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灿
容闳:中国第一个“海归”
◎阿灿
1860年12月23日,是容闳来到“天京”的第36天,他又一次走进干王洪仁玕的府邸,将官印及天国“义”字四等爵的委任书退还给洪仁玕,谢绝了“共举大业”的美意。第二天早上,容闳离开了南京,而与此同时,消逝的还有那个他曾在心中寄托过希望的“天国”幻想。
容闳1828年生于广东香山县一个贫寒之家,后来跟着在澳门打工的父亲上了英国传教士开办的马礼逊学堂。之后,他又随校迁往香港上学。1847年,由香港基督教会提供两年经费资助,去美国上学,并于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容闳毕业后立即回国。然而,当时的中国,几乎没人了解留美学生是怎么回事。回国后单是为了谋生,他就辗转香港、上海,不停地更换职位。
1860年秋,容闳应了两位传教士的邀请,随他们前往南京。这不仅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早已令他感到失望,还因为太平天国宣扬上帝的缘故,让人们觉得中国可能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这与深受美国制度影响,并欲以改造中国的容闳非常合拍。
到达南京的第二天,容闳就被邀请去见干王洪仁玕。他对洪仁玕说出了自己的七条想法,其中四条谈到了设立学校,但这些建议,在太平天国却无法得到理解。
于是,与同行人商量后,容闳决定立即退还干王所许诺给他的爵位。他对天国已没有留恋。
三年之后,容闳的茶叶生意已是日渐兴隆,但他也发现,中国并非“工商立国”,想靠经营商业而改造中国也完全是个幻想。
这时候,容闳出乎意料地接到一封友人张斯桂从安庆寄来的信。张斯桂在信中说,此信是受曾国藩之托而写的,欲请他到安庆相会。经过几次书信来往,容闳在1863年9月,自九江乘船顺江而下,来到安庆。
曾国藩对容闳的远见大加赞赏,并立即命他负责筹办此厂,购买机器。一个星期后,容闳被授予五品军功头衔,正式成为出洋大臣。之后,容闳又建议曾国藩设立了一所兵工学校。在曾国藩带动之下,中国的洋务运动蓬勃开展起来。但容闳的教育计划在心中已经蕴藏了十五年之久,他依然在等待着下一个机会。
1870年夏天,容闳终于向丁日昌提出自己的“留美幼童”教育计划,并敦促他向曾国藩进言。当终于获得曾国藩的首肯时,容闳竟喜悦得一夜不能入睡。
容闳受命于朝廷,立即实施“留美幼童”计划。但以当时的社会观念,官员既不愿把自家子弟送去,民间更有关于西洋的种种不祥传说,因此,招收学生非常困难。容闳只好一面去港英政府所设学校中去招收,一面回老家去动员乡亲,以致自1872~1875年整个幼童留学计划实施期间,4批共派出120名,其中40名为容闳的家乡香山县人。
这一群穿着洋装,盘着辫子,说着洋话,拒绝洋教的中国孩子们身上,寄托着清王朝的希望。可是,在“留美幼童”进行到第10年的时候,突然被全数撤回。
清王朝需要的,只是洋人的“机艺”,所有留美幼童只有一个学习目的——“机艺”。而大清国的孩子正在失去中国的“道统”,跟洋人一样“没有规矩”。这令清朝官员们大为震怒,他们开始向朝廷汇报容闳的“劣迹”,攻击容闳对学生失职纵容。他们相信,即便这些孩子学成归国,也将要“有害国家”的。两害相权,清王朝宁要思想不要人,于是召回大吉。
1881年8月,留美学生开始分三批撤回,将近10年的留学计划被迫终结。这也意味着,容闳“藉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的理想,草草收尾。
1882年,深受打击的容闳由上海回到美国,此后有13年,他再没回过中国。
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归”曾立下志愿,“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他曾把希望投向了太平天国;也曾绕过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塑造和清王朝的科举通道,推动“留美幼童”计划,给古老的帝国捎回一股清新的海风。他就是容闳。
摘自《齐鲁周刊》201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