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伟 张燕 秋曹越
关键词:自媒体;角色定位;媒介素养;公安院校
中图分类号:D630.3;G2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7-0047-03
一、引言(一)学警媒介素养概念界定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在1933年出版的《文化和环境:批判的意识的培养》一书中率先被提出,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将其明确定义为: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1]我国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是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媒介讯息的能力。[2]
学警媒介素养,是指公安院校大学生接触、评估、利用媒介和媒介信息的能力,是其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解读、批判能力和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提升自我等综合能力的展现。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媒介对公安工作的影响日益凸显,学警的媒介素养直接决定其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否有效地获取、研判和利用相关媒介讯息,并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新媒介开展警务工作。(二)公安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状况描述
2016年3月,课题小组开展了以“公安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对江苏警官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回收率为89%。样本中男生292人,女生64人,符合该校男女生比例,覆盖了四个年级,包括治安、涉外、网侦等不同专业。下面以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为基础,对学警媒介素养状况进行分析。
1.接触媒介呈复合化,网络高居首位
问卷中所指媒介包括报刊杂志、数码相机、广播、电视、网络、音像制品六种。在学警最经常接触的媒介种类结果中,选择三种及以上的占有64%。调查显示,有81%的人选择了网络作为最喜欢的媒介种类,报刊杂志以14%居于第二。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载体呈现出纸质媒介与数字媒介并存的发展趋势,新一代公安院校大学生选择和接触媒介信息的方式日趋丰富,处于深度媒介消费状态,网络成为首位选择。
2.媒介接触目的多元化
关于媒介接触目的选择的调查中,通过阅读报刊杂志阅读了解社会以42%排在首位,通过上网了解社会与生活资讯占38%,网络虚拟交往占30%,学习仅占22%。可见,“了解社会”成为公安院校大学生媒介信息消费的主要内容,凸显出学警对社会民生的聚焦。结合“选择媒介最主要评价标准”的调查结果,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使用方便成为主要标准。从诉求来看,传统媒体在虚拟交往、满足通讯等方面有先天不足,新型网络媒体则以其强大的交互、沟通和娱乐功能突出吸引了青年学警。
3.媒介参与能力欠弱,参与意识欠缺
调查显示,33%曾参与过本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建设,36%曾自己创建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在没有参与过的调查者中,绝大多数人表示并没有参与意向。网络社区中的发言情况,QQ空间以41%位居首位,微信38%紧随其后,微博20%,博客则以8%居末。在“是否会利用媒体传播涉警类话题”,从没有传播过的占52%,只有26%的调查者表示经常利用媒介发表个人意见,希望能够传递警察群体正能量。可见,公安院校大学生媒介参与方面普遍表现为多为被动接收媒介影响,少能主动积极参与并能够通过媒介表达思想达到影响他人的参与层次,且多为参与熟人网络搭建的媒介。
4.媒介成瘾现象凸显,网络成瘾越演越烈
自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介的依赖加深,媒介的使用时间不断上升。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高粘度、传播过程的社交化使得各种新媒体成为人们无法摆脱的生活必需品。[3]在调查中出现了鲜明对比,有33%的学警表示在学校内从不接触报刊杂志,只有5%的人表示能够做到每日阅读报刊杂志时间在2小时以上。而有25%的学警每天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8小时以上占5%,多是用网络虚拟交往来打发时间或者沉迷于游戏当中,并且有26%的学生表示从未对自己的上网时间有所限制。互联网的发展对纸质媒介传播造成冲击,网络已几乎取代纸质报刊杂志,成为警校学生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网络成瘾的现象越演越烈。
二、角色定位视域下的学警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角色定位,即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下(包括时间),在一个组合中拥有相对的不可代替性的定位。[4]新时期新形势下,媒介素养已成为警察职业素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警察角色定位即对其预备警官角色的职业定位,其根本特征是基于角色能力、角色权力、角色责任三个环节的不可代替性。笔者试以角色定位的理论系统为脉络,探讨公安院校大学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职业的要求。(一)强化角色能力
角色能力,为其角色定位不可代替性的核心,是决定公安院校大学生能否胜任人民警察一职的关键因素。以下将从媒介的利用、解读、鉴别和批判四个维度探讨学警媒介素养的能力要求。
