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的生存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

2016-10-25 11:46:23闫金晓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演职人员豫剧戏曲

闫金晓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50004)



豫剧的生存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

闫金晓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500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当前,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选取其中代表之一豫剧,立足豫剧的基本情况,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应对策略,或许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一定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豫剧;生存现状;调查与对策

2015年2月9日,《中国艺术报》第一版刊载了《观念陈旧美感不足难“叫座”》一文,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文章从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剧作家陈涌泉的一席话论起,透过两部戏剧作品所遭遇的接受困境,详实论述了戏曲创作和改变后,或遭到业界专家非议,或观众反响平平。此起波澜历经多年的酝酿发酵,再度把中国戏曲的发展和传承所面临的困境问题展现在国人面前。当下,戏曲表演的专业人员后继乏人,欣赏戏曲的观众大幅度减少,从事戏曲事业的演职人员或兼职其他行业、或直接转行,诸多因素严重滞后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豫剧,源于河南省,是我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原名河南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历经了清代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时期,到民国时期发展成为影响河南乃至周边省份的一大剧种,并首次出现了现代戏,其演出地点由农村高台转向城市,受众范围得到了空前地扩大,逐渐形成了以豫剧大师常香玉、阎立品等为主的风格各异的艺术流派。豫剧的唱腔有其独特魅力,表现为铿锵有力、抑扬有度、大气磅礴;以唱见长、唱腔流畅口语化、通俗易懂且善于表达戏曲人物的内心情感;其音乐曼妙多彩、节奏鲜明;武戏中真切热烈,文戏里婉转流畅。豫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本色自然而且紧贴人民的生活,在戏曲的碑林中凸显出自己独有的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节奏的加快,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的也变得多样化,中原特色的豫剧同京剧、昆曲等剧种一样,势必要面对严峻的挑战和生存困境。

本文以豫剧为例,深入培育戏曲专业人才的院校、剧团,调查研究其生存状况并阐述自己的拙见。

一、豫剧现存状况的调查研究

(一) 戏曲专业院校的调查

培养演职人才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环节。笔者对河南省内戏曲专业培训院校进行了调查,曾经隶属于省文化厅管理的戏曲专业培训学校共有13所,均以中等专业学校建制,分布在郑州、开封、商丘、平顶山、许昌、焦作等地市。截至2015年1月,除南阳文化艺术学校和濮阳杂技学校独立存在外,余下的或并入专科学校,或单独存在而生源困乏、几近停办。

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除了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专业院校开设戏曲专业外,绝大多数本科高校都没开设戏曲专业,个别省市的戏曲中专学校升格为专科院校,其所开设戏曲表演专业,招生情况均处萎缩状态。现在对河南省某艺术学校(前身为地区戏曲学校,现被整合到某专科学校独立挂牌)2011至2014年招生现状进行统计。见图表1:

表1 招生现状数据

图表显示:生源数量从2011年至2014年呈现出直线下滑的态势,而且男女生、三年制与五年制的比例明显失调。

从2008年开始,艺术类中专招生形势下滑情况就已经初露端倪。省文化厅在招生政策中尽力广开渠道,各艺术学校都把招生视为学校的首要工作,纷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每一所生源学校、班级。面对中小学毕业生,老师们认真讲解艺术教育的优越性,对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出建议,征得家长同意后到所在县市区进行初试,最后到学校进行文化课测试。选拔的范围逐年缩小,标准逐年降低,但从事艺术事业的学生热情却越来越低。

生源递减的原因:1.学习成本高。自2013年开始,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数专业实施学费全免的政策,唯独艺术类除外。艺术类学生每年学杂费近3000元,加之生活费用逐年增长,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家庭负担。2.功利化思想严重。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如初中毕业直接去打工,艺校在读生每年都有部分学生辍学的现象。3.教育政策失衡,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近年来,虽有省、市、县等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但地方保护的特点还是逐渐凸显出来。各地中小学为了减少学生流失,对于艺术类中专招生工作支持的力度明显降低,有的中小学甚至禁止到本校招生,最终导致艺术中专招生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戏曲培训中心现状的调查

