治清明自不必说,文帝周围也并无奸佞当道。贾谊也受到了挫折被贬,可不同的是,他满腔悲愤,甚至消极到要“自引而远去”,可见二人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少年出仕,深得君主赏识,贾谊的仕途顺利自是好事,可也造成了他政治基础不稳定、政治智慧不成熟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这些都影响到了后来的他。

苏轼在《贾谊论》中写道:“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认为贾谊虽然志向高远却有气量不足之嫌,行事又未免浮躁鲁莽。应该说,正是开始时过于顺利的仕途造成了贾谊的政治基础不够稳定,政治智慧也不够丰富。贾谊本身的性情特点,加上后来仕途经历的影响,互相作用,影响到了贾谊文风的特点,是贾谊文风形成的原因。

三、负面特点

“清”的基本内涵首先是明晰省净,这是由“清”字的本义“水清”引申而来的;其次则是超脱凡尘。从审美意义上来说,清是与一种人生的终极理想和生活趣味紧密联系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的清净理想。而要追溯清的美学内涵,则应该回到魏晋六朝时期。在当时,清既是时人所追求、欣赏的一种人生境界、人格风范,也是一种审美准则。

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与诗学的重要概念,“清”经历了从人物品藻到诗文品鉴的流变。首先在魏晋时期,“清”频频出现在对人物进行品评之时,“清”字在《世说新语》里就出现了八十多次,仅在《赏誉》、《品藻》这两篇中,出现三十多次。“清”的内涵既有偏重道德意义的“清贞”、“清廉”,又有偏重审美意义的“清远”、“清雅”,既是道德范畴,又是审美范畴。可见,“清”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被广泛使用,并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概念了。魏初,曹丕论“气之清浊有体”,虽然没有用“清”来评论文学作品,但已经将“清”作为评论作家的概念用于文学批评领域。钟嵘在《诗品》中也多次用“清”字,显示了南朝诗学以“清”为主导的审美倾向。后来文学批评中的有关词语,如清旷、清丽、清峭、清幽,不胜枚举,但绝大多数是从魏晋人物品鉴中移用过来的。

“清”的负面特点则是单薄浮弱。贾谊虽才高八斗,却引起朝臣的不满,这也是他年纪尚轻,思想过于单纯的原因,思想过于单纯,就会削弱文章的说服力。还是他的《过秦论》,洋洋洒洒,气势惊人,历来评价很高,却也因过于追求行文上的气势磅礴,而在引用史料时只凭想当然就信手拈来,因而文中出现了不少不合事实的论据。例如写六国之君“会盟而谋弱秦”,但实际上六国从来没有团结成为一个整体,也从来没有订立过有效的多变性的军事同盟,更谈不上联合组织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虽然《过秦论》的主题和基本论点值得肯定,但也不能否认其论据的欠严谨之处。这也是贾谊“清”的另一个方面,即思想过于单纯,行文时引用论据都为论点服务,文无旁支,却不够严谨。

四、结语

贾谊年少才高,充满自信,这种少年式的才思和性情反映在他的文章中,就构成了其文气势强烈、文辞清越、风格清简的特点,虽然这种“清”的负面特点也造成他的文章不够严谨,思想过于天真单纯,但总体还是瑕不掩瑜。魏晋六朝尚清,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清”范畴也带有鲜明的道德倾向,对贾谊的赋与散文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和赞誉。

[1]刘勰,黄叔琳.文心雕龙[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李建松.论“清”从人物品藻到诗文品鉴的流变[D].河南:河南大学,2009.

[3]葛瑞敏.气积文畅,情深意挚——贾谊散文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1.

[4]李建松.《文心雕龙》“清”范畴研究[J].名作欣赏.2012(11):148-150

[5]卢迪,朱佩弦.《文心雕龙》“清”议 [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2):35-38

[6]高建新.尚“清”与魏晋人物品鉴[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3):86-91.

[7]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0 (1):146-157.

檀二姓(1992-),女,安徽安庆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前文献与文学。

猜你喜欢
贾谊文心雕龙文风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论《文心雕龙》象喻批评的逻辑建构特征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怀才不遇的贾谊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
改进文风贵在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