1.与时俱进,着力提升媒介利用能力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公安机关对于人民警察的能力要求时刻在变化,因过去无人取代而不思进取者必将被未来所淘汰,因而与时俱进利用媒介开展服务的能力无疑摆在了第一位,其中包括媒介选择能力和媒介操作能力。泛媒介時代下,在众多的媒介中以价值判断进行筛选的能力,是衡量民警媒介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日常生活中媒介选择将形成行为惯性与依赖,并逐渐固化为一种模式,预备警官应在大学期间学会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特点进行比对,并在媒介采纳与使用的过程中对其功能需要进行个人化权衡。另一方面,媒介操作能力则是媒介素养最直观的体现。调查显示,只有52%的同学能通过网络查找收集专业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有61%的同学会运用网络媒介制作PPT,能够制作简单动画和微视频的所占比例甚小,与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以上达79%的水平不相符合。可见,当代学警对于媒介特别是网络的基本使用知识虽有所了解,但是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对媒介的使用不够深入。
2.快速解码,着力提升媒介解读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传播技术为先驱的每一种新传播媒介的推出,都会带来传播革命;另一方面,媒介信息的生产方式一直在适应新传播技术,传统媒体纷纷借助数字技术衍生出新兴媒体,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媒介环境从媒介缺乏到媒介过剩的状态转变。面对这种变化,公安院校大学生应及时转变理念,着力提升媒介解读能力。以新闻报道为例,标题常用来评价、揭示内容,导语则是报道的核心环节,预备警官对标题和导语的解读决定了其对庞杂媒介信息的获取速度和解码能力。调查显示,28%的人表示“对新闻标题或导语的功能的知晓情况”不太清楚,4%的人根本不知道。因此,针对自媒体时代信息高度泛滥、价值多样化的现象,当代预备警官应透过日趋口语化、非正式化的文本内容看到本质,充分认识到日益丰富的文本表达方式中潜藏的隐患,并努力掌握不同的技巧以实现对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传播渠道中信息的快速解码与多元解读。
3.去伪存真,着力提升媒介鉴别能力
媒介鉴别能力通常表现为媒介传播的文本分析能力,其评价标准在于能否清晰地辨别不同媒介形式、媒介类别和信息真假。在媒介化时代,“媒介不可避免地改变着它所处理的任何事物”[5],媒介信息本质是符号的一种建构,它不是事物本身的再现,也不能完全地真实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經过刻意选择,多种因素碰撞、融汇后建构出来的“真实”。调查显示,10%不能分辨新闻报道里的客观事实与主观观点,还有14%认为媒介报道完全能够反映现实,可见其对于媒介真实和客观真实并不能做出明确区分,学警对媒介信息真实性的辨析能力亟需提升。对于公安院校大学生而言,只有理解了过程性真实、即时性真实、事实性真实和有限度真实,才能在自媒体时代谣言甚嚣尘上时从容地分辨信息的可信度,更能在日后参与侦查工作时有效甄别虚假信息,获取真实信息。
4.质疑反思,着力提升媒介批判能力
媒介反思能力是对媒介内容的深层意义、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媒介与受众的关系等进行思考的能力。从调查中看,49%表示只有看到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时政或民生类重大新闻时才会偶尔联系现实,而6%表示看到重大新闻时从来没有进一步思考。在对大众传媒的影响认知方面,46%的学警认为在某些时刻、某些方面影响着自己的决定,10%认为几乎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可见,学警作为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拥有较高的思维素质,但其反思能力仍需一步引导。调查还发现,48%的学警表示对自己接触过的媒介报道的信息真实性、来源可靠性产生过质疑,8%选择了从不思考和质疑。而在互联网时代下眼球经济盛行,以自媒体平台为首的某些媒介为了“搏出位”刻意散播虚假信息,身为预备警官不仅应当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还要做谣言的戳穿者、理性的批判者,可以说,以质疑的意识接触媒介信息、以批判的态度评估媒介内容是公安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核心元素。(二)明确角色权力
在角色定位的理论中,体制系统必须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角色,不对某一权力负责,不对某一人负责,只对角色事务和角色原则负责。[4]公安机关媒介运营状态直接关乎群众权利的表达和权力秩序的维系,预备警官要明确自媒体时代下警察角色的媒介权力,就必须从媒介权力本质的层面审视新媒介所造成的实质性改变背后所推进的秩序权力逻辑的变化。[6]
1.基于公权力运行原则的媒介公关素养
媒介权力有影响人们认知世界的能力,其根本来源是媒介技术造成的信息落差。媒介权力的实施过程同其获得过程一样,都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完成的且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因而媒介权力的本质是公权力,是人民权力的一部分。
公安机关的媒介权力作为一种公权力,与社会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兴媒体之间关系的处理有着紧密联系,后者不仅是前者实现公关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其极力争取的目标公众之一。然而为应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下矛盾凸显的局面,警察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社会矛盾的转嫁者。有关民警的负面舆论经常见诸媒体新闻,使警察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公安机关永远处于“灭火”的状态。因此,能够正确认识公安机关与媒体的关系,是对民警媒介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学警媒介素养的培养目标,有助于其工作后更能理性面对媒体。在调查中,38%认为主动发布信息是警务公开的表现,33%认为新闻媒体是警察形象的塑造者和传播者。但仍有60%学警认为面对突发事件,公安机关出于维稳考虑有权拒绝媒体采取封锁信息的处置手段,说明对警媒关系的认识与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可见,预备警官有对当今网络时代下构建良好警媒关系的必要性认知,但需要经过相关培训来增强媒介公关素养。
2.基于自媒体话语重构的警察形象重塑