笔者对商丘地区下辖六县二区一市的艺术培训中心进行调查:舞蹈类占30%;美术绘画类占10%;器乐类占10%;综合类(包含舞蹈、器乐、声乐、美术绘画、跆拳道、戏曲等)占50%;随机性的家庭式个人辅导(比例、内容不详)。

笔者对商丘市某知名舞蹈培训中心的30名戏曲学生进行调查,其学生呈以下特点:性别差距大,男生为5人,女生25人;文化层次均为小学低年级;不喜欢戏曲的约占45%,个人爱好的约占30%,为升学而学习的约占20%,纯粹为锻炼身体的约占5%。

数据表明:戏曲人才培养的状况可谓令人担忧。多数家长注重培养孩子舞蹈、美术、声乐、乐器等方面素养,目光投向戏曲的却少之又少。

(三)剧团运作现状调查

戏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给剧团输送新鲜血液,也就是说剧团的运行与发展最终反映着戏曲事业的现状。我国现阶段剧团分隶属政府型和民营型等两种形式。笔者对郑州市豫剧院进行了调查,郑州市豫剧院由原市豫剧团、市豫剧二团于2000年8月合并组建而成,多年来,移植了上百台传统剧,培养了王希玲、虎美玲、小香玉等一大批著名表演艺术家。现有演员96名,其中正式演员83名、聘用合同演员13名。

首先,演职人员较为稳定。 正式演员没有变化。34名合同工(含伴奏员),男生23名,女生11名;入团时的平均年龄为19.85岁;平均在团时间为2.94年;合同工中仍在河南省豫剧院工作的有13人,调换到别的剧团继续从业的有11人,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0人。

其次,演出场次下滑。2005至2010年演出次数较稳定,从2011年开始出现了下滑的趋势。郑州市豫剧院为政府差供型剧团,演出主要分为两种:巡演和商演。巡演主要是每年都要完成政府安排的演出任务,区域主要为郑州市以及六个市辖区;商演主要在巡演后,而商演的赞助商多为大型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商演以省内演出居多,主要集中在开封、鹤壁、洛阳、三门峡、驻马店、安阳等地区,少量省外商演则去过山西晋城、河北邯郸等地;另外,2009至2011年三次赴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参加全国戏曲大赛、少数民族汇演等。

调查可以看出,虽然剧团的演职人员、演出次数较为平衡,但近些年来仍然有转行、下滑的趋势。因此,找准原因、调整用人策略、迎合观众才能使剧团的演出机会增多。在完成巡演任务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商演,从而促进剧团资金的运转,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 戏曲剧本、音乐的创作人才后继乏人

剧作思想蕴涵的深化得益于于剧作家社会洞察力和艺术概括力的提高[1]67。笔者选取豫剧发源地之一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展开调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各种地方戏曲院团,纷纷展开对“八大样板戏”等经典戏曲名作的创作、推广与演出,各种版本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作品,在全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时代的快速发展及戏曲本身存在的因素,戏曲创作群体的也是慢慢呈现出萎缩态势。当前,商丘市豫剧创作团队中剧本创作以商丘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任金义、原主席张锡荣等10余人创作团队为主,戏曲音乐创作以原梁园区戏剧家协会主席蒋云生、原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王柏茼、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朱勇等10余人创作团队为主。两类创作团队年龄平均为60岁以上,中青年创作团队几近降为个位数,种种原因致使中青年创作者们的作品水平明显下降,并呈现出青黄不接态势。

二、对豫剧进行保护的建议

保护即是尽力照顾,使其不受损害。笔者认为保护地方剧种应从以下三点入手,进一步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国家重视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不能停留在政策扶持或列入非遗保护工程,更应该拓展保护渠道与方式

例如,2006年5月,“豫剧”等一批中国戏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戏曲有了昙花一现的希望。即使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保护下,却难以阻挡当今社会多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保护和发展的问题势必要进行。

