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梅 孙卫源
【摘 要】文章从地理概念教学入手,从教学实践出发,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灾害”为例,通过课例的形式,对比演绎法与归纳法的优劣。阐述适合初中地理概念的教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归纳演绎;地理概念教学;初中地理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是对各种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它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础,是进行地理思维的“细胞”,更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借鉴国际PISA评价理念,地理概念教学应该优化教学策略,例如加强与日常生活、学生认知基础的联系,注重解决现实问题、渗透科学方法等,使地理概念教学与国际PISA科学素养评价要求接轨。国际PISA测试关于科学概念评估的要求是:“学生能理解物理、化学、生物、地球和空间科学等学科的概念,尤其是学生现在或将来生活中用得着的科学概念。”学生能运用这些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初中是学生首次从地理的角度接触到这门学科,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多是抽象的,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如何将教材中抽象的地理概念表述得通俗易懂,让学生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成了首要任务。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获得概念的方式主要有兩种:一种是以定义形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新概念的共同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理解新概念,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新概念的意义。第二种是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把握一类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第一种概念生成方式即演绎法,其思维过程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第二种概念获得方法的思维过程即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它们是初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常用的两种方法。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使用哪种方法是要根据不同的地理概念来进行选择的。现以“自然灾害”这一概念为例,比较其差异。
一、演绎法
导入:播放近期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视频新闻(洪涝)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洪涝(自然灾害)
教师讲解,引出概念: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自然灾害吗?
学生举例:干旱、台风、地震、滑坡……
教师分析强调:可以看出同学们列举的自然灾害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个是自然环境发生异变,还有一个是会对人类造成损失,这是自然灾害的本质特征。根据这两个特征,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事件或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并说明理由。
A.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田里很多西瓜砸烂了。(是)
B.化工厂废水泄露,水田被污染,有刺鼻的臭味。(否,人为)
C.山东省今年降水偏少,部分地区麦田缺少灌溉导致小麦减产。(是)
D.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mm,最低时仅5mm,而蒸发量高达3000mm左右。(否,没有异常,也没有带来损失)
(通过对以上四个事件或现象的判断,巩固自然灾害的概念)
二、归纳法
导入:播放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台风、干旱、洪涝、地震……)。
教师提问:这些都是什么现象?可以把它们统称为什么?
学生回答:自然灾害。
教师提问: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在生活中也多有接触,能说一说你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吗?
学生回答:(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自然灾害的理解)
教师提问:看来同学们对自然灾害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请根据你们的理解判断以下事件或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并说明理由。
A.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田里很多西瓜砸烂了。(是)
B.化工厂废水泄露,水田被污染,有刺鼻的臭味。(否,人为)
C.山东省今年降水偏少,部分地区麦田缺少灌溉导致小麦减产。(是)
D.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mm,最低时仅5mm,而蒸发量高达3000mm左右。(否,没有异常,也没有带来损失)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判断准确,你们能归纳一下自然灾害的定义吗?
学生总结:自然环境发生了异常变化,对人类产生危害……
上面的教学内容都是自然灾害的概念,教学的环节也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教学顺序发生了变化。演绎法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出了自然灾害的定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定义找寻生活中的自然灾害,并通过判断巩固对自然灾害本质属性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扎实基础,但由于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推出结论,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
相比而言,归纳法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被极大程度的激发,先从学生已知的自然灾害的现象入手,去探索、思考自然灾害的定义,然后通过判断,逐渐归纳出自然灾害的本质属性,最终得到自然灾害的概念。从一般到个别的。在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归纳出自然灾害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效果更佳。
是不是说归纳法一定优于演绎法,适用于所有的地理概念学习?笔者认为也不尽然。例如在进行平原这一概念教学的时候,演绎法则更佳。这一概念属于识记类,并不需要学生去理解平原的特点,而且对于地形等这一类的概念,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感知或现实去完全认识和了解,只能通过教师给出定义,然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去认识。
归纳法和演绎法看似是对立的,其实也是统一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演绎推理的一般性知识来源于归纳推理的总结和概括,另一方面,归纳推理的过程需要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论证。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两者可以相互补充,互相渗透,灵活运用。
三、结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偏重于知识记忆、相对比较简单的概念,建议用演绎法进行教学;对那些较难且需要一定分析理解的概念,适宜用归纳法进行教学。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如果遇到一个濒临饿死的人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呢?概念教学也是如此,因概念而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闪梅(1981.01- ),回族,南京孝陵卫初级中学,200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学一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玄武区地理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