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公德观

2016-10-25 11:46:17任学新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私德公德梁启超

任学新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梁启超的公德观

任学新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梁启超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公德的人,他对道德的分类也开启了我国对道德分类的不断探讨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梁启超《新民说》中《论公德》篇章,分析了梁启超公德概念和思想的来源、含义、作用以及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同时对其公德观进行了简单的评析。虽然公德内涵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我们仍要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以此来丰富我们今天的公德内容。

公德;私德;新民说;义务

一、梁启超认为我国公德缺失的原因

(一)重私德轻公德的文化传统

在《论公德》中梁启超谈道:我们国家的道德发展非常早,但是我们国家的道德发展多针对家庭关系和君主关系,较少重视国家道德,因此私德比较发达而公德相对较弱。他还认为我国的私德内容大多来自传统的儒学经典:“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凡此之类,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对于公人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之时也)之资格,庶乎备矣”[1]33。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历来重私德,即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文化传统,是当今我国国民缺乏公德意识、甘于服从统治、对国家安危漠视的重要原因。

(二)重小家轻大家的历史传统

我国历来是以家庭为基础进行生产生活的,因此对家庭的过分关注削弱了我国国民对国家的认同以及公德心的培养。梁启超通过与西方新伦理比较发现:我们国家的道德是以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兄弟为主,非常注重家庭关系的维护,很少谈及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梁漱溟也曾谈到了我国重家族关系轻社会和国家关系:“譬如西方人所说对于家庭怎样,对社会怎样,对国家怎样,都为他的生活不但是这人对那人的关系而重在个人对社会大家的关系。中国人讲五伦,君臣怎样,父子怎样,夫妇怎样,兄弟怎样,朋友怎样,都是他的生活单是这人对那人的关系,没什么个人对社会大家的关系”[2]49。因此,以家庭为主的道德教育阻碍了公德的发展。

(三)重私义轻公义的社会传统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以小农生产为主,生活在老死不相往来的熟人社会,既无公民意识也无国家意识,因此,大家只管维系自己对家庭、朋友、邻里的关系,而忽视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应对国家所尽的义务。梁启超在《论义务》讲到:只谈个人对个人的义务,而毫不关心个人对群体和社会所尽的义务,这是不完整义务的表现。因此他非常强调个人对群体和国家的义务,即公义务。他认为集体对于个人,国家对于国民,相互间的关系等同于父母对于儿女。如果没有群体和国家,我们的生存和生活就得不到保障,所以我们就要对群体和国家尽个人应尽的义务。如果个人只尽对私人的义务而不尽对群体和国家的义务,那么不管他在私德上是好是坏,都对群体和国家不利。因此,梁启超高呼:我们中国有四万万人,如果没有人人愿意为国家尽义务,就等于国家没有人,那么,国家也就无法存活。因此,他强调个人对群体和国家的公义务,以此来唤起我国国民的公义务之心,唤醒我国国民的救国之心。

二、梁启超公德思想的来源

(一)西方学者的影响

受日本启蒙思想的影响。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此时期他研读了大量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受到了日本改造国家和国民思想的影响。许多作者都认为梁启超的公德直接来源于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德就是道德,西洋叫作 moral,意思就是内心的准则,也就是指一个人内心真诚,不愧于屋漏的意思。凡属于内心活动的,如笃实、纯洁、谦逊、严肃等叫作私德;与外界接触而表现于社交行为的,如廉耻、公平、正直、勇敢等叫作公德”[3]73。有的学者还认为:《新民说》开始撰写之前公德这个词已经出现在日本《小学校令施行规则》中。由此可以看出梁启超的公德概念和思想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

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人是边沁,他的“个人利益”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论”即“凡有利益攸关的人们的最大幸福,这种幸福是人类行为(各种情况下的人类行为,特别是执行政府职权的一个或者一批官员的行为)的正确适当的目标,并且是唯一正确适当并为人们普遍予求的目标”[4]292-294。对梁启超的公德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梁启超对功利主义思想并不是一味接受的,其公德思想是在借鉴功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提出的。就利己主义思想而言,梁启超反对极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主张利群、益群、利他、爱他、为公[5]180。虽然他认为“天下之道德法律,未有不自利而立者也”,但就其本质还是强调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结合,强调个人对国家的义务,只有实现了国家利益个人才能是幸福的。