随着自媒体的遍地开花,原有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模式逐渐被解构,公安机关传统主流媒介的垄断话语权逐步被消解。信息生产方式的实质性改变促成了个体作为信息交互微平台的形成,自媒体一跃成为信息发布的新阵地,对很多新闻类资讯的第一发布者不再是政工人而是微信、微博的使用者;另一方面,自媒体平台因信息情景的改变而获得对等的信息自主性。可见,微博、微信等微观平台的崛起与传统宏大交互平台的式微折射出话语权力模式的改变。[6]
在此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媒体传播机制的窠臼,利用好自媒体平台即时发布、快速反馈的独特优势,不仅是公安机关重获话语权的需要,也是警察形象重塑、正能量舆论引导必要的环境条件。以江苏警官学院90后校友汤彦杰为例,他针对网民喜好以及新媒体传播特点,通过微博创新推出亲民诙谐的“阿汤哥说防范”系列视频,点击量已突破14亿,新浪微博发起话题#帮民警小汤上春晚#更是一呼百应,被公安部副部长孟庆丰称赞为“一个带有时代特色的警界新星”,有效营造了正能量舆论氛围并极大提升了常州公安的知名度。阿汤哥正是立足自媒体时代,放得下身段、接得着地气,从草根的视角重塑常州公安形象,体现了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三)加强角色责任
公安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具备大学生和预备警官双重身份的特殊青年群体,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如何在媒介素养层面承担一定的责任内容和范畴,关系其能否平稳、迅速地完成由预备警官到人民警察的转变,角色和责任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1.正確认知媒介为前提
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知识,指对媒介类别、媒介运营规律、媒介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形成对媒介运作、媒介内容的正确认知,这是一名预备警官将来在工作中有效应对、充分利用媒介的前提。调查显示,虽然学警对于媒介内容的认识较客观理性,但对媒介在经济、文化中的功能认识不够充分,缺乏系统的学习认知。
对于媒介认识的素质培养,首先从预备警官角度来说,作为受众个体,要有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态度,要做到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了解媒介,在了解媒介的基础上使用媒介。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应自主培养自身理性思维,在关注新兴网络的同时回归传统媒体中,增加学习视野的深度与广度。
其次,从公安院校角度来说,公安院校应当进行基础媒介素养教育,结合校情组织编写专门媒介学习读本,将新闻媒体运作、新闻传播理论、媒介产品制作等尽可能丰富的理论引入学习课堂。在树立培养预备警官媒介认识的良好基础上,还应建设分层教育确定学警媒介素养培养目标,同其他高校、新闻媒体等单位合作,切实做到提高媒介学习教育深度与广度。
2.端正媒介意识来引导
根据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大众传播媒介实际是充当着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调查显示预备警官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媒体属性与发展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深水期和攻坚期的特殊历史时期,利益格局日益复杂,预备警官们很可能受多元思想、多元道德的影响而偏离发展的主流。
对于媒介意识的素质培养,首先从我国媒体建设来看。大众媒介应该坚持全面真实地报道事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坚守其行业原则,同时应立足于我国国情,真正做到党、政府、人民三位一体发声,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法案,更要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
其次从学校教育上看,公安院校应注重对学警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开展讲座辩论等多种形式、采用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宣传,使预备警官形成以忠诚、正义、团结、奉献为核心的价值观。并积极开展如课程实践、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科研训练等实践教学课程,使预备警官认识到其角色责任的特殊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实际理想。
最后从预备警官自身看,要不断培养预备警官责任意识,始终在思想上端正认识,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指导行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学习并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坚定政治立场,着力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增强政治敏锐度,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三观,学法知法,不断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是一名预备警官到人民警察所必须坚守的职业习惯,为未来的公安工作打下坚实政治和专业基础。诚如习近平总书记而言,青年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参考文献]
[1]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52-60.
[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06.99.
[3]蒋小花.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8).
[4]胡媛.高校“学生评教”中主体的角色定位研究——对湖北省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5]蔡骐.论大众文化与媒介教育的范式变迁[J].现代传播,2002(1).
[6]朱锋刚.权利、伦理与权力——媒介伦理的哲学基础探析[J].前沿,2014(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