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_本刊记者 化定兴
“悟而得道”才是官员读书正道
采访_本刊记者 化定兴
读书可以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也是不断获得进步的不二法门。官员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爱学习、勤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这是官员胜任工作的内在要求。那么,官员应该如何读书?读书与从政之间有什么联系?近日,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就有关话题采访了著名作家洪放(以下简称“洪”)。
记:现在中央要求官员多读书,还推荐了书目,您饱读诗书,也是著名作家,在您看来,读书对于做官来说有哪些现实意义?
洪:读书对于做官的现实意义在于:读书使人明理。明做人之理,做事之理。明规矩,明尺度,明大义。古人读书,既为心,亦为道;既为稻粱谋,更为道义谋。而现在强调领导干部要读书,我以为应该更注重其现实意义。读死书,不足以称为读书;读而不思,则读书之要义失之一半;唯有读而思之,思而悟之,悟而得道,才是当下官员读书的正道。
记:在古代,读书与从政往往二位一体,即学而优则仕。从历史上看,不少官员既有文化底蕴又是能臣干吏,比如位于您家乡的清朝重臣张廷玉,这些人身上有哪些东西值得今日官员借鉴?
洪:古代的取士途径决定了官员首先要读书,读书读好了,才有可能被选拔上。学而优则仕,其实在当代也是。官员队伍是精英所在。文化底蕴和“能臣干吏”,是可以相互促成的。而事实上,现在这样的官员正越来越多。但同样,也因为学而优则仕,过分以“读书”为标杆,缺少对现实的关注与操练,也形成了一部分官员将之置于空中楼阁,以致最后出事。官员之能干,关键是他要有想干的意愿、能干的本领和干得成的意志。
张廷玉是我家乡的历史人物,他和他的父亲张英,是清朝历史上少有的父子大学士。他们在具有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注重修为。他们在桐城留下了著名的“六尺巷”。他们身上有不少品格至今还值得学习,包括正直、清廉、忠诚、慎独等。
记:有人觉得,当官更多是一门技术活,在于善于处理各种行政事务,读不读书没有关系。您怎么看?
洪:“当官是一门技术活”,这话出自我曾经的一部长篇小说。但是,这里的技术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这种技术不是那种通过熟练操作就可以掌握且一劳永逸的技术,而是一种必须不断创新和思考、不断改革和前进才能达成的技术。一个官员要想真正地创新,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不读书,难以有新的思维,难有思考与碰撞。一个大脑缺乏“火花”的官员,是很难有大作为的。
记:不少人推崇学者型官员,但在落马的官员中,也不乏这种类型的,这是否意味着学问好与为官正派、清廉并无必然联系?
洪: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学问只是一种需要和手段,也就是武侠小说中所说的一种兵器。兵器好与不好,关键在人使用。用它杀人,亦可;用它行道,亦可。学者型官员因为其学者特色,理想主义色彩相对浓厚,因此,善用知识,往往能有所作为;但倘若过分自视,挟书自重,往往就会独断专行,最后陷入腐败的泥潭。
(洪放,安徽桐城人,桐城市作协主席,出版有长篇官场小说《秘书长》《挂职》《党校》《领导司机》《最后的驻京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