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梁启超的公德思想继承了荀子的道德是在群体中后天发展起来的思想,还吸收和发展了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

首先,达尔文和斯宾塞都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群体和本能,受他们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谈论公德时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与人的交涉,像鲁滨逊一人独处之时,就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

其次,他们认为道德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梁启超也认为道德是有进步、有发展的“一循天演之大例”。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国际的局势和我国的情况去发明一种新道德,即公德,以此来固吾群和善吾群。

最后,达尔文认为:“若那些‘冒失、淫恶或在其他方面品性低劣的社会成员’,在数量方面一直在比‘品性比较良好的那一类成员’用更快的速率增加着,那么,有关的民族和国家就要衰退”[4]391。梁启超在救国救民的途中也大肆谈论公德,和达尔文一样,虽然犯有道德决定论的错误,但在当时的国内背景下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梁启超受到了伯伦知理、卢梭、孟德斯鸠等西方思想家权利义务思想、国家思想的影响,以此大力倡导新国民和新国家的建立。

(二)国内学者的影响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家道德败坏。为了挽救危亡中的中国,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大量介绍和翻译西方的政治和伦理学著作。梁启超除了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外还直接受到严复思想的影响。严复根据斯宾塞的理论强调说,一国之贫富强弱治乱,归根到底取决于民力、民智、民德之高下。中国富强之源就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而三者之中,以“开民智”为最急,以“新民德”为最难[6]146。此外,唐才常的“新其政必新其民”,章太炎提出的“无道德者不能革命”这些思想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梁启超新道德思想、新民学说的形成。

三、梁启超的公德思想

(一)梁启超提出公德的背景

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的国门被国外的坚船利炮打开,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战争的屈辱,维新变法的受阻,致使知识界中兴起了“群学”的思潮,提倡“群重己轻,舍私为公”,希望打破家庭、宗族、阶级等小单位的隔阂,解放振兴全民的能量,为国家民族的全体大利而献身奋斗[7]109。梁启超流亡日本后,受西方新伦理和政治思想的影响,认识到中国道德的沦丧:“今者中国旧有之道德,既不足以范围天下之人心,将有决而去之之势,苟无新道德以辅佐之,则将并旧此之善美者亦不能自存,而横流之祸,不忍言己”[8]85。因此,1902年,梁启超陆续在《新民丛报》中发表20篇文章,后汇集为《新民说》一书,旨在改造旧的国民性,塑造中国近代的理想社会人格,以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因此在《论公德》一篇中他高呼国民的公德心,以此来改善和发展当时的国家。

(二)公德的含义

首先,梁启超在《论公德》中就解释了公德是使“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的精神基础。其次,梁启超的公德主要是从“群”和“国”的视角来分析的:“人也者,善群之动物也。人而不群,禽兽奚择?而非徒空言高论曰 ‘群之’,‘群之’,而遂能有功者也。必有一物焉贯注而联络之,然后群之实乃举。若此者谓之公德”[1]56。再次,梁启超还将中国的旧伦理与西方的伦理进行了比较,认为西方的伦理为家族伦理、社会(即人群)伦理、国家伦理,而我国伦理中家族伦理稍微完善,而国家伦理殆阙。

(三)公德的作用

首先,公德是群为群、国为国的基础和纽带,也就是说“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数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如果一个国家和群体没有公德即便有完善的私德,那么这个国家和群体依然不能称其为国家和群体,因为不具备公德,国家和群体就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凝聚力,就如同一盘散沙,仍然不能够抵御外来的侵略。

其次,公德的作用就是利群,即“公德之大目的,即在利群,而千万条理由由是生焉。本论以后各子目,殆皆可以利群二字为纲一以贯之者也。”梁启超就是要通过民气、尚武、毅力、合群、自尊、冒险等精神来重新培养新的国民精神,让中国国民面对欺辱不再木讷、漠然,不再拥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而是拥有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自我意识,只有利国、利群,最终才能有利于自己。此外梁启超认为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利群:不论东方或西方,“皆为其有赞于公安公益者云尔”都是道德的,“皆为其有戕于公安公益者云尔”都是不道德的。这种思想显然是继承了达尔文的道德决定论,但在岌岌可危的国内背景下,起到了唤起国民的爱国、救国热忱和凝聚团结国民的作用。

