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林
【摘要】 课程教学改革不断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数学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往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只是死板的对学生进行讲述,学生机械式的记忆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不能良好的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比较难的课程,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较差.本文对如何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发展.
【关键词】 问题解决;培养;思考能力;全面发展
第二批粤藏育才基金教育科研资助课题研究成果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使得学生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日后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但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良问题,对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很多教师对于学生思考能力培养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忽略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对于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进行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 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重要意义
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指的就是学生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能够应用数学的逻辑思维进行思考,利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对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内容同时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的找寻有效的措施,避免不良因素对教学成效造成的影响,使得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学生在跟随自己的父母去超市购物时,学生可以应用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两位数加减法,对购物的花费进行计算,在短时间内快速的计算出花费的金额.数学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现实生活,加强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不良因素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因素,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培养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这些不良因素产生的原因众多,概括为以下内容:
2.1 缺乏正确的引导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只是死板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述,教师整节课程都是依靠粉笔和黑板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灌输,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直接的告知学生,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掌握.在课堂上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也没有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学生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良好呈现出来.数学有着抽象化的特点毋庸置疑,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去关注知识的产生,而是直接将理论对学生进行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和领悟.受到传统应试教学思想的限制,教师更多的是注重自己的教学进度,以及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的分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实际需求.很多数学教师在课下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从而强化和巩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被消减,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大量作业,经常抄袭别人的作业成果,这对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2 缺乏主动型数学思考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無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深受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非常的关注,认为学生的一切都可以用成绩来证明.导致一些智力开发程度较差的学生,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非常的努力、认真,也不能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教师和学生家长将所有的问题都归于学生,但是却没有考虑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正确,没有注重自身的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教师满足于教学现状,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都是正确的,学生最后成绩的差异性都是学生自身影响的.不可否认成绩与学生的努力程度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是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应用,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着很深的影响.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虽然,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掌握方法,自然能够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教师需要明确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具有服务意识,认识到学生的发展自己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并不是只对基础、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基础成绩较差的学生就放弃,要坚守自身的职业道德操守,将学生发展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3. 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有效措施
3.1 创设故事情境,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最有效的工具.小学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对于故事总是非常的感兴趣.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在数学教学课堂上设置故事情境,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使得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当讲授到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以“分数的性质”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应用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述,从而有效的保障小学数学教学成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这样进行讲述: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天老师买了一个蛋糕.老师的女儿说,把这块蛋糕分成四份,家里正好每个人都一块.但是老师家的男孩很贪吃,说自己想要两块.这时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女儿就说把这个蛋糕分成八块,然后再给弟弟两块.老师也觉得这是个聪明的办法.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教师在故事结束后需要及时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贪吃的男孩有没有多分到蛋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证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应用代数的形式进行证明.蛋糕为数字一,一块蛋糕被平均分为四份,每人分到的蛋糕为四分之一.将蛋糕平均分为八份,贪吃的弟弟分到两份,手中具有的蛋糕数量就是八分之二.八分之二与四分之一相等,弟弟并没有得到多余的蛋糕.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2 为学生创造思考环境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环境,使得学生不由自主的跟随教师的引导,对教师所布置的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不能讲得太细致,需要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在学习空间和图形的时候,以“图形面积计算”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环境.教师可以对学生这样讲述:同学们以往我们学习了如何求得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是你们知道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么?你们可以动动自己的脑筋深入思考一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学生用剪刀对梯形进行裁剪,转变为几个图形的组合,最终求得梯形的面积.学生会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要求学生不要找到一种方法便停止思考,进而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3.3 加强数学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找寻存在于学生周围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学习概率与统计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以“统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应用多媒体展示学校门口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过往数量,要求学生进行记录.并且要求学生思考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明确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可以主动的进行思考.
3.4 合理、科学的设置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需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的、科学的设置问题,不仅需要考虑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契合度,还需要考虑问题具有的思考性,要使得教师设置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争论和思考.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没有固定的解题方式,任何的问题都会具有一定的疑点,需要学生应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开启数学知识的探索之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时候,可以以“相遇问题”为例,教师如果在设置例题后直接对学生进行答案的讲述,没有给予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就只会停留在表面层次,不能真正的领会教学内容的内涵,对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培养造成阻碍.教师可以在为学生布置例题后,对学生进行解题方式的讲述,在此之后教师对例题进行转变,再让学生应用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答.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不要一味的追求教学进度,忽略教学质量.应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可以积极对问题进行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4. 结 语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的找寻其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应用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科学的设置问题,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思考环境,加强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孔冬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5(01):87-89.
[2]吉康连.浅谈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10):14-16.
[3]陳亚梅.用好思考题,提升学生数学思考力[J].教学与管理.2014(0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