(二)提升受众群体的认知度,扩大中国戏曲的影响力

戏曲离不开生存的沃土,培养受众群体的兴趣也是重要条件之一。2015年3月2日,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确保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加大美育师资培训,整合高校、艺术团体、艺术家等资源开展艺术教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等,并且列入《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诸如“高雅艺术进校园”、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等活动的开展,让年轻的受众群体走进、喜欢、传承戏曲,从他们对戏曲的认知、个人的喜好、审美的角度等方面下足功夫。例如,豫剧《拷红》是在《莺莺传》《西厢记》等名著的基础上,历经几代豫剧艺术家而改编的,其思想性、文学性等对于大学生来说较易接受。再者说,新编历史和现代剧可以通过进高校,创作、演职人员与大学生们进行座谈,避免单向施予传播,形成良性的互通交流,继而对剧本、音乐等进行多层面的加工润色,达到推广、传承艺术的目的。

(三)加强创新型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梁认为:“新编历史剧、新创现代戏,一个基本的倾向和通病是,历史的、说教的,或者说观念的东西太厚重,艺术的、审美的呈现,趣味性、审美美感丧失殆尽”[2]。当前其受众群体表现出老龄化、数量锐减等特征,加上人们的价值观、艺术审美呈现出多元开放之特点。剧本、音乐的创作者以及表演者的二次创作都需要思考,如何创作出适应社会发展、迎合受众群体需求的作品。笔者认为:首先,戏曲剧本和音乐的创作需要创新,因为它是戏曲生存之本。而生活中的新编剧本则表现出文学性、思想性、戏剧性、观赏性明显欠缺,尤其是与受众群体缺少心灵沟通交流。戏曲音乐创作者可以从生活中发现亮点并借鉴创作经验,例如:戏剧和歌曲,各有所长。然而戏曲唱腔艺术内涵深邃,比及歌曲而言理解起来难度较为突出,这也是对创作者在创作时值得认真反思的。其次,表演者需要二次创新,而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尤其是唱、念是关键,对于创作唱词和念白时就应该注重认真推敲和与时俱进。郭沫若先生在创作历史剧本《屈原》时,设计婵娟怒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郭老亲临现场,深感骂语力度不够,结合一位演员的建议,仔细揣摩后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3]328其语言内涵发生深刻的变化。谢柏梁指出:“千百年来,戏曲总是在现代化,总是在随着朝代的变化随物赋形,以新的体制、新的内容和新的审美范式在与时代同步”[4]。戏曲在剧本与音乐的创作、演职人员二次创作表演时都要去推敲,唱念做打中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表情等都要投射到受众群体心中,让观众、演职人员、创作者等在戏剧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角色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中产生共鸣。

三、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培育和谐发展的育才、演出、欣赏为一体的戏曲生存体系,涉及内容是多样的。党和政府要加大培训演职人员教育机构、剧团等宣传和扶持力度;演职人员、戏曲培训学校、演出团体要与时俱进内练基本功;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受众群体审美情趣的正确引导,受众群体要牢记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只有这样,华夏文明之火才能更加辉煌、延年不息。

[1] 郑传寅.新时期戏曲文学创作的成就与得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2] 王新荣.观念陈旧美感不足戏曲难“叫座”[N].中国艺术报,2015-02-09(2).

[3] 朱儒楚.美育与艺术欣赏[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4] 谢柏梁.谈中国戏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4-08-09(11).

[责任编辑袁培尧]

2015-11-15

闫金晓(1990- ),女,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2015级戏曲表演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戏曲表演与理论研究。

J825

A

1671-8127(2016)03-0096-03

猜你喜欢
演职人员豫剧戏曲
谈舞台监督与演职人员的关系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戏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9:00
济南市钢城区万和小学邀请济南市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演职人员们走进学校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0
不老的豫剧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26
茶文化视阈下上海迪士尼乐园服务现状研究
福建茶叶(2019年2期)2019-01-06 15:57:08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