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强
摘 要:诗歌是文学发展中的一座丰碑。自《诗经》发轫,《楚辞》发展,经历乐府民歌,至唐代达到鼎盛。唐代是诗歌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歌,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大约有五、六十人。诗歌以其丰富的想象、美妙的意境、精彩的语言,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而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则离不开情感的注入。没有阅读感悟的诗歌教学,将是无源之水;没有情感体验的古诗文学习,则是无根之木。要使古诗文之花灿烂地盛开,首先要轻轻地孕育,通过朗读品析、领悟情感,意境描述、品味情感;其次需静静地生长,通过大胆想象、丰富情感,联系生活、体验情感;最后还需绚丽地绽放,通过反观自我、内化情感,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只要让情感教学贯穿始终,就一定会让古诗文之花常开不衰。
关键词:古诗文;情感教学;绚烂绽放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她以婀娜的身姿、隽永的内涵、精妙的韵律,成为文学皇冠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离不开情感的投入。“情感”是必须牢牢抓住的一条线索,用它来贯穿整个古诗文的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基本了解的基础上,与古人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从而充实内心,荡涤灵魂,提升他们的自我修养和人生境界。因此,要留住语文之根,让古诗文之花永远盛开,就必须加强古诗文的情感教学。
一、轻轻地孕育
1.朗读品析,领悟情感
古诗文的朗读鉴赏,可使学生初步获得语感,同时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通过朗读品析,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从而领悟作品的情感内涵。
如杜甫的《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其中“咽”字应怎么读?谁在内心哽咽,为什么哽咽?通过一连串的提问,让学生在读与思中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领悟到杜甫是为所有遭受安史之乱之苦的黎民百姓哭泣。
2.意境描述,品味情感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往往是古代诗人之惯用手法。吟诵时,如果我们能把领悟到的意境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用灵活的形式加以表现,则可进一步品味作者的情感世界,使体验更细腻、感知更深刻。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共十八个字,由九组特征鲜明的意象,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深秋古道图。如果我们能把感悟到的意境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加以描绘,配之以精彩的音画,不仅可以把握住意境特征、丰富语言积累,而且对于体会作者的情感亦可起到推波助澜之效。
二、静静地生长
1.大胆想象,丰富情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一首优美的诗歌,往往借助一个个不同的意象,通过叠加构成意境。在阅读中,必须通过丰富的想象,方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从而真正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丰富读者的情感体验。
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我们借助想象明白了这是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孤烟”的“直”与“落日”的“圆”,写出了身为使者的作者进入边关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在教学中,通过想象,不但领悟了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也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2.联系生活,体验情感
古诗词中的大量作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学习中,如果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来品读,则可使学生轻松走进文本,又自然走出文本,从而走向广阔的世界。
如在《与朱元思书》中,解释“猛浪若奔”的内在含义时,不妨引入生活体验:若奔,像奔马一样驰骋着、腾跃着,不受拘束、没有节制。学生联系生活,很快就感悟到——这表现出作者当时无拘无束、自由旷达的心境。
三、绚烂地绽放
1.反观自我,内化情感
古代诗文中有很多的名言警句,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若大力挖掘、积极诱导,则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果。
比如,在孟子散文《鱼我所欲也》的教学中,可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名句,让学生明确生当为尊严、自由、正义而生,领会“舍生取义”之要义,从而将诗文之精神加以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
2.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古代优秀诗文有着巨大的解读空间,需要我们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对内容做适当的补充、扩展和延伸,赋予课文以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升华,读者也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学生在疏通文义之后,可联系作者的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谈谈对“桃花源式”社会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今朝桃源更好”为题,写一篇作文。通过说与写,不仅丰富了原创作品的内涵,更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古诗文教学乃语文学习之根本,只要通过朗读品析、意境描述、大胆想象、联系生活、反观自我、拓展延伸等方式,讓其轻轻地孕育、静静地生长,就一定会迎来绚烂的绽放。只要让情感教学贯穿于古诗文学习的始终,就一定会使语文学习不断取得实效,逐渐走向和谐,也必将让古诗文之花五彩缤纷、永远盛开。
参考文献:
郭英德,过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