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颖
摘 要:王国维先生谈治学的三境界时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教以来,有一个深刻的感受,作文教学的突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攻坚之战,不唯其重要,更因其难攻。尤其在农村高中,作文教学常常陷入困局,以致学生写作止步不前,执教者寸眉不展、徒有叹息。一路困惑,一路实践,去探寻作文教学的柳暗花明,于是便有了一些浅薄的认识,略作整理。
关键词:农村高中;作文教学;困境对策
听说读写训练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写作是一个人所思所识所见的综合体现。透过一篇文章,我们或许未必能全观一个人的思想智慧,但是它好过“以貌取人”的方面总是显而易见的。就像塞万提斯所说:“笔乃心灵之舌。”作者的视野、识见、思维或情操,透过文章总可略见一斑,形成一个初步定位。这也正是我国封建社会千百年来以一篇文章定终身的考试制度的根源所在。“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一篇文章中有十年苦读的功夫。虽当今社会取才之方式更为多元化,已不再是一篇文章定终身,但高中生的作文教学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就功利的角度讲,它依然占据着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就人文的角度讲,更是不可限量。
正是因为写作是综合能力的體现,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文学天才又不是人人都可以挥毫泼墨、倚马可待,只能令我们羡慕有余,心有戚戚焉。英国“悖论王子”切斯特顿说:“文学只是一种奢侈。”我们农村高中的作文教学现在陷入一种困境: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目前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有限,有的甚至几乎没有课外阅读量。态度上,学生厌倦写作;能力上,学生写作水平踯躅不前,不见提升。教师似乎也束手无策,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作文教学成了疑难杂症,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境。
其实,作为一个痼疾,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积重并非难返,突破在于“恒”和“变”上,恒定地坚持某些理念,适当地改变一些形式。
重视学生的阅读是一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经验来自于他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除非他的直接经验足够多,感性经验极为丰富,理性认识极为深刻。我所教的班级中,稍好的作文分为两类,一类是文采好、语感强、信马由缰的;一类是格局工整、行文稳健,言必谈“苏轼”“李清照”,喜欢写历史文化大散文的。调查得知,前者往往有课外阅读的爱好,但曾经得到的阅读指导较为薄弱;后者往往没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设置,故写作难能有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只能中规中矩,稳妥有余,不见光彩。还有一类学生,读了些书,但在写作文时,感觉完全用不到,提笔容易落笔难。这类学生一则由于快餐阅读,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一则由于看得太少,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知识储备或形成语感。还有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喜欢写“现代版雷锋式作文”,题材老套陈旧,甚至连写作篇幅都难以充实起来,这类学生是“零阅读”。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都对一本或几本书痴迷过,对于大部分不爱阅读的学生应注意引导他们触碰到自己的阅读兴奋点,做科学的推荐,做好他们的启蒙老师。对于已经爱上阅读的学生,大可放手给他们空间,并要推波助澜,培养他们的定力,引导他们博览、内化,形成广度阅读和深度阅读。钱钟书先生进入清华读书时曾立下志愿: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夫人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回忆,钱钟书几乎所有假期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以至于在清华4年,连玉泉山、八大处都没有去过。钱钟书入清华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纪录: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口出狂言第一……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也是一个毫不刻意的过程。学生的阅读速度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他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一般学生的几倍以上。阅读与写作之间其实就是一个治学三境界的过程,坚持阅读,“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自会不期而至。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保有一颗热诚的敏感的心。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文人往往是有诗性的,诗性是情操和智慧的结晶,诗人的语言往往是多经锤炼的,诗意和爱,能创造一切激情。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是一位热爱生活、充满生活激情的诗人,陶行知善于用诗的眼光把世界看成诗的世界,以带有诗意的言行,将他的生命、事业诗化,陶行知的诗情源于他富有激情的教育生活和对美好教育生活的无限追求。学生的情感倾向可以有愉悦和伤感之别,但是一定要保有一颗赤诚的诗情的赤子之心。青春年少,往往是张扬的,情感丰盈的,敢说敢做,敢爱敢恨的,这种品格是一种天性,也需要保护、及时地捕捉及引导。同样的一个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他可以是一个思维保持活跃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麻木无感的人。麻木无感可以直接摧毁创造力。
作文随笔化,随笔生活化。学生的随笔往往比作文写得好,一方面因为随笔更多的是有感而发,写的往往是肺腑之言,情更真感更实;还有一方面,便是随笔的随意化,学生卸去了心理重压,没有包袱,当然能写得更自如些。随笔的“随”,除了随意,还有随时,更易于捕捉刹那灵感。灵感是写作的最佳状态,可以遇之却不可以求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写作环境。随笔是有效构建写作和生活之间衔接的桥梁。要写好随笔,就要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写作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并非是一种无意识,而一旦形成,便极为珍贵。曾经教过一个女生,成绩优异,写作视野广,且具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她的弟弟也是如此,他们从小便被严母定下一条规矩,每次从外面回来,一定要谈谈自己在外面的所见所思所感,多年不曾间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和本能,外部世界时时在她的视野和思维之中。学生的随笔要用心写。其随意当是较之于严格的定时定点定内容定篇幅的写作,形式上的自由化,而并非随便写写、草草了事。心不动则笔不动,写一句也当有一句话的匠心。学生的随笔要坚持写。动笔是一种习惯,由最初的三五句,片纸只字也无妨,慢慢来,笔耕不辍,坚持下去自当文江学海、斐然成章。随笔生活化,能够训练学生敏锐的捕捉能力和对写作的敏感能力,作文随笔化,也是有效地构建作文和生活、写作主体的衔接,是使写作有意义的手段。这一环节的实施中,王栋生先生的改革使我获益匪浅,那就是:打破每周一次的作文格局。各位有时间可以拜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
作文教学既是攻坚之战,突围便非彗汜画涂、易如拾芥。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在坚持与变通上,以上几点体会于己较为深刻:一则阅读,二则诗情,三则改辙思变。且行且得!
参考文献:
[1]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顾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