(四)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梁启超认为道德本无公私之分:“私德与公德,非对待之名词,而相属之名词也”。就公德本体来看,公德是一个团体中每个人都具备的公共德行;就构成这个本体的作用而言,公德是团体中每个人通过自身的道德表现反映出来的群体公共观念。

同时,他又认为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只有拥有完美私德才能使人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个人,也只有每一个具备完美私德的人组成群体或国家时,这样的群体和国家才具备公德。也就是说“一私人而无所私有之德性,则群此百千万亿之私人,而必不能成公有之德性”。

(五)私德外推即为公德

在公德论中,梁启超旨在强调正是因为中国人没有公德心,没有对国家的义务心,才导致国家陷于危难之地,而在论私德中梁启超转而讨论私德,认为培养国民的公德还是要从私德入手:“是故欲铸国民,必以培养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并且认为“公德者私德之推也,知私德而不知公德,所缺者只在一推”,进而提出了外推论:

从梁启超的外推论我们可以看出公德仍是私德基础上的无意义公德。中国传统的修身和“内圣外王”主要靠的是自己的自觉,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因此从私德出发培养公德仍然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对传统私德思维不加批判地使用,把它看成公德生成的基本途径,乃是走向“外推论”误区的根本原因。梁启超后来对“群”的研究以及从“利群”角度诠释公德,表明对此种失误的察觉和思考[9]56。

四、对梁启超公德思想的简要评析

首先,梁启超的公德思想是强调个人对群体、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和义务,这在当时国民意识尚未觉醒的情况下具有唤醒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增强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同时对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在今天,我们经常看到有关公共道德败坏的报道,例如:地铁上吃泡面,随地吐痰;中国游客在国外不遵守其法律和社会规则等,这都反映了很多人无视对其他群体的义务,只管自己享受,不为公共事业做贡献的现象。所以在今天,社会公德心还是应该大力提倡和宣扬。

其次,依然要批判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梁启超曾在论公德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阎王审问一个去世的官员问他的生前犯过什么罪,官员说自己做官清廉,勤奋,并没有犯下什么罪,而阎王却说:“摆一个木头人在你的位置上,连茶水和报纸都省了,不是比你更清廉吗?你当官多年,除了落得一个‘廉’字,没有任何政绩,这就是你的大罪。”居于领导位置本身是要为公共的利益服务,必须要具备为民为国的公德心。然而很多处于公共职位的人无所作为,虽然这个人能够独善其身,勤奋清廉,但是这样做只是做到了完善自己的私德,而放弃了自己对人民和国家的公德心培养。因此,对待今天许多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来说,除了政治和法律上的警告和处分,是不是更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公德心呢?

最后,程立涛在其《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研究》中讲到:梁启超在谈论公德时忽视了对公德生成的历史背景的深究。西方的公德经过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自由和政治民主化的推动,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十分明确,公共伦理经验相当深厚,造就出了成熟的契约理论和公共精神[10]73。也就是说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观。我们在进行道德比较的同时一定要分析不同道德产生的背景。今天,随着我们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公德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研究公德有了更多不同的视角,有些是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这个视角来谈的,有些是从权利和义务视角来谈。同时公德心的培养也并不只是从儒家传统文化出发,人们更加注重制度、规范和完善法律的道德培养作用。因此在研究梁启超公德思想时我们既要借鉴和发展其对今天有益的部分又要批判其过时的部分。

[1] 康雪.新民说:梁启超原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2]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陈文.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6] 张岂之,陈国庆.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 吴潜涛.论公共伦理与公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8]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9] 程立涛,苏建勇.“私德外推即为公德”吗?:兼论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0(2).

[10] 程立涛,曾繁敏.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郜春霞]

LiangQichao’s View of Public Morality

REN Xuexin

(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LiangQichaocould be said to be the first to put forward public morality in our country,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s moral also promotes the research on moral classification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theory of public morality” of “Xinmin” and tries to analyzeLiangQichao’s public morality concept, origin, meaning, fun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morality and personal morality. Although today’s ethics connotation is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we still want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morality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enrich today’s morality.

public morality;personal morality;Xinmin;obligations

2016-02-11

任学新(1991- ),女,河北邯郸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648.3

A

1671-8127(2016)03-0022-04

猜你喜欢
私德公德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2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私德教育
太没公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人民教育(2017年10期)2017-07-17 06:15:48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1
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浅探
学习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30
“隐私”是个公德概念
英语学习(2015年3期)2015-01-30 18: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