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喜贵
摘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操作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面对新课改,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的力度之大,观念之新,要求之高。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素质 转变角色
在结合学科教学特点的学习、讨论过程中,都已形成共识:那就是没有与新课程一直的教学理念,学生没法教,没有“广、博、精、深”的意识,学生教不了,没有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讨、进取、总结、提高的改革创新精神,学生教不好。下面就教师如何面对新课改,笔者谈几点意见。
一、教师要有新教育概念
新课改,是一个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的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意识、教学方式、知识与才能等)。我们认为,作为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能教好课,而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的修养。应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包括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智力心理学等);应结合教学的特点进行教育研究开展活动,应每学期都写一些科研论文或经验总结材料,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成为自觉地行动,落实到平时教学工作中去。我们在课改实践中,发现新课改有下面的基本特点:
首先,新课改,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要求教师以为为本,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現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要求教师在教育科研中转变角色。新课改对教师的技能也提出高要求,以前所强调的“三字一话”已显然不够,信息社会尤其要掌握获得信息技术方法,要能用创新的精神解决问题,等等。
其次,新课改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三,新课改要求教师是一个研究者,要求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要求家长是教育伙伴。只有认真理解,领会新课改的这种新观点,教育各因素的行为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估、课程管理认真贯彻在行动中,实施新课改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要探究新的教学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过分强调教师尊严,保证课堂的严肃性,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情绪受到压抑。现代心理学家证明:紧张的情绪是妨碍学习,抑制主动的。所以,教师应在可让上创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了学习的趣味,有意思。诸如“愉快教学法”“幽默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等。
新的课堂教学还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由封闭的、被动的、单向式学习方式变为主动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形式。留给学生充分自学、疑问、讨论、阅读和练习的时间,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讲,学生不懂得问题,教师给予点拨或精讲。还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大胆地去感受和体验。
三、要准确定位,转变角色
面对新课改,教师要抛弃“师道尊严”的旧传统观念,由权威者向参与者转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逐渐形成创新能力。教师要重新定位,转变角色:
1.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挑战课本,挑战老师,实现知识的超越。
2.有单一性教师转向综合性教师。新的课程改革,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原来知识结构,学习综合知识,运用综合知识,用综合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开拓进取,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悦教的综合教师。
3.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向合作者。新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地方,拥有平等、健康、向上、自主的课堂氛围,拥有激励、互助、合作的课堂生活,教师把自己当做学生,把学生当做朋友,允许学生提问和质疑。
四、要由课程的使用者转为研究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是教材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不变的是“一切为学生的发展”,可变的是择用材料。教材的取舍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缺什么就补充什么,甚至调动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探究,去发现。
新课改还鼓励教师搞科学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研究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课程的使用者和实施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课程的生产者、设计者和研究者。
总之,新课程改革既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又为教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学习机遇。我们教师要以课堂教学实践为核心,加强教学研究与实践,不断促进观点创新、体质创新和理论创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保证新课改顺利进行,要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