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斌 戴琳 杨琼 朱林美
[摘 要] “中高衔接、岗课对接的五段式”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是符合现代“3+2”职教的新模式,即学生入校后的学习分为“夯基础、提兴趣—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岗位课程学习—岗位实习—考证升高”五个阶段的专业学习。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科学统筹安排,与高职课程相衔接;在专业教学设计上采用岗课对接方式,重视学生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即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学习,让学生毕业后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
[关 键 词] 中高衔接;岗课对接;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6-0006-02
为加强“控辍保学”和加快贵州省经济建设,2013年1月黔府发〔2013〕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到2015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比例达到1:1,规模分别达到85万人;初中毕业生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就要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入学无考试,报名即读。为切实做好教育“9+3”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成立了课题小组,针对“9+3”中职生的特点,结合教育规律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出符合“9+3”中职护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调查情况分析
调查中发现生源大多数来源于农村,文化基础差、结构差异明显。中考成绩在300分以下占90%,在初中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只占38%,学生文化底子薄、对计算机应用了解不多,对职业教育了解也甚少。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就想外出打工挣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迫于家庭、就读中学或外界环境的压力来到职业院校读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情绪不稳定,出现了部分学生的流失。面对生源情况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行业要求和中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增强中职生创业就业能力,并为其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二、实施情况
为拓宽学生的出口途径和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课题小组在对行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生源情况,通过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论证,提出中职“中高衔接、岗课对接的五段式”教学模式:
(一)以“中高衔接、岗课对接”为核心培養中职人才
1.中高衔接是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二胎政策的开放,社会对养老护理和妇幼保健的需求量增加,对护理及保健人员也有了较大的需要;医疗卫生机构的完善和发展,也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要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及以上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
对护理人员量和质的增加,也对护理职业教育提出了多层次、高质量的要求:既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初级卫生服务保健人员;又要培养满足临床和社区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员。建立和完善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良好衔接,对我国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现阶段在各中职和高职学校的教学缺乏统筹安排和有效的沟通,各自完成中职或高职专业教学,使得一些护理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重复开设,学习内容也在重复,形象的比喻是“热一次冷饭”。这样的情形不仅使中、高职的教育资源造成浪费,也使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1)中职课程设置:以中职的培养目标所对应的岗位要求进行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基本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职课程设置:是根据高职培养目标所应对的职业岗位条件进行课程设置,重视专业理论和技能技巧的学习,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层面的提高和强化,在人文素质、创新能力、评判性思维方式和终身学习等方面加强培养,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做好铺垫。
(3)中、高职课程衔接:合理设计,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高职在专业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专业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如中职开设急救技术课程,到高职可开设急重症护理,加深和拓宽专业学习;同时对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可开设专科护理方面的课程,如麻醉护理、ICU护理等。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既可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又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2.岗课对接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
根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围绕行业中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方案,通过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共同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把教学整个过程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为教学场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设计的项目都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事项),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实操过程中,学习与掌握整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2]。
在专业课程教学上体现“1+5+1”岗课对接的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即“一核心、五个面、一接轨相结合”的设计。“一核心”是指课程教学以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为核心;“五个面”是指课程教学围绕核心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职业防护、行为举止五个方面与岗位工作相结合;“一接轨”是指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育婴师等)相接轨。通过岗课对接的课程教学设计,突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为行业输送合格的职业人打下“零距离”基础,达到毕业即可就业的目的[3]。
(二)以“五段式”为框架进行专业学习
在三年教学工作安排上根据中职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入校后先进入行业体验,了解行业标准及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对学习的专业有一个了解的过程,再按五個阶段进行学习,学生逐步从“了解专业”到“理解专业”再到“掌握专业”。
中职生入校后将进行五个阶段的学习:第一阶段——夯基础、提兴趣阶段,第二阶段——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第三阶段——岗位课程学习,第四阶段——岗位实习,第五阶段——考证升高阶段。
1.夯基础、提兴趣阶段(第一学期):该阶段主要是加强学生文化课程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课程的学习。据调查结果显示:中考成绩在200分以下的占46%,学生文化基础差。如有一名学生在填写一张不足百字的雨露计划申请表时,填错了8张,最后在班主任一字一句的监督下才完成表格的填写。加强第一阶段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也为其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做了良好铺垫。在此阶段,我们带学生进入临床、社区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卫生服务机构观摩,从多层次多视角观察服务对象需求和工作环境,了解护理工作的性质、护理岗位及职业素质的要求,感受职业氛围并激发求知欲。第一学期还开设有音乐、美术、书法、健美操、贵州省情介绍、社会实践调查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
2.医学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第二学期):在此阶段学习中,结合中职生的认知能力,联系临床以情景教学设计和图文并茂的授课形式为主,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
3.岗位课程学习阶段(第三、四学期):结合岗位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相衔接,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提高中职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本阶段学习主要通过校内仿真工作环境的实践操作练习和临床真实环境的观摩,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树立职业认同感,在学生对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使其能够理解学习专业的目的。
4.岗位实习阶段(第五、六学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到卫生机构护理岗位实习,在卫生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按各科项目要求完成基础护理和部分专科护理工作,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掌握从事岗位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5.考证升高阶段(第六学期):学生实习八个月从卫生机构返校后要进行两个月考证培训学习(养老护理员、育婴师和保健按摩师培训、鉴定等)和升高职阶段考试,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考证,获取行业准入的必备条件和具有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同时,学生通过考试录取后将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
在“五段式”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职业岗位核心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也要加强中职生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即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学习,让学生毕业后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
三、实施后的效果
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毕业生全部获有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包括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资格证、护士执业资格证,对学生毕业后到相关的医疗卫生机构和保健服务机构(保健院、养老护理院等)的就业提供了行业准入资格,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毕业生中75%升入高职阶段学习;在2014、2015年安顺市护理技能大赛中,“9+3”中职班的学生表现良好,包揽了中职组一、二等奖,并有多名学生代表安顺市中职队参加了2014、2015年全省护理技能大赛,荣获省级二等奖;2013中职1班获得“学院优秀班级”,一名学生获得“贵州省优秀学生干部”,两名学生获得“安顺市优秀学生干部”;每年有多名学生获得院校级“三好生”“学生优秀干部”和“优秀共青团员”的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杨琼,陈晓斌.构建中高职护理专业职业标准的探究及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50):244.
[2]于桂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8(23):23.
[3]陈晓斌.高职护理专业“1+5+1”岗课对接的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